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头 发表于:14年08月04日 23:57 [原创] DOIT.com.cn
DOIT专栏文章:以下推导全部基于在现有理论体系内的假设和猜测,全部基于高中物理知识推导,没学习过前沿理论,纯朴素推导,没有任何数学证明,没有任何配图,全靠文字。请知。
本文提出的假说:
光子叠加(巨光子)假说
人脑感受电磁波假说
光速拖尾假说
物质的本质是纠缠/死锁态波长为0的静止的场假说
质量和惯性的本质是“耦合程度”假说
机械运动本质是电磁辐射假说
单孔衍射条纹为力场吸引导致假说
光速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一种场辐射运动,场是虚拟的,场自己不会机械运动,某个点生成一个场,这个场就在这了,就算你以光速运动,某时刻你发出一个光子,那么这个光子就从你当时所在的那个点开始往前翻滚传播,依然还是光速,所以说,光速是个绝对速度,其不能被叠加,因为场不会被机械运动载着跑。
法拉第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的假设,麦克斯韦在法拉第还活着的时候证明了之,法拉第相比其他科学家来讲算很幸运了,有些提出了真理却被处死,有些在一百年之后才被人理解,一百年,何解?现在的一些奇葩想法,可能20年就能实现,莫笑。我们的推导就从麦克斯韦和法拉第建立的基础开始。结论:光是一种可被人眼感受的电磁波。推论:不可感知可见光频率的生物比如蝙蝠,其内心世界观是很不一样的,请自我体会。结论:一个光子就是一对电场、磁场不断相互感应往前翻滚着走的东西,比如某电路导通一下马上又开路,这个瞬间产生又消失的电场,会产生瞬间磁场,然后磁场又感生电场,就这么往前翻滚着走,它是个场,并不是物质,摸不着,但是人眼中的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里的视紫红质蛋白,其核心为视黄醇/视黄醛,这个翻滚的电磁对碰到视黄醛分子之后,场湮灭,其能量被视黄醛分子吸收,激发出电子,至于一个光子激发出几个电子我们不关心。大量的光子持续激发出电子,明暗、颜色、强度、对比度都不同,电子流的性质就跟着变化,这类似于模拟电路。至于电信号的具体格式,比如是否成帧,通信模式,我们不关心。电信号到达大脑CPU,产生中断,跳转到视觉处理程序处理,其实就是一堆蛋白质相互作用,将图像以某种形式压缩和抽象并生成对应的编码格式,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物分子锁存器存储这些编码,具体编码很有可能与显卡描述3D图像类似,采用二维平面比如大量三角形堆砌出3D图像,用某种方式描述这些三角形,形成编码存入生物锁存器(某种蛋白质),暂存,然后移入RAM,最后到DISK长存,被换出cache的是否透写到disk因人而异,有些人disk大,cache小,有些可能cache很大,disk小。当然,视觉处理逻辑下游会被hook很多处理逻辑,假设,在看电影的时候,多数人基本不会把胳膊和腿的驱动hook上去,当然,少数人还是hook了,以至于看到恐怖镜头就伸胳膊蹬腿,淡定的可以控制hook。视觉处理逻辑其实就是一堆蛋白质相互作用之后产生输出信号,具体可以表现为某G蛋白偶联受体被释放,然后进入细胞核,然后刺激表达对应的dna,生成对应的蛋白质,比如肾上腺素,举例来讲,还是看恐怖片,当看到恐怖镜头之后,肾上腺素分泌函数一般默认都会hook到所有中断处理程序下游随时待命,因为这是用来保命的。这只是一小点逻辑而已,整个生命逻辑中,有无穷的线程在跑,而且关系错综复杂,这个有待人类继续研究了。
