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璐 欧阳高兵 发表于:14年11月17日 00:40 [转载] 赛迪网
Apple Watch的发布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再添一把火。而在此之前,以三星、LG、索尼等为代表的国际厂商,以及包括小米、酷派等在内的国内厂商,也都纷纷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头盔等五花八门的可穿戴产品。在传统PC业不断下滑、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趋缓的当下,可穿戴设备被厂商视为下一代拉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而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有望实现翻倍增长。不过,目前可穿戴设备在产品设计、功能设置等方面同质化明显,在软件上仍缺少杀手级应用,在传感器、芯片等相关产业链上也还需要更多支持,这些也都成为阻碍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掣肘。
市场大热 有望翻倍增长
根据IDC的预测数据,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台,增长超过200%。
在智能终端市场,传统的PC业正面临萎缩,智能手机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逐渐趋于饱和,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高通执行董事长保罗·雅各布在媒体面前预言:5年后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索尼CEO平井一夫也表示,智能手机市场的火热将逐渐转移至其他领域,可穿戴设备就是其一。根据IDC的预测数据,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台,增长超过200%。艾媒咨询市场调研数据也显示,2013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675万台,市场规模约20.3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780万台,市场规模约达59.2亿元。
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以及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上,可穿戴设备的每一次亮相都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头盔、可充电的智能背包等各式各样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产品,可穿戴设备正开启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以时下最热门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为例,按照Strategy Analytics可穿戴设备服务部门的研究数据,目前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年均增长达750%。可穿戴设备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就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常常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配合智能手机使用。未来,可穿戴设备还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如向移动支付、导航、健康追踪、服务业等领域延伸,从而衍生新的业态。
厂商扎堆 产品五花八门
由于前景乐观,来自PC、手机、家电等各领域的硬件厂商,及面板、芯片等产业链上游企业也投身其中。
一直耕耘在PC、手机、家电,甚至互联网领域的软硬件厂商近两年都将目光聚焦到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三星、华硕、摩托罗拉等众多ICT厂商相继推出了可穿戴设备,有些甚至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在看到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之后,包括面板、芯片等在内的产业链上游企业也开始发力。索尼就针对可穿戴终端开发出了尺寸为0.23英寸的微型有机OLED面板,预计2015年供货。同时,包括三星、高通、英特尔等在内的国际厂商也争相推出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芯片解决方案。另据记者了解,我国南方一些原本制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代工厂商也在寻找新的赢利项目,可穿戴设备就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随着厂商的扎堆跟进,可穿戴产品也五花八门,其中最热门的当属智能手表。虽然苹果早就提出了智能手表的概念,但是三星、LG等不少厂商都走在了它前面。三星最新的Gear S就是一款具备3G通信功能的智能手表,插上SIM卡后就可独立使用;MOTO 360创新地采用了圆形表盘设计,还支持语音操控;华硕的ZenWatch能接打电话、远程拍照、演示控制,还支持健身追踪、心率监测等。在这些产品陆续上市之后,Apple Watch的亮相也不那么惊艳了。除了智能手表,厂商也在探索更多的可穿戴设备。索尼近来发布的智能手环SmartBand Talk不仅能够进行健康管理,还能防水防尘、拨打电话;三星也推出了虚拟现实头盔Gear VR和Gear Circle,而此前,国内厂商酷派也推出了与其智能手机互联的虚拟现实头盔。
虽然在厂商看来,可穿戴设备前景广阔,但对消费者而言,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价格还相对较高,这也是消费者选购时犹豫的原因之一。同时,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也还没有出现明星产品,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大都功能简单,即便是Apple Watch也鲜有新意。
同质化明显 应用匮乏待丰富
目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大多都是智能手机的延伸,其功能依然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简单移植。
尽管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但目前各类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的功能仍然十分单一,应用非常匮乏,同质化现象还比较严重。虽然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NFC和声音识别等功能已经出现在各类可穿戴设备上,但是却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及软件平台支持。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大多都是智能手机的延伸,其功能依然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简单移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能够实现的功能,智能手机也基本可以做到,因而差异化的特色功能还十分缺乏,对用户难以形成长久的吸引力,难以实现较强的用户粘性。用户体验亟须提升。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ur Partners研究发现,目前有1/3的美国消费者会在购买可穿戴设备6个月之内停止使用该产品。同时,尽管有1/1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某种形式的运动追踪器,但多达半数的用户已经停止使用自己的设备。而市场研究公司CCS Insight在2013年秋天对1500名美国和英国的智能手表用户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拥有智能手表(或健身追踪器)的用户中,40%的用户已停止使用该设备,有的是因为厌倦了此类产品,有的干脆忘记佩戴。
除了应用缺乏、产品过于同质化外,以与智能手机相对应的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来做可穿戴设备也带一些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大量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都使用Android系统来实现智能化,但普通的Android系统要经过大量的定制化修改才能适应各种可穿戴设备。同时,Android系统的耗电量也比较大,普通Android手机基本上需要一天一充电,倘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随身佩戴的产品也要每天充电,将大大损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