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专栏:SSD时代,大中华如何借势上位?

西瓜哥 发表于:14年08月23日 00:19 [原创] DOIT.com.cn

  • 分享:
[导读]今天西瓜哥继续想和大家聊一下闪存的话题。西瓜哥的问题就是,在HDD时代,中国尝试赶英超美,但都失败了。从目前的趋势看,SSD时代已经到了。那么在这傻傻的新时代,中国有没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小三上位呢?

存储在线专栏文章:今天西瓜哥继续想和大家聊一下闪存的话题。西瓜哥的问题就是,在HDD时代,中国尝试赶英超美,但都失败了。从目前的趋势看,SSD时代已经到了。那么在这傻傻的新时代,中国有没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小三上位呢?

西瓜哥的答案是中华民族有一屁股(腚)的希望,但海峡两岸要联手起来。

十多年前,长城、易拓、国营等国内硬盘厂商曾经风光一时,但后来由于技不如人,管理不善,现在已经全军覆灭了。

但机会来了。

制造SSD要比制造HDD容易多了。你只需要购买闪存颗粒,然后自己设计一个控制器或者从外面公司购买一个控制器,组装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这真是一个傻傻的时代。

这不需要太多的投资,这也是为啥这么多亚洲小公司都进入了这个领域。SSD的关键不是闪存颗粒,因为大家都是从那几个大厂购买,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控制器,每家使用不同的算法来管理闪存芯片的读写操作。

今天出货比较多的四种SSD形态是:

  • 高端企业级SAS SLC或MLC

  • 2.5-inch 6Gb SATA MLC

  • 高速PCIe或Mini PCIe MLC

  • 笔记本和移动设备使用的小型嵌入式MLC设备 (M.2)

制造HDD需要更多的投资,最少几百万美金(清洁室、机器人、大量的员工等等)。曾经制造HDD厂商也有近百家,但现在只剩下三家了(希捷、东芝、西数)。再没人会进入这个领域,因为成本太高,而且HDD未来的市场没有保障,不知啥时候就被SDD替换了,还有所有的专利都在现在的厂商手里,门槛很高。

因此,HDD对中国已经没有机会,但SSD却有可能。

目前生产SSD使用的NAND闪存芯片的厂商只有5家:

  • 美光( 美国UT的Lehi, VA的Manassas和新加坡)

  • 三星(美国TX的Austin,中国和韩国)

  • 东芝/SanDisk(日本)

  • SK Hynix(中国和韩国)

  • Powerchip(台湾)

但据国外媒体在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生产SSD的厂商高达128家。西瓜哥把他们都列出来,但有没有你熟悉的。