卧槽,一不小心刹不住了,还是说回来。上述逻辑和特么光速有什么关系?关系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必须了解生物是怎么感知光的。然后才能继续推导不是么?好,现在假设你拿着一柄镜子对着你的脸,在一个绝对黑暗无光的环境中,你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只能感觉到你在拿着一面镜子,此时在你后方有个灯泡,当灯泡打开发光时,你拿着镜子以光速前进,此时,灯泡发出的光与你的前进速度相同,你能看到光明么?显然看不到,你眼前依然是黑暗,就算你回头想看看那些射向你的光子,也是黑暗,因为光子现在碰不到你的眼睛。但是此时你慢慢减速,让光逐渐追上你,慢慢的,柔柔的,绵绵的洒在你视网膜上,此时你的大脑同步检波同步产生逻辑,你会感觉到,之前很快就完事的事物,比如灯泡一下子就亮了,现在却会慢慢的亮起来,你甚至可以分辨出灯丝的哪一处先亮的,相当于对整个事物放了慢镜头一样,此时你的感觉是“哎呦我擦时间变慢了!”,幼稚!怎么可能呢?不要认为你是宇宙的中心,你认为时间变慢了,关别人p事?灯泡早特么亮在那了,只是你闲的没事追光线,结果你晚于别人知道所发生的事情而已。所以,如果你此时突然静止,让已经发出的光线按照光速射向你,相当于你顺着风行走,比风还快,结果你感受不到后面的风了,结果你一停下来,马上风又砸到你脸上了,一样的道理,此时一切恢复正常速度,相当于之前是慢放电影,现在一下子恢复正常速度继续放映一样,你不会丢失任何景象,只是在你与光同行那段时间里,你所看到的世界暂停了而已。
真正可怕的事情来了,你与光同行没问题,同行了几秒?如果是10s,那么好,你现在已经距离这个灯泡有300万公里了,我站在灯泡旁边,而你在太空里,所以,我这发生的一切,永远与你有着10s的时延,也就是任何事情,你都会晚于我10s知道。不作死就不会死,活该。好吧,我特么自找的,我回到你身边行不?来,你一下子又以光速冲着我飞回来,其妙的事情来了,此时从灯泡发出的不断前进的翻滚电磁双胞胎(光子),与你之间的相对速度是否会是2倍光速?当然是了,没有理由不是。假设灯泡灭了一次,1秒后又亮了,这两个事物之间会相隔30万公里,你飞回我的时候,感受到了第一次灭灯后,继续以光速向我飞来,此时第二次亮灯的光子则以光速向你飞去,所以你眼中的这次亮灭的间隔,只是半秒,也就是,你感受到的时间加快了一倍,同理,如果你以0.5倍光速朝我飞来,则你感受到时间会加快0.5倍,如果你以0倍光速也就是静止了,那么你感受到时间加快0倍也就是没有加快,但是时延依然存在,只要你和我还有距离。
其他推论:如果你正在以光速飞行,你点亮手中的一个激光器,你会看到什么?这个场景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冥想以及画图了。由于本文试图用纯文字描述,所以杜绝任何画图。假设激光器在你下方1米处与你平行飞行,光头冲着你,你低头90度看着这个激光器,此时你将看不到它射出的任何光线,因为当其射出的光子沿着Y轴方向经过这1m与你会和时,你却沿着X轴前进了1米,你俩永远不能相遇。如果,将它放到你眼前,但是激光头朝向你的前方射出激光,那么你也将看不到任何光线,因为它射出的光子会与你保持同样的速度前进,此时在你的眼前将会存在大量的“闪烁”斑,“大量”是有多大的量?无穷无尽的量,如果激光器持续点亮,每秒能辐射出多少光子,它们统统都会原地踏步(因为激光器也以光速前进)积累在那(是否会叠加爆炸?我们后面再推论)它们以固定频率一会变为电场,一会变为磁场,当然,你是看不到它们的,因为它们永远不能与你的眼睛视网膜相遇,你只能想象它们。
