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领域的创新源泉

WangFei 发表于:13年12月25日 13:22 [编译] DOIT.com.cn

  • 分享:
[导读]不管是现在的应用还是将来的应用,创新都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创新已经成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3年12月25日存储在线编译:不管是现在的应用还是将来的应用,创新都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创新已经成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里有一些挑战。在基础技术层面上,我们面临着接口上的难题,即SATA与SAS之间的选择问题。但是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这是拥有很多产品和支持的大型企业与拥有创新性产品和思想的新型、灵活性、小型企业之间的竞争。

我认为SATA与SAS之间的竞争只是一种导火索性质的东西。 厂商们似乎忽视了应用。与以前一样,我将尽量不去评判产品的价值。 但是如果真的需要进行评判的话,我还是愿意让厂商们自己来说。

因此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那里有创新吗?

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创新,但是我还是愿意先从设备开始谈,然后再一步一步讲到应用,首先我们就从硬盘接口开始吧,也就是SAS与SATA的选择问题。

SAS是一种更实用的协议,它可以更好地管理磁盘上的错误,它也是一种更高效的接口,价格也相对昂贵一些,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这都是历史事实。随着企业3.5英寸硬盘开始使用双接口近线SAS/SATA接口,价格问题在最近几年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

企业用户们用SAS接口取代了之前的光纤通道接口。过去,企业硬盘的价格要昂贵得多,特点是容量适中但性能很高。 SATA接口的特点是高容量,但是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可靠性较差。

这些情况在2009年左右发生了变化,因为很多厂商在那一年推出了配备支持SAS和SATA接口的单ASIC的硬盘,标志着光纤通道硬盘接口时代的终结。SAS目前支持每通道12Gbits/s的带宽,而SATA接口仍然只能支持每通道6Gbits/s的带宽。 当然,对于单块磁盘来说,这并不重要,甚至对于6块4TB的磁盘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更高配置的硬盘来说,12Gbits/s的带宽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6Gbits/s的带宽和12Gbits/s的带宽对于传统硬盘来说是一样的,对于固态硬盘来说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就不同了,因为它减少了大型存储控制器后台芯片组和接口的数量,降低了设计的复杂性。

它与接口的速度无关,而是决定了每个接口能够使用多少SAS带宽。使用12Gbits/s技术的最新产品肯定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通道和带宽,而且存储设计也简单一些。

SATA现在的计划是在明年的某个时候升级到8Gbit/s。但是由于SAS技术的性能将会提升50%,因此到底有多少厂商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就不好说了。 由于24Gbit/s的SAS技术已经呼之欲出(预计正式的磁盘接口产品将在2014年第一季度上市),我看不出谁还愿意去使用SATA技术。

令我困惑不解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英特尔的CPU仍然配备着SATA接口。这在以后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SAS将成为企业用户市场的主流技术,SATA肯定会沦落到低端市场。 除了错误控制方面的表现不如SAS技术之外,SATA技术也不能支持很多功能比如T10 Protection Information(PI)/数据完整性领域(DIF),而且它永远也不会支持那些功能。

结论:SATA是一种快要被淘汰的技术,以后肯定没有市场。任何使用SATA技术或声称SATA技术适用于企业用户领域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创新:老厂商与新厂商?

EMC、HDS、IBM、NetApp等传统的企业存储厂商正面临着来自Caringo、Cleversafe、Crossroads、Kaminario、Nimbus Data、PureStorage、SanDisk SpectraLogic、Violin Memory等新厂商的挑战。新厂商们有的专注于硬件,有的则提供硬件与软件结合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新厂商在开发产品时都专注于一个或两个领域,要么是存储分级,要么是存储接口,或者两者均有。

存储分级技术问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有一家名为Gereva的厂商,后来它被EMC收购了。 Gereva有一款产品是将使用频率高的数据保存在磁盘外环区,而将使用频率低的数据保存在内环区。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有一定意义的,然而在现实中,这样做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十年之后,闪存硬盘和闪存PCIe卡问世了,厂商们纷纷开发高速缓存产品,那些产品也可以将使用频率高的数据块移动到闪存设备中。对于读数据操作多的应用来说,这似乎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这些产品真的有用吗?希捷已经将同样的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硬盘之中。 谁能在这项创新上获得成功呢?希捷还是新高速缓存控制器厂商? 世界需要适用于任何应用的纯闪存存储设备吗?或者那样的产品只能在某些环境下解决问题,但并不能广泛适用于市场? 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但我认为答案还是要取决于应用。

