透过“云”层看市场:今夕是何年
[导读]国内云服务市场处于成长期,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阶段的产品具备一些基本特点:价格高企、产品质量不稳定、系统风险高。因此作为客户就要控制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尝试购买新产品的同时要做好POC测试,精挑细选,控制好风险,找到真正能在未来带来价值的供应商。
4年以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透过云层看市场-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当时正值云计算概念大热,根据笔者连续几年在各个峰会混吃混喝的经验看,毫不犹豫的说“不跟云扯上关系的展会不是好展会”。但回到2011年的中国市场本身,无论是从用户端、产品端还是厂商端,所谓的“云”用户依然在观望,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对传统产品的简单组装上,主导云计算供应端的依然是传统的几杆老枪VMware、IBM等。因此,当时笔者坚定的认为市场所谓的“云”,离落地还有很长一段差距,也建议用户擦亮眼睛,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4年过去了,情况又是如何呢?虽然VMware还在继续扩大其市场份额,但已经受到来自新技术厂商的冲击而增长放缓,而老哥们儿IBM、HP已经悄然出售了自己的硬件产品业务,转型做服务和咨询。对中国市场影响更大的事件是,国外的云服务巨鳄们直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惊起一滩鸥鹭。2012年微软宣布和世纪互联合作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底,亚马逊云服务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接受订单。
4年时间对发展迅速的IT行业而言,已经足够漫长。沧海桑田,今天的云计算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用户又该作何选择呢?
刚刚过去的周末笔者经历了一件很郁闷的事情,虽然自认为花了很大力气解释“云”的概念,对方依然给了四字评价“云里雾里”。所以痛定思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次笔者决定换个角度,用更加理论性的方法来尝试更为严谨的解释逻辑。
概念
在此之前,首先我们来阐述两个基本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阶段),在营销学理论中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了4个阶段,分别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图1 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企业级消费行为利益相关者:在一次企业级产品消费行为中,都涉及到哪些人?笔者为了简化说明,只提取了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上游供应商、中间渠道商、下游消费者。利益相关者视图如下:
图2 企业级消费行为利益相关者视图
为什么说这两个概念?我们用一个表格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图3 产品阶段和利益相关者对应关系示意图
分析
基本概念解释清楚了,让我们回到本源的问题:今天的云服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用户又该作何选择呢?
排除法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能搞得清楚现在上、中、下游三者所处的状态,就能定位现在云服务所处的产品阶段。在找到支撑数据之前,我们先来主观判断一下,用排除法:
首先可以排除衰退期,云服务现在距离衰退期还有一段明显距离;
再来看成熟期:从国内市场我们接触的情况看,如果说云服务已经落地都有点早,更不用谈成熟了,但是“2012年,云计算权威专家AlistairCroll基于其丰富经验,认为云计算终于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吗?我认为不可以。首先是AlistairCroll指的是全球市场,而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套用。另外专家特指了云计算,而笔者认为市场发展到今天,云已经很难去独立区分云计算、云存储等模块,而是提供了IaaS/PaaS/SaaS什么层面的服务,在每个层面上都有可能是一个复合型的,所以称为云服务更为准确。
接下来是成长期和引入期:从主观判断这两者最为相近,但是现在国内云服务有多少已经应用在核心业务系统上了?笔者作为一名云服务从业人员鲜少见到。但也不能据此判断还处于引入期,毕竟现在市场的热度跟引入期明显不符合。
排除法的结果让人颇为纠结,那么我们还是回到对这个问题的正面解释上来,从上、中、下游三个维度,根据市场上可获取的数据来分析。最终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分类法
上游供应商
供应商数据提取来源:由工信部指导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5年6月3~5日)
图4:中国云计算大会供应商
博闻中国主办的全球云计算大会中国站。