再来一个推论:如何只看到一个光子到底什么样?根据上面的推论,你和光保持同速,想看到在你眼前相对静止只是不停闪烁的光子的话,你只需要稍微加速,让你的眼睛触碰到这个光子,把它感受到,就可以了,此时你需要相对前进多少距离才能触碰这个光子?根据上文推论,激光器朝前射,射出的光子都在原地踏步(相对于你的眼原地,对地可不是,对地会看到什么现象?我们后面推论),为了只考察一个光子,我们严格控制激光器点亮时间,让它只辐射出一个光子,此时你只需要将眼睛移动到与光源在X轴方向无距离,然后再将眼睛往前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便会碰到这个光子,然后产生生化和生物物理反应,最后反馈到大脑,此时,你的视网膜以及大脑还必须具有高分辨率,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光子,也能够让视网膜细胞捕获而产生足够驱动你的大脑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一个光子的电磁场恐怕是难以驱动足够的生化反应,所以很遗憾,你永远无法“看”到一个光子,的样子,只能想象了,当然,如果拿特殊仪器去感受这个光子,然后翻译成肉眼能分辨的东西,这也算是“看”到了吧,比如拿氯化银胶片去感光,然后用显微镜扫描感光点,氯化银胶片的分辨率可比视网膜和大脑高多了。
继续推论:如果将激光器朝向你的眼睛射去,结果会是什么?结果你的眼睛被烧毁,我去的,先假设我们的眼睛是合金做的好不?好,此时现象就变了,激光器射出的光子朝着你以光速飞来,同时你朝着它以光速飞去,你们之间是两倍光速,结果会是什么?结果可能你想不到,你的大脑会短路、超载、最后颅内高压脑溢血。为何?因为我们正常的耐受力是一倍光速,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而突然来了两倍光速,生物电信号可能会超载,轻者可能会损伤神经,重者那就是植物人儿,没事走两步都走不了了。
继续推论,如果激光器朝前飞行,激光也朝前射出,点亮了很长时间,有大量的光子被射出。其实这里已经不能“射”了,因为激光器本身也在以光速前进,假如我们控制产生光源所使用的电路频率,当第一个光子电磁对刚好处于电场周期时,此时同步再激发一个光子,第一个周期也是电场周期,那么由于这两个光子在空间上是完全重合的,其电场也会叠加,从而磁场也会同步叠加,如果继续往这个狭小空间以同步的电场和磁场周期叠加光子的话,能想象出什么?嘿,那当然是一个多个光子能量叠加在一起的能量泡,其直径就是光波长,其能量则是激光器电池里的全部能量,当然,如果电源不断供电,这个能量泡里的能量将会无限增大,结果会是什么?电磁暴?不知道,但是起码可以想象出它的一种应用方式,就是这个电磁泡将永远在宇宙中传播下去,相当于一个能量超强的巨型光子!利用它是否可以在宇宙中射得更远更高更强呢?想象空间无限!当然,如果在地球上产生这种巨光子,也是不可想象的,空气马上会被电离,会否爆炸把地球炸个洞?而超强磁场又能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一个直径为光波长的狭小空间内,理论上可以无限注入能量,这特么不是科幻小说是什么?50年内实现,100年内主宰全宇宙卧槽!!当然,你得先达到光速。
还能继续想象么?没问题。上文推论了,单个光子可能无法驱动人脑的感觉,但是如果利用叠加之后的巨型光子呢?我们稍微叠加一下即可,比如叠加个几万个光子,此时再用人眼观察,是否就可以感受出来了呢?我想是没问题的,此时在你眼前的景象可能会非常奇妙,妙不可言,它是圆的么?它是六角形?或者是方形?它是什么颜色的?无限遐想!
继续!刹不住了。人眼感受不到紫外线红外线或者其他一些非可见光,是不是因为它们不能与视网膜或者人脑产生共振?一定是,那么如果有了这种叠加能量技术,经过叠加处理之后的波是不是可以让人眼将来能够看到紫外线红外线,甚至UVH段波?尼玛,如果能够感受UVH段波长甚至FM调频、短波、中波、长波,那就不用什么接收机了,无敌人脑,当然,那时候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量会倍增,世界在你眼前会变成什么样,去想象吧!
