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网 发表于:14年09月25日 10:45 [综述] DOIT.com.cn
从大型机时代CISC架构、小型机时代RISC架构到x86架构,处理器架构的演进史代表着服务器的发展史。而如今,一股新的势力正试图改变现有的服务器市场格局,它便是ARM架构的服务器处理器。当然,现在就判断ARM架构能够对服务器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ARM的机会来了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T领域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词、热词出现,而这些都在推动着底层技术的变革。以服务器为例,过去几十年以Scale-up(纵向扩展)为主的应用模式在云计算时代正在逐渐转向Scale-out(横向扩展)的应用模式。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服务器的采购需求从一味追求单点性能转向了性能、功耗、成本等各方面的平衡。毫无疑问,这给一向以单位能耗性能表现见长的ARM,留下了新的机会。
互联网给服务器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同样明显,如今不管是不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都将是绝大多数企业进行商务经营的必要途径,因此企业互联网化已是必然。而互联网都是标准的三层架构,即互联网Web接入、企业应用、核心数据库。其中,由于企业应用、核心数据库等对于服务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ARM一时想进入并非易事。而Web接入层则不同,其并不要求服务器有多高的处理性能,而是追求更高的I/O吞吐能力,这只能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来满足。鉴于能耗的表现,这无疑又是ARM的一大机会。
以上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ARM所面临的机会,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简单而言,只要是不过分追求服务器性能,而使用量又比较大的场合,都是ARM的机会。不过话说到这,就不得不说另一层意思,机会是有了,谁来把握机会?
众所周知,ARM仅仅是研发处理器架构,并不具体生产产品。其下游一众OEM厂商更多以消费级处理器的研发生产为主,远不足以对企业级处理器市场产生影响。有没有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等足够强大的处理器厂商来将ARM架构在企业级发扬光大呢?显然是肯定的。
拥抱ARM
早在2012年年底,AMD就曾宣布将于2014年推出基于ARM架构的Opteron(皓龙)处理器;2013年,AMD将该计划纳入官方路线图;今年6月30日,AMD宣布即将推出AMD Opteron A1100系列开发套件,配备的就是AMD首款基于64位ARM架构的处理器,代号为“西雅图”,该处理器内置ARM Cortex A57内核。
显然用不了多久,正式的AMD ARM架构处理器产品就将上市。我们先不去探讨AMD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先来看看AMD在开发推广ARM架构产品有何优势。
优势一,毫无疑问是其多年的处理器研发生产技术积累。AMD产品一向以低功耗、高性能见长,从其建立至今,研发的产品不计其数,其中很多都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经验积累并不是随便一个厂商就可以比拟的。优势二,贴近客户,了解用户需求。与ARM仅研发架构不同,AMD生产产品、接触用户,因此更了解用户,也能更好地根据用户需求改进产品、发挥各自架构的优势。优势三,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AMD与全球主流服务器厂商均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今后的产品推广显然是重大利好。优势四,品牌优势。AMD在全球几乎家喻户晓,用户也更容易接受。
当然,以上四点仅是笔者眼中AMD较为突出的优势,关于其他特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或许有人会说,技术好、品牌大、又懂用户、又有广泛的合作伙伴,为什么还要去开发ARM架构的产品,而不是继续在x86路线上走下去。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AMD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笔者认为,这其中更多是一个成本的衡量。试想,当前用ARM相对成熟的架构,加上自身的技术,AMD很快便能推出成熟的产品,抢占先机。但如果全部靠自身研发,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到时候别说吃肉,可能连汤都喝不着了。
至此,我们已经分析过AMD选择ARM的动机和优势。从战略角度来讲,这不失为一招好棋。投入小、见效快,同时可以节约更多的精力投入到x86产品的研发改善中,夺回企业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市场份额,一举多得。这一点其实在2013年AMD公布的服务器路线路中已经有所体现。
AMD于2013年公布的服务器路线图。图中显示到2014年,针对2路及4路服务器市场及主流平台的产品将更新至代号为“华沙”(Warsaw)的12核和16核AMD皓龙63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而针对单路Web接入、企业集群服务市场的产品,则将由代号为“柏林”(Berlin)的CPU/APU及代号为“西雅图”(Seattle)的ARM架构的CPU来承担。
两条腿走路
虽然AMD基于ARM架构的产品还未正式上市,但目前其对未来的规划已经初见端倪。今年5月5日,AMD发布其近期和中期的计算解决方案路线图。根据AMD的解释,这些解决方案将同时挖掘x86和ARM生态系统的特性,AMD称之为“双架构计算路线图”。
具体来说,AMD双架构计算路线图包括“空中之桥(SkyBridge)项目”和“K12架构”。其中,空中之桥项目设计框架将于2015年推出,包含20纳米制程的新APU及配套的系统芯片(兼容ARM和x86处理器),以及64位内置ARM Cortex-A57低电压核心的ARM处理器。这将是AMD首个针对安卓系统推出的“异构系统架构”(HSA)平台。据悉,空中之桥项目将完成集成系统芯片、AMD“次世代图形架构”(GCN)技术、HSA以及AMD专用的平台安全处理器(PSP)。
而“K12架构”分x86和ARM两条线,其中ARM产品线将迎来AMD首个深度自主设计的ARM核心的处理器。这一点正印证了之前所说的AMD对于未来的业务确实有着长远、清晰的考虑,而非急于求成、病急乱投医。
双架构路线图指出了AMD的发展方向,就如AMD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瑞德所讲,“之前,AMD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提供高性能、低功耗x86运算核心,并搭载业界领先的图形显示卡产品的公司。而现在,AMD大胆朝前迈进了一步,成为能够同时提供64位ARM和x86高性能CPU核心,并搭载全球领先的图形显示卡产品的唯一一家公司。结合双架构计算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我们在高性能系统芯片方面掌握的专利库和专有知识,意味着AMD能够为客户带来独特的双架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以更高效和强大的方式去改变计算世界。”
结合现在市场情况,我们对罗瑞德所说的话略分析一二。如果英特尔+NVIDIA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说其通吃所有领域并不为过。如果英特尔+NVIDIA+ARM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整个业界无出其右。当然,上述假想并不成立。如果成立,其他公司的日子会很难过。而当下,AMD此举却有了英特尔+NVIDIA+ARM的味道,当然从每个细分项来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对AMD或者整个业界都是一种新的可能。如果AMD发展得当,其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当然,这里也不得不给AMD泼一盆冷水。这条路走的不一定会很顺利,因为其中涉及的方面太多,比如ARM是否会像x86一样迅速获得用户的认可、英特尔的围剿、AMD在x86市场的反攻……所有这些都会成为影响最终走向的因素。因此,可以说AMD拥抱ARM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接下来的路还需要AMD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任何市场都不希望一家独大,处理器市场同样如此。笔者在这里只能默默的祝福,前路艰险,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