向上移动

存储接口也在发生变化。REST接口越来越受市场关注,事实上希捷已经宣布了一款基于REST接口的产品,证实了市场的这一变化。

我并不认为REST接口技术可以解决世界上的所有数据存储问题。我在过去几年一直大声疾呼POSIX标准的发展缺乏创新。 但是POSIX接口仍然可以解决REST接口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假设你有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需要处理。如果使用REST接口,你只有等整个文件都传输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处理;但是如果使用POSIX接口,你在应用内就可以开始读取文件了。

REST和POSIX解决的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你肯定不会用铁锤去修马桶,或者用管钳去剪指甲,但是在REST出现之前,你的工具箱里只有一种工具可用。 现在,我们有两个工具了,但是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工具呢?

我认为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最好的例子或许是数据分析应用,它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实时提取数据,以便实时作出决策。在这方面,REST和POSIX技术表现得都不如人意,其他技术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EMC通过Centera产品让市场领略了对象存储技术,但是开源世界赶上了EMC。封闭式系统软件是很难只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开源软件竞争。

虽然现在看起来FAA打算将UAV在美国市场发布的时间推迟到2015年之后,但那并不意味着每天搜集的视频数量就不会达到PB级水平。这可能会推动新接口技术的问世或是对现有的接口进行改良,以便更好地支持数据搜集。

我怀疑POSIX技术会被淘汰,因此只有对REST技术进行改良才能更好地支持视频。因此我得出这样的观点:新厂商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它们能够使用开源技术,而老牌厂商在使用新技术方面行动比较慢。

也许这是因为新厂商没有研发团队,不可能作出“非我发明”的姿态,或者这是因为它们更接近市场,可以看清改革创新的方向。总之,新厂商永远比老厂商更有创新优势。 几乎没有哪家新厂商能够壮大成长并变成老厂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有NetApp是个特例。

数据存储和变革

老厂商也并非全无优势。特别是在收购方面。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经济刚刚开始腾飞,大量的新厂商被收购,但也有一些新厂商没有被收购。那些没有被收购的厂商现在大多都不复存在了。 很多厂商最终的结局是破产。

从历史来看,老厂商大多不事创新,但也有极少数例外。当老厂商进行创新的时候,由于市场认知的问题,它经常以失败告终。 不管那款解决方案有多好,始终存在捆绑到某一家厂商的解决方案的顾虑。

存储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听说闪存将改变一切,闪存将取代传统磁盘。 这显然不会发生,但是市场仍然需要比15K RPM的2.5英寸硬盘更快速的IOPS层级。既然希捷已经开发出并且开始销售配备闪存的企业硬盘产品,新厂商推出的软件和硬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希捷开发的这种技术让老厂商也能解决它们以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而且不需要作出大的变化。新厂商没有能够令它们的产品成为真正的企业产品的技术。 那些技术包括很多东西,比如详细的SMART管理和预测错误管理T10PI/DIF、复制、快照和其他类似的功能。

正打算将通讯整合到CPU中的英特尔和打算将闪存整合到硬盘中并开发REST接口硬盘的希捷似乎都在改变未来的存储发展方向。它们似乎是想迫使传统厂商接受它们的新世界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厂商只收购它们想要的以及获得成功所需的新厂商,今天的老厂商的做法也是一样的。虽然独创性很重要。但是那些东西并不一定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因为市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可能巨变很快就会发生了。

[责任编辑:朱朋博]
Nutanix在市场上面出的产品也只有一年半,来到中国有6个月,在6个月里面Nutanix有在多个行业有案子成功。在现场,Nutanix 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展开了题目为《如何利用新的云计算技术 - Nutanix虚拟计算平台》的精彩演讲,欣然同现场观众分享Nutanix有在多个行业有案子成功。
官方微信
weixin
精彩专题更多
存储风云榜”是由DOIT传媒主办的年度大型活动。回顾2014年,存储作为IT系统架构中最基础的元素,已经成为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存储产业的发展迈向成熟,数据经济的概念顺势而为的提出。
华为OceanStor V3系列存储系统是面向企业级应用的新一代统一存储产品。在功能、性能、效率、可靠性和易用性上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很好的满足了大型数据库OLTP/OLAP、文件共享、云计算等各种应用下的数据存储需求。
联想携ThinkServer+System+七大行业解决方案惊艳第十六届高交会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订阅中心

Copyright © 2013 DOIT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