图5:全球云计算大会供应商
简单整理一下可以得出如下表格:
图6:云服务厂商参与者视图
分析:从上游供应商来看,市场上不乏创业企业,传统IT厂商也开始参与进来,尤其是众多跨界厂商的参与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从供应商的数量来看,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但是从质量角度看,很多厂商的产品还未正式商用,不同厂商产品之间的区隔也不够明显,细分市场虽然出现,但是对应的细分产品却还没有完善。
总结:从上游供应商角度来看,市场介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更趋向于成长期。
下游消费者
根据IDC 2014年《中国公有云服务追踪研究》报告,国内公有云市场排名从前到后为,阿里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Windows Azure,以及亚马逊AWS,此外还有Ucloud、青云。
我们从这7家厂商的主页各寻找3个典型案例来分析客户的数量和质量。结果如下:
图7 :云服务用户情况一览
客户案例的选取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笔者无论从网络搜索的结果还是各公司主页宣传的情况来看,结果不容乐观。除了阿里云在部分客户系统中用于核心生产系统,其它厂商的云服务主要都用在支撑系统上。可见在当前时段,云服务还很难真正取信于客户。
当然这里指的是公有云服务,很多人可能会说在私有云中已经有很多用在核心生产系统的案例了。这里我们不想把私有云纳入讨论的范围,因为在笔者看来私有云或混合云严格来讲算不上真正的云服务。如果把自己的数据中心呈现方式稍作改变就认为是进入云模式,似乎有些偏颇。而且私有云的标准很难界定,笔者无法识别什么样才可以算作私有云数据中心。因为按照现在市场上的概念,所有的数据中心似乎都可以叫做私有云数据中心。如果您不同意,我想请问,现在还有不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吗?
另外一点,传统IT业务三大行业客户板块为:政府、电信、金融。笔者一直努力寻找这三大板块的成功案例,但最终发现云服务商基本没有涉足这几大领域。而主要发力在新兴的互联网、多媒体、移动应用端。可见云服务对行业客户的覆盖还很不全面,大量的IT系统依然是运行在传统数据中心内,尤其是核心的生产系统。
结论,从下游用户角度来看,国内云服务市场还处于成长期阶段。
中间渠道商
把渠道放到最后,是因为渠道的分析最为简单。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问题,
其一:刚才提到的7家服务商来看,基本都是以借助自有销售体系直销客户为主。电信、联通借助母公司的销售渠
道开展,阿里云、青云、Ucloud都是借助在线销售和自有客户为主,少有借助渠道合作伙伴的。虽然微软和世纪互联合作紧密,但据听说主要依赖世纪互联的运营资质,销售还是以微软自有销售渠道为主。
其二:阿里今年开始推云合计划,大规模招募渠道合作伙伴也从侧面说明对于渠道的需求非常强烈。
结论: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从渠道角度看,国内云服务刚刚跨入成长期。
结论
经过从上游供应商、中间渠道商和下游消费者三个维度的考证,我们对云服务产业所处阶段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图8:云服务所处阶段分析结果一览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几点,
一、整体而言国内云服务所处市场阶段是在成长期内;
二、上游厂商的脚步领先于消费者,而渠道则处于最后端,这也符合市场发展的一贯规律:厂商创造概念,客户接受概念,渠道跟随客户需求。
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国内云服务市场处于成长期,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阶段的产品具备一些基本特点:价格高企、产品质量不稳定、系统风险高。因此作为客户就要控制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尝试购买新产品的同时要做好POC测试,精挑细选,控制好风险,找到真正能在未来带来价值的供应商。
尾声
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定位和分析一个新产品所处的市场阶段,数据的来源不够完善,判断方案还有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利益相关者绝不仅仅是上文所述三者,如果我们加入更多元素(政府、竞争者等等),就会演变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判断市场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识别该阶段市场所具备的一些特征,然后据此来指导厂商、消费者等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在策略方面并未开展讨论,而仅仅提示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基于本文判断的结果,今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些厂商战略层面的问题,比如应该采取的品牌策略、定价策略、竞争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