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农 发表于:15年01月13日 17:38 [转载] 赛迪网
最近,笔者参加了几次经济运行分析会,从各地汇报看,情况不容乐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严峻,有的地方还很悲观。经济起落,不足为怪,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
调整是经济规律使然。习总书记讲的新常态,实际上就是教人按规律办事。但是,保持增长始终是顽固的习惯性思维,要改变还很不容易,哪怕中央已经不把GDP当做考核政绩的标准,但突然拿掉紧箍咒,还是不习惯,思想还没准备好,还希望找个替代的东西戴戴。而且可怕的是,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生产上、产能上。
过剩不仅是传统产业有,新兴产业、服务业也会有,并不是传统产业转成了新兴产业、服务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如今的过剩是生产能力的过剩,而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过剩。就生产能力(技术与投资)而言,新兴产业甚至更容易造成过剩,关键看供给是不是与需求真正衔接,而不只是产业链本身的对接。经济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调整必然是规律在起作用,是大浪淘沙,是适者生存,是优胜劣汰,关键看谁最先看到规律,抓住规律,按规律办事。
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生产能力会迅速扩张。生产产品未必能提供给消费对象,消费也未必能使产品价值得到完全的实现。产能已不再让生产者感到愉悦,相反是恐惧。产能过剩不是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盲目的错误。供过于求,是这个时代最容易犯的错,但是这错误是必须纠正,可以纠正,不难纠正的。关键是要把注意力从生产转向消费,从供给转向需求,从企业转向用户。真实的需求是令人渴望的,是产生无尽财富的东西。
需求并不总在身边,不像生产那样可以自由操控,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靠近他们、贴近他们、依附他们。所以,其一要寻找需求。需求总在消费者那一边。互联网时代,原本固定的消费群体可能模糊不清,原本所谓的渠道可能一点都不管用,因为消费者可以随意游弋于互联网,可以有无限的选择,已经不再是你唯一的忠实者。那么这些人在哪里呢,你得重新寻找。其二要服务需求。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比任何时候都精贵,成为你的消费者不是消费者的荣幸,而是相反。他是真正的上帝,这是以往你打心里不愿意证实的。所以,他来你的身边,你应该小心对待,希望他能多关注你。其三是,引导需求。过去生产总能自作主张地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但是现在不同了,消费者不仅可以选择消费,还可以选择生产。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开始由消费者自己做主了。但是消费者毕竟是消费者,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愿意把大部分的权力让渡给生产者。生产者要抓住难得的机会,从生产、消费、市场等多维度布局生产,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习惯等。
解铃确需系铃人。需求的泛化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问题,有赖互联网解决。首先,做透彻的消费数据分析。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减少盲目的计划。计划的基础应当是需求。开放政府掌握的经济数据资源,鼓励大数据企业,分行业展开数据分析,从而按数据做出未来的判断。在大数据技术尚未成熟时,计划必须有相当的弹性。政府对企业的引导,也要用数据说话,而不是通过打强心针,去影响企业的转型调整,去挽救但最终还要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企业更是如此,消费者并没有义务总傍在你的身边,但是你却要有这样的能力,让消费者形影不离,成为你的粉丝。这就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有价值的服务。依靠大数据系统,创出特色,做到精准的、高附加值的、无风险的生产。其二,鼓励企业把自己放到互联网上。生产与消费只有同在一个空间,才能有共同言语,才能休戚与共。放到互联网,并不只是建一个自言自语的网站,而是需要平等的互动,企业的语言哪怕过去建立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要与网络同步,与消费者同呼吸。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有认同感,视同已出。其三,建立弹性的创新机制。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企业拥有的智慧的竞争,尤其是企业拥有的网络智慧的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依靠消费者。消费者是智慧之源泉,也必然是价值的创造者。搭建或使用创新云平台,就是将创新任务交给消费者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员工,与最大范围的消费者实现协同创新。当然还要充分考量网络消费者的智慧价值,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可持续模式。
一旦需求问题解决了,生产才是令人愉悦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速度才是令人振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