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发表于:14年10月15日 18:00 [综述] DOIT.com.cn
2014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计算如何连接世界、改变生活——
“或许不用到2020年,你去医院看病时就需要提供自己的基因组,做检查也主要通过测序的方式进行,就像现在看病要先验血常规和尿常规一样。”2014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日前在京举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任鲁风表示,在高性能计算的助力下,基因组测序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个体医疗时代。
据了解,随着计算能力达到百亿亿次的艾级超级计算机从探讨进入研制阶段,全球高性能计算将从“P时代”(千万亿次)步入“E时代”(百亿亿次)。如何让大机器在大科学、大工程中发挥应有价值,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全球高性能计算领域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此次大会上,与会专家和用户除了分享高性能计算在物理、材料、化学等传统科研领域的应用外,还重点探讨了其在基因组测序、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阵列SKA项目、IPCC全球气候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脑科学等大科学工程和新兴热点领域的进展。
以SKA项目为例,其计算硬件和存储负责人、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John Bancroft表示,高性能计算已成为大科学工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SK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数据”项目,每秒采集的数据量大于12Tb,相当于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的3.5倍,需要动用约100台“天河二号”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处理。“SKA一期项目计划于2020 年前后完成,届时随着第一批天文数据的产生,其计算平台也将开始发挥作用。”
高性能计算还为IPCC大气研究效力。目前,超级计算机“泰坦”已被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功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日本的“京”超级计算机也将全球变化研究作为重要的应用领域。
在我国,也有很多超级计算机在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例如,清华大学和浪潮集团共建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已承担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模拟、预测、评估试验的计算任务,对我国参与IPCC-AR5评估报告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高性能计算的商业化和工业应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863”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钱德沛介绍说,2002年面向高性能计算的 “863”重大专项启动,当时就强调高性能计算及其服务环境和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而2006年后,高性能计算则更加强调要面向应用,并依托几大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了工业应用社区,注重在汽车、飞机、高铁制造以及传统产业节能改造等领域的应用。
对于高性能计算未来的发展,大会主办方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表示,以应用为核心的国际间交流合作,将成为未来全球高性能计算产业的发展趋势,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用户都将深入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