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媒体的持续报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听到“超极本”这个词,不过仍然有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因此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再和第一次听说这类产品的读者们讨论一下超极本的定义。
超极本这个概念,是英特尔在 2011 年夏天的 Computex 电脑展上提出来的,要求将现有的笔记本做的更轻薄、开机速度更快、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同时运算性能也要保持在主流水平区间内。这是整个 PC 产业链多年来罕见的一次变革,也是为了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面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一款 13 英寸的笔记本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能被称为超极本。首先,机身最厚处的厚度小于 19 mm(普通本为 35 mm);其次,整机重量小于 1.5 kg(普通本为 2.1 kg);第三,采用 SSD 高速固态硬盘或混合硬盘(普通本为机械硬盘,怕摔);最后,办公模式下的电池续航时间达到 5 小时以上(普通本只有 3 小时左右)。
纤薄背后的顾虑 超极本易忽视三大问题
以上这些改进,说起来就几句话,但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已紧张的笔记本空间要想变得更小更薄,机身的内部结构设计需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外壳的坚固度和耐用性,不能因为机身薄了就变得脆弱不堪。然后,散热问题、接口问题等麻烦也会接踵而至……就算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最后还要面对成本增加,消费者嫌贵的难题。
当然,随着英特尔和各大 PC 厂商的共同努力,超极本在发布将近一年后,其价格也慢慢下探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不过,我们在选购时不能光看价格,还需要擦亮双眼,去留意一些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今天我们就列举出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供您在选购时参考。
过于纤薄的机身,散热效果是否理想?
如果单从用户最终使用体验出发,我们不得不提到超极本的散热性能。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大部分超极本已经摒弃了独立显卡,那机身整体的热量理所应当就会有明显下降,按照正常理解应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过,通过我们对几款已上市超极本的实际测试情况来看,散热效果距离完美还有一点距离。
其中,有三个主要因素是导致散热不理想的原因:
一,超极本的内部空间过于狭小,各个元器件安排的十分紧凑,可利用的散热空间很有限。
二,金属材质的导热速度比普通塑料更快,因此把超极本放在腿上时,会有比较明显的热感。
三,价格实惠的超极本采用的是机械硬盘或混合硬盘,和 SSD 固态硬盘相比发热量更大一些。
高负荷运行时,个别超极本的处理器温度超过 80℃
超极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较强的可移动性,我们平时除了将其放置在桌子上使用以外,在户外处理一些类似紧急邮件的时候,将笔记本放置腿上也是一种常见的使用姿势。这时候,笔记本的底部与身体处于紧贴状态,如果机身底部的散热不顺畅,再加上金属导入速度较快,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无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当然,超极本出现这样的散热表现,并不是和厂商的散热结构设计有必然联系。首先,我们是在极限模式下进行的散热测试,一般情况下机体温度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其次,让超极本拥有如此纤薄的机身同时还有保证良好的散热性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机散热控制与处理器的发热量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英特尔即将发布的 Ivy Bridge 处理器在低热量、低功耗等方面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但是还需要等到第二代超极本上才能实现。此外,固态硬盘的普及对散热也有很大帮助。
部分接口被精简,有时会感觉不方便
接口布局这个问题对于超极本来说是个很纠结的事情,早在苹果 Air 推出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接口匮乏这个问题,只不过执着的苹果迷对接口不足的设计有着最大宽容心。而对与超极本用户而言,刚刚从传统笔记本过度而来,使用习惯一时无法适应,接口方面的短板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抱怨,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
极致纤薄的超极本机身最厚处要控制在 20 mm 之内,这样才能符合起英特尔给出的 UltraBook 名号,同时还要满足各种外置设备的输入与输出的使用需求,接口布局中起码要保证经常接驳的 USB 端口、读卡器插槽、以太网口和 VGA 端口,这样才能算得上方便。当然,真正能够做两方面兼顾并不容易,而其中以太网口和 VGA 端口是影响机身厚度的主要原因,不过面对外设兼容的问题两个接口在现阶段还是需要保留的。
这款超极本没有网线接口和 VGA 接口,有时会感觉不太方便
目前超极本为了满足机身厚度的要求,接口布局都已经被简化,大部分接口都安排在了机身两侧,也有机身后置的方式,无论哪一种布局接口的种类与数量方面都无法与传统 14 英寸机型相媲美,并且也无法提供类似扩展坞这样的配件。目前不少厂商为了控制厚度采用了转接口的输入输出方式,虽然这样的解决方案看起来还不错,不过携带与收纳并不是很方便。
有得必有失,超极本既然具备了纤薄的机身,必然就无法完全满足丰富接口类型与数量。就目前接口使用频率来看,追求移动便携性的用户的要求并不很高,而更注重的是机身的体积与重量,超极本接口布局基本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即可。
售后维修成本增加,磕了碰了伤不起
最后还需要提及到的就是售后维修相关问题,这也是大部分用户在选购笔记本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少用户询问,超极本维修费用会不会很高?其实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英特尔已经指定了超极本的标准,对于机身的尺寸、外形、重量、性能、电池都有严格规定,而就目前已出货的达标超极本来看,每款机型的做工工艺都有不小的提高,并且内部各部件设计更为精密。由此看来,如果由于超极本出现意外跌落或者其他原因需要更换部件,那么维修费就会比传统笔记本要高出不少。
金属材质在超极本上广泛被应用,由于机身的纤薄程度,对于屏幕的保护就要进一步增强,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工程塑料材质整机的抗压能力就无法得到保证,屏幕在所有配件中价格是最高的,因此金属材质的全面采纳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些超极本产品为了提高整机的做工工艺,还采用先进的一体成型金属切割工艺,以保证整机具备更好的整体感和抗压能力。这样一来模具工艺的提升必然会带来维修成本的增加。
复杂的内部结构,必然增加超极本的维修成本
超极本颠覆了传统笔记本的模块化设计,从机身底部就可以看出,超极本自行拆卸的难度相当大,而且内部大部分元器件(内存、固态硬盘)都固化在主板上面,用户独立更换或升级硬件已经不太靠谱。此外,超极本大都采用了锂聚合电池,不过,各笔记本厂商所提供的电池规格依然无法不统一,因此如需更换就需要去指定服务站。从以上几方面来看,维修费用上升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