ADATA (Taiwan)
Active Media (USA)
Adlink Technology (Taiwan)
Angelbird Technologies (Austria)
Asine (Israel)
Avant Technology (USA)
Angelbird Technologies (Austria)
Apple - acquiring Anobit (USA)
Apacer Technology (Taiwan)
Apotop (Taiwan)
APRO (Taiwan)
Asax/Shenzhen Huge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ina)
Asine (Israel)
ASUS Republic of Gamers (Taiwan)
ATP Electronics (USA)
Avant Technology (USA)
Axtremex Technology (UK)
Beijing Memblaze Technology (China)
Bigboy Technologies (USA)
BiTMICRO Networks (USA)
Biwin Technology (China)
Buffalo Technology (Japan)
Cactus Technologies (Hong Kong)
Calvary Storage (USA)
Cardwave Services (UK)
Centon Electronics (USA)
Convers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anada) - formerly Mosaid
CoreRise Electronics (China)
CoreSolid Storage (Taiwan)
Corsair Memory (USA)
CosMicro (China)
Crucial.com Micron (USA)
Delkin Devices (USA)
Diablo Technologies (Canada)
Digicube Technology (China)
Dolphin ICS (Norway)
Dulce Systems (USA)
EDGE Memory (USA)
Elecom (Japan)
Emphase (USA)
EXCEEMO/PETERMANN-TECHNIK (Germany)
Extreme Engineering Solutions (USA)
Fastor Systems (USA)
Foremay (USA)
Fortasa Memory Systems (USA)
Fujifilm (Japan)
Fusion-io (USA)
G.Skill (Taiwan)
Galaxy Data Storage (USA)
Global Wireless Medium (China)
Greenliant Systems (USA)
Hagiwara Sys-Com (Japan)
Hitachi GST - acquired by WD - (Japan)
IEI Technology (Taiwan)
Imation (USA)
InnoDisk (Taiwan)
IoSwitch (USA)
Integral Memory (UK)
Intel (USA)
I-O Data Device (Japan)
Kimtigo (China)
Kingmax Technology (Taiwan)
KingFast (China)
KingSpec (China)
Kingston Digital (USA)
Ketron/Starex (Taiwan)
Legacy Electronics (USA)
Lexar Media (USA)
Lite-On IT (Taiwan)
LSI / Avago (USA)
Mach Xtreme Technology (Taiwan)
Macrotron Systems (USA)
Memocom (Taiwan)
MemoRight (Taiwan)
Micron Technology - and brand name Crucial - (USA)
Microsemi (USA)
Micross Components/Austin Semiconductor (USA)
Modix (Korea)
Most I&T Afaya (Taiwan)
Mushkin (USA)
MyDigitalSSD (Taiwan)
Myu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outh Korea)
Netlist (USA)
OCZ / Toshiba (USA)
OWC (USA)
Patriot Memory (USA)
PaxDisk (Korea)
PhotoFast (Taiwan)
Phison Electronics (Taiwan)
Plextor (Japan)
Princeton Technology (USA)
PNY Technologies (USA)
PQI (Taiwan)
Pretec (Taiwan)
pureSilicon (USA)
Renice Technology (China)
Ritek/Ridata (Taiwan)
RunCore (China)
Samsung (South Korea)
SanDisk (USA
Seagate Technology (USA)
Shenzhen Longsys Electronics (China)
Silicon-Power (Taiwan)
Silicon Motion Technology (Taiwan)
SK Hynix (Korea)
Smart Storage Systems (USA)
Solid Access (USA)
Solidata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hina)
Strontium Technology (Singapore)
Super Talent (USA)
Swissbit (Switzerland)
Targa Systems (Canada)
TDK/CoreSolid Storage Corporation (Japan)
Team Group (Taiwan)
Texas Memory Systems (USA)
Toshiba (Japan)
Transcend Information (Taiwan)
Unigen (USA)
V7/Ingram Micro) (USA)
Verbatim (Japan)
Viking Technology (USA)
Virident Systems (USA)
Virtium (USA)
Walton Chaintech (Taiwan)
WD (USA)
Wilk Electronik (Poland)
X-ES (USA)
Zalman Tech (Korea)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些已经被收购了,但有些没有统计进来,比如我们昨天讲的宝存科技应该也算啊,还有华为很早之前就一直研发生产SSD和闪存卡了,虽然主要用于自用,但出货量也很大了,肯定也应该算进来才对。

暂不管媒体漏算的,就在这128家里,按照国家和地区做一个分类统计:

我 们发现美国的SSD厂商有42.2%,还是老大地位。但我们也看到,台湾紧跟其后,占据了21.9%,中国大陆排名第三,占据10.9%。也就是说,从厂 商的分布看,我们虽然和美国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如果海峡两岸三地联合起来(加上香港的0.8%),大中华地区的份额有33.6%。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了。

中国有巨大的人口,随着经济的增长,对SSD的需求也是爆发式的。但在HDD时代,中国虽然有巨大的市场,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也只能沦落为小三的位置,看起来很美,但地位不高。

SSD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个逼近美国的机会,做好了实现小三上位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除了两岸统一遥遥无期外,对控制器这个核心部件的研发 也是关键的关键。因为这个SSD控制器涉及软件和硬件,类似华为有海思半导体部门,可以完全采用自己研发的控制芯片和软件的厂商不多。西瓜哥估计很多厂商 的SSD控制芯片都采用国外的,这些控制芯片厂商提供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这样的话,核心技术还是在美国手里,中国只能沦为制造工厂,代工基地,处于价值 链的下游,这个应该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不加强对控制芯片及算法的研究并有所创新,我们就会重蹈覆辙,避免不了和HDD时代一样的悲惨命运。中国拿市场换技术比较成功的产业只有高铁,SSD会成为中国第二个高铁吗?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明天见。

希望大家积极反馈你的意见和建议,微信扫描如下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高端存储知识”,与作者微信互动。通过掌上DOIT移动客户端,您可以订阅西瓜哥专栏,第一时间获得知名专家和业界领袖的深度剖析与趋势分析。

[责任编辑:西瓜哥]
西瓜哥
这段时间全闪存阵列AFA还是很火,从美国的闪存峰会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看出。但西瓜哥今天不替厂商站台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说一说购买AFA需要考虑的21个问题。
官方微信
weixin
精彩专题更多
存储风云榜”是由DOIT传媒主办的年度大型活动。回顾2014年,存储作为IT系统架构中最基础的元素,已经成为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存储产业的发展迈向成熟,数据经济的概念顺势而为的提出。
华为OceanStor V3系列存储系统是面向企业级应用的新一代统一存储产品。在功能、性能、效率、可靠性和易用性上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很好的满足了大型数据库OLTP/OLAP、文件共享、云计算等各种应用下的数据存储需求。
联想携ThinkServer+System+七大行业解决方案惊艳第十六届高交会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订阅中心

Copyright © 2013 DOIT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