我们刚才只在说天上飞的,该说说地下静止的人会看到什么了。如果垂直物体运动的方向去观察,不但不会变短,反而会变长成一长条,物体在一个波长的位置上只会反射或者发出一个光子,因为此时物体本身也以光速前进。想象一个长度为L的物体X轴水平放置,其上有N个喷头,每个喷头长度为光波长,每隔光频率分之一秒便喷出一滴水,其自身也每隔频率分之一秒向前移动光波长的距离,同时再喷出一滴水,这滴水与原来该位置上射出去的那滴水是前后相接的射出去,最后的效果是该物体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滴拖尾,尾巴处只有一滴水,再往前厚了一点,2滴,一直到L这么厚的水滴层,会落下来,也就是说在X轴方向,该物体会产生一条厚度与其长度L相同的光子拖尾,这条拖尾会往Y轴方向射出去,你的眼睛只能接收到L除以光速=T时间的光,然后你就再也看不见这些光了。如果物体不动,那么光会源源不断的被反射从而射向你的眼睛,此时不管多小的物体,只要肉眼能分辨的,都可以看的到,因为此时可能L虽然很小,但是光源源不断射来。而物体以光速运行的时候,如果L除以光速=T,这个T很短的话,短到人眼不能够产生足够的生物电刺激大脑,那么此时你根本看不到这个物体。所以,要想让人眼看到光速运行的物体,该物体必须足够长,长到其光子拖尾足够让视网膜产生曝光为止,然而我没有条件去测量人眼的最低曝光时间是多少,但是我相信一定存在一个值,这些都是常量。
如果光子持续接受时间能够让人感受到了,那么人脑到底认为该光速飞行物体有多长呢?非常长,其实就是一条长条带。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这其实和拍照一样,拍摄运动中的物体,其产生了拖尾,就是这样,如果让相机一直曝光,那么得到的就是一个无法分辨的长条带。我们现在需要研究一下人脑到底是怎么感受“长度”的,一辆火车,你离他很近,你会感觉他很长,因为此时你的眼中大部分图像都是这辆火车,如果你从飞机上看这辆货车,你还会感觉它很长么?不见得,此时你的眼中大部分图像是背景河山、农田,当然你会知道它还是很长,那是因为此时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出对火车的描述,强行赋值给你而已。
有另一种推论说,物体速度加快之后,长度会缩短。对于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人脑通过计算物体首尾出现的时间来计算物体的长度”,尼玛,你以为人脑和计算机是等价的么?如果人脑这么精确,还需要尺子作甚?完全不是这样,“长度”只是人脑的一种感觉,人的“感觉”而已,而这种“感觉”,完全靠感光来实现,完全靠参照对比物体与其背景以及人脑的记忆来实现。但是不管怎样,物体实际长度是绝对不会缩短或者加长的,只是他们被人眼拍照下来之后的影像加长了而已。千万不要认为物体真的被缩短了,之前科学家的确是这么认为的,还去研究过如果缩短了,内部分子是否被压缩了,是否会导致物体属性变化之类,这个纯属无稽之谈。这就像你追赶上光速之后,眼前一片漆黑,所以你就认为世界毁灭了一样,完全是杞人忧天。其实这个推论很简单就可以被推翻。如果一个物体正面朝你,然后以光速离你远去,是否也会缩短?“看上去”不会,实际上也根本不会。机械运动测得的速度,都是拿“光速”来当做一把尺子而已,当光速这把尺子变得不够精细,比如测量的物体与光速在同一个数量级的时候,光速便不能精确测不出该物体运动速度了。爱因斯坦那个公式,其实表达的更是这一点,其只是个“测量”公式,而不是“真理”公式,也就是说,其所推导出来的“速度变大长度缩短”,长度并未缩短,只是由于“测不准”了,所以被“测量”的短了,而物体本身并没有短。
人所感受到的时间变慢了,这个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在离物体远去,而不是接近,接近物体会加速回放历史。另外,时间变慢不等于你可以永葆青春,你感觉慢了,但是你的机体生化反应丝毫不受影响,该衰老还是衰老,衰老的速度是不变的,因为衰老不受光的影响。当你超光速加速飞行时,你会追上历史的光束,视网膜会感受到历史的光束,不过奇怪的一点是,你如果从后部去感受光束,你会看到历史是快退的,当你追赶到某段历史光束的首部,然后停下来让历史的光芒射入你的眼睛,此时才是正放历史。你会看到过去的事情,但是肯定无法改变历史,你可以将它反射到任意角度或者将它记录保存下来,但是也只能如此而已,因为发出或者反射这些光的物质,早已湮灭。
