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重庆云博会期间举办的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高层互动峰会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重庆市近年来在云计算领域取得的进展,并表示,未来重庆会坚持“云+端”同步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推动重庆经济的转型。
近年来全球经济萧条以及欧债危机,造成了全球产业的大调整。而就在近3年这一非常时期,重庆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中国IT制造业的重镇。重庆先后通过引入ACER、华硕、思科、富士康等IT企业,逐步完善IT终端产业链。2011年,重庆生产了超过2000万台笔记本,今年预计有5000万台,甚至可能达6000万台。此外,重庆去年还生产了3000万台打印机和5000万台终端显示设备,并有数百万台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从重庆付运。黄奇帆市长表示,明后年重庆将实现2亿台终端设备的生产能力,届时重庆将具备除手机外全球终端设备三分之一的生产制造能力。
重庆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终端制造中心,黄奇帆市长认为,主要是重庆营造了三个方面的独特模式,为终端制造打造了优化的产业链。首先,重庆立足中国制造模式,而不是组装模式。和沿海城市相比,重庆不具备来料加工的地理优势,重庆只能立足垂直整合,实现80%的部件本地化。3年之内重庆从无到有,共有 500家零部件厂商落户重庆,到今年底落户重庆的零部件厂商会达到700家,这样电脑零件附加值的80%实现了本地化。
其次,重庆打通了“渝新欧”通道。重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要将生产出来的笔记本等产品运送到欧洲,需要经过6个国家。尽管此前就可以通过铁路运送,但由于各国没有统一运行时间表,交货时间往往被耽误,而用飞机运输则成本太高。为此,重庆市用了1年多时间,和德国、波兰、俄罗斯等6国达成了“安智贸”协议,重庆生产的IT产品不需要重复安检,同时6国统一了火车运行时刻表,使得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达欧洲。第三,重庆高素质人群和劳动力的优势,这些人在本地就业后,没有春运等节假日长途跋涉的羁绊,兼具了工作效率和人力成本。正是上述三大模式,成就了重庆“端”的优势。因而有国际媒体评论,重庆抓住全球经济危机的机遇,用3年时间造就了一个产业基地。
谈到云和端的关系,黄奇帆市长认为,“云”和“端”是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没有云,终端就没有意义,没有了灵魂。他强调,重庆不会自己投资来造云,而是会依靠机制来打造云领域的竞争力。
黄奇帆市长表示,未来重庆的云计算主要会集中在三个板块——智慧重庆、服务云(服务重庆和国内其它城市);离岸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服务全球)。重庆将首先发展为世界服务的离岸数据中心,因为只有占领了制高点,通过和国际厂商的合作,提升重庆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为此,重庆年内会有3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建设任务,而到2015年将实现100万台服务器的规模。
黄奇帆市长表示,重庆将通过五大步骤来实现三大云计算目标:1、大力吸引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投资网络带宽;2、自办电厂,专供数据中心,以保障供电和降低运营成本;3、将云计算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吸引过来;4、制定优惠政策和创造配合条件;5、充分把中央关于灵活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的政策用好。总之,重庆要抓住云计算产业的契机,以“云+端”的模式发展云计算,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重庆成为西部经济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