加速会使物质的质量变大,这也是真的么?这就得首先弄清楚“质量“到底是什么,所谓物质的含量就是质量,那么物质到底又是什么?这就很难回答了。鄙人就在此推导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质“。前文所说,电磁波就是一个电生磁磁又生电的双胞胎翻滚着往前走,也就是两个场翻滚着向前进,很简单,如果某种因素让这种翻滚停止了,此时,空间内会出现一个静止的电场,当然还有配对的磁场。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其停止翻滚了?也很简单,多个类似光子或者其他”粒子“在翻滚的时候,刚好与这个光子滚到一起去了,比如A粒子某时刻处于电场周期,B粒子也处于电场周期,但是A粒子的电场朝外,B粒子朝内,也就是说A粒子带一种极性的电荷比如是+,B粒子带—电,两者刚好吸引在一起,此时谁也不能翻转了,这两个原本翻转前进的场,便静止在原地了,波长变为0,原地不动,一个真正的“粒子”便形成了,这个粒子不带电,因为+-相抵消。这听上去很难理解,两个或者多个场相互纠缠导致各自谁也不能翻转了,便形成了“物质”?的确是这样的,当你理解了人类的“视觉”和“触觉”之后,便可以顺畅的理解了,视觉我们刚才描述了,视觉只不过是对“物质”反光的感受,你只感受到了物质的轮廓而已。波子是完全自由状态,所以没有质量。但是两个波子的组合体就有了质量,从这一点上理解的话,所谓“质量”的本质是物体内部粒子之间的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物体,内部粒子数量相同,但是耦合程度不同,那么它俩的质量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区别在宏观上很难探测出来,因为找不到或者制造不出具有这种性质的两个物体,所以基本上,粒子数量越多,耦合的关系关联的越远,翻转一次需要传播的时间就长,同样的外力作用下,运动速度就慢。这一点颠覆了对“质量“的认知。
那么触觉呢?触觉碰到物体,那是”实实在在“的啊,的确是,关键是“实实在在”也只是一堆电信号传到你的大脑而已。用手触碰到纠缠在一起的场“结块”,便与其发生了电磁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信号便会被大脑感受到,这就是“触觉“。
所以推导下去就是,“粒子”,都是由基本的“波子”结合而成的更大的单元,波子可能有多种。
粒子的机械运动是怎么回事?物质机械运动其实是电磁变换,往前移动一个波长,全体粒子电磁翻转一次,所以整个物体运动也不能超过过光速,组成某物体的粒子纠缠的越紧密(注意,这里很关键,是越紧密,而不是越多),电磁翻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所以肉眼可见的机械运动远达不到光速。这一点也完全颠覆了机械运动的认识,因为“物质”已经被颠覆成“静止的电磁波纠缠态”了,那么物质的运动,当然也就是电磁波在空间的继续向前翻转了。
“惯性”就是改变这种耦合状态,让他们以低频率翻转,外力越大,翻转波长增加,速度也就逐渐加快,根据当前的物体运动速度v,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等价波长,因为一个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纠缠态粒子继续以更高层次的力比如化学键等结合而成的,大量不同种类的粒子,各自频率波长也不一样,但是它们柔和起来在宏观上会有一个等价频率,这个频率是一定的,每种物体只要性质稳定,其宏观频率就稳定,物体总是以恒定的频率电磁震动,那么根据波长x频率=速度,就能够推导出该物体在当前速度下,内部翻转波长是多少。我想这就是所谓高中物理里的“物质波”吧。
想象一下,一个物体,你用手碰一下,它动了,你的手也是由电磁场波子纠缠起来组成的,你们相互作用,你让这个物体瞬间打开了纠缠态并且向前推动了一个波长,你的外力持续增加,它持续加速,波长越来越大。这就体现为里的持续作用让波子的场宽度持续加大,同时由于整个物体按照固定频率翻转震动,每震动一次就前进一个波长,所以整体速度持续提升。去掉外力,则波长恒定不变,开始匀速运动;减速过程则是从与传播相反的方向施加外力,减小波长,一直到0,此时只有电磁震动,却没有波长(被相互纠缠禁锢了,相当于两个人抱在一起,都想动却动不了,死锁了),所以整个物体静止。物质的运动其实就是组成物质的所有波子的共同电磁翻转,比如一个中子可能有大量波子组成,中子在空间的运动,其本质是其内部所有波子的协同性电磁翻转,所有粒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子向前移动的最短距离是其自己的频率和无外力作用时的波长,其频率和波长是组成这个中子所有频率波子的波长在三维空间里的叠加结果,同理,原子核、原子、分子、物体、细胞、生物、一切物体的频率和波长,都是大量波子波长三维空间内叠加。静止状态施加外力,物体波长逐渐增加,电磁辐射出去的速度组件加快。
质量就是惯性,惯性就是将物体拉动一个波长需要耗费的能力,所以,质量就是物体内部的耦合程度,而不是其粒子的量,但是粒子的量越大,耦合确实越紧,所以惯性大,所以质量大。单个光子也有惯性,只不过非常小,你根本感受不到其力量。
核裂变核聚变只是改变了物质内部的耦合度,“量”并没有变,质变了,有中子被游离了出来,由于物质内部少了一些中子,那么这些中子之前用于”禁锢“其他波子震荡的“能力”就被释放了出来,这部分“耦合程度”就是“能量”。
所谓“重量”。给我来5斤苹果。尼玛,短秤了我半斤!一般都是用“重量”来衡量“质量”的,因为质量大的物体,其受到万有引力也大。对于万有引力我的能力所限连假说都不足已提出,所以忽略之。如果在真空中,质量大,内部电磁耦合死锁程度高,让其向前电磁翻转需要较大的外力,你去尝试推动这个物体,会发现很费劲,你会说“真特么重,特么真重”,所以你同样可以感受到“重量”,也就是“质量”。
可以反推出一个推论:凡是以光速运行的粒子,其质量都为0,因为其耦合程度为0,凡是能够测出质量的粒子,其内部有一定的耦合度,证明其是由多个更基本粒子耦合而成的。
如何解释所谓“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静止的场,就是“粒”,运动的场,就是“波“,纠缠在一起的场可以组成二级场,其也具有频率和波长,也同样是波和粒。当运动的场撞到其他物体上,瞬间静止,便像“粒子”一样了。
能否达到光速?单个波子很自由,震荡频率很高,所以一点点外力即可将其达到光速,但是偶合在一起的波子,也就是人类所看到的物体,频率大大降低,将其加速到光速,就意味着需要持续用外力提高其波长,至于这个波长最大能到多大?不知道,目前为止太空飞行器的最大达到过的速度也不过每秒十几公里,和光速差得远。至于能否达到光速,就得看实践检验了,是否每个物体都有个极限波长,也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了。
纠缠态耦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但是却知道化合物是怎么形成的,氢氧结合生成水,并放出热量,我相信其他耦合过程与此类似。人类最终将会掌握如何将一对基本粒子形成对应的上层结构,并善用其中释放出的能量。
单缝单孔衍射,即便是粒子一个一个的射出,一样会形成条纹,这一点无法用波动来解释,另外,孔和缝的直径小于粒子波长,一样可以衍射,这一点也无法用粒子性解释。如果人为“粒子”就是翻转向前的场,那么可以解释直径小于波长一样可以透过孔或者缝隙,因为场是可以穿过孔和缝隙的,而不管直径多少,电磁波的波长并不是直径或者“大小”。对于第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场穿过孔和缝隙边缘的时候,一定是收到了孔或者缝隙材料某种力的作用,让这个场偏转了运动方向,从而投射到不同的位置,当大量场一次一次的穿过孔的时候,每一次入射的位置都不同,而且由于孔和缝隙直径太小,场运动速度又太快,这种力只能让这个场偏转一个或者几个波长的距离,也就是这个场在横方向上步进了一个或者几个波长的距离,根据力场的强度而定,所以最终,感光板上会出现按照该场波长排列的明暗相间的规则条纹。
被禁锢的场,如果被释放,也就是以光速运行,那么该物体就会湮灭成一堆光子或者波子,辐射出去,当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将某物体全部湮灭的方法,否则其释放的能量岂不是堪比太阳。用这些假说推导E=MC2,鄙人无能为力,亦或是E=MC2也只是表象,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秘密。也希望其他人能够证明或者推翻这些假说。
冬瓜头/张冬 于 2014年7月26日-8月3日
本文作者是《大话存储》系列图书的作者冬瓜头,希望大家积极反馈你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浪微博@传说中的冬瓜头,与作者微博互动。通过掌上DOIT移动客户端,您可以订阅冬瓜头专栏,第一时间获得知名专家和业界领袖的深度剖析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