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门铁克2012年存储及数据管理趋势展望

五大趋势:
? 物理技术与虚拟技术间的依存度提高
? 重新思考备份
? 信息治理将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流行语
? 严酷的自然灾害考验企业灾难恢复能力
? 私有云不是“盒装云”

物理技术与虚拟技术间的依存度提高

虚拟化项目通常在初始阶段只是一个小项目,但会逐步发展成整个企业IT环境中的大项目。2012年,许多公司将会把虚拟化项目团队和其基础架构融入到企业IT环境中,这进一步突出了企业把其物理和虚拟资产作为一个平台协同工作的需求。

在最近的VMworld大会上,我们非常惊奇地看到,会上展出了许多台6英尺高的服务器机柜(一名员工站在15个不同的硬件机柜旁拍照)。这一点也能够表明虚拟化与物理硬件的相互依存。有时候,IT专家常常过于关注虚拟化,以至于忘记了虚拟化仍要依托物理硬件;有时候,一些公司一旦开始新项目,就要增加新的硬件设备,这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因为结果大都是,更多的服务器或存储形成了“存储孤岛”,这反而导致了利用率下降;除此之外,采用“竖井”式方式的组织在虚拟化进程中会逐渐成为落后者,独立环境的运营成本将减缓组织从物理环境向虚拟环境转变的能力,而虚拟化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会继续下降。这是因为,组织有能力为其物理和虚拟环境单独提供存储管理和备份软件的日子毕竟屈指可数。而应对这种复杂性的方法就是通过工具实现不同平台间的标准化管理,并将这一标准运用于跨越不同物理和虚拟环境的系统管理、可用性管理、备份机制、存储管理以及安全防护等任务中。

总而言之,跨越物理和虚拟环境的安全、存储管理及备份工作都将实现标准化。

论据:

• 除了需要保持对数据所有权的可见性,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物理和虚拟环境保持更高的可见性。

• 在企业级服务器虚拟化领域,Vmware公司仍然是IT组织谈论最多的供应商,但如今思杰(Citrix)和微软(Microsoft)正在缩小与其的差距。

• 《信息周刊》(Information Week)做了一项调查,让受访者对虚拟化的12个特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名,调查结果显示,高可用性排名第一,价格紧随其后。

• 几乎40%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有二级虚拟机管理程序,这说明,这些机构在并没有在一个平台上做到标准化。

• 此项调查也显示,在虚拟化技术中,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最为成熟,分别有45%和43%的企业应用。

• 根据《信息周刊》的调查,一些组织也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关键业务中:59%的受访企业计划于未来的一年实现数据库应用虚拟化,55%的受访企业计划实现网络应用虚拟化,47%的受访企业计划实现电子邮件和日历应用的虚拟化。

• 赛门铁克的调查显示,企业使用独立的团队分别负责物理和虚拟环境,会增加工时、培训和工具成本。事实上,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确实有不同的团队来负责虚拟和物理服务器备份。

• 赛门铁克的调查还显示,让独立的团队分别负责虚拟和物理环境的企业在备份和恢复上缺乏信心,对可靠性也不是十分满意。而正因如此,在这些企业中,有75%的企业愿意将独立团队合并为一个。而在应用多种产品的企业中,77%的企业也正在考虑使用同一个备份解决方案。

• 使用统一的物理和虚拟服务器备份解决方案不仅能让企业减少人员和培训成本,同时这些企业还发现,统一的解决方案使得搜索和文件恢复、故障排除以及备份报告变得更加简单(人员和培训成本减少53%,预警、故障排除和报告容易程度提高52%,搜索和恢复提高51%)。

重新思考备份

备份市场将一改往日的沉闷,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个一度被认为成熟却发展缓慢的市场,如今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集成了虚拟机保护的备份、重复数据删除、快照管理技术与设备、以及一些重要的操作模式上的变化等都促成了备份市场的欣欣向荣。

一些企业在虚拟环境中依赖快照而不是备份,也不实行重复数据删除或精细恢复技术,这样做的结果是用于备份和恢复的窗口会不断增多。而厂商引入的新技术将改变数据保护的方式,每年能为用户节约数百万美元。

另外,如果在每一个平台上都使用不同的备份工具,就会增加IT环境的复杂度并影响业务的持续性。而且如果企业希望转向云计算平台并且继续对基础架构进行虚拟化,他们就需要更高程度的集成。

对于那些已经部署了单独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快照管理、磁带或磁盘备份、VMware和Hyper-V备份战略的数据中心管理者来说,下一步的重点将是简化备份流程。由于从“四分五裂”的备份环境中恢复数据非常复杂,“超级恢复平台”的概念将会出现,厂商们需要集成多种技术,以降低复杂性。

论据:

• 信息爆炸:数据爆炸、虚拟化技术的出现、新应用的快速普及,以及7×24的业务需求打破了所有企业进行数据备份的传统模式。是时候采取新的方式了。据IDC报告显示,到2015年,“数字宇宙”将会从2011年的1.8ZB膨胀到超过7ZB。

• 更多平台:在谈到企业级服务器虚拟化时,Vmware公司仍然是用户的首选供应商。几乎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有二级虚拟机管理程序。

• 备份窗口被打破:由于海量数据的持续增加,传统的24小时或周末备份窗口对于一些组织来说已经不再现实,因此他们需要采取新的备份方式。

• 远程办公备份将被打破:许多公司对其远程办公室资源的备份过程过于复杂,因此,他们需要采取新的备份方式。

• 无限期备份保留将减少:无限期备份保留政策将于2012年撤消。由于企业面临着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新的技术将会产生以帮助企业处理掉这些庞大数据。

• 备份运作模式将开始改变:赛门铁克将提供新技术,帮助备份行业应对挑战,使数据保护更容易、更快捷,并且能够更快、更好地应对海量数据及更苛刻的服务等级协议(SLA)。

• 2011年,赛门铁克发现了一些企业在备份和存档方面试图走捷径——比如,用快照技术或故障转移来替代真正的备份,或使用备份技术代替存档。但是,快照技术不可持续也不可扩展,如果用户用快照技术代替备份技术,一旦当他们需要那些数据时,数据恢复将会很难。如果企业不能采取统一的备份平台同时应对物理和虚拟环境,也无法保证IT管理员能更便捷地进行信息恢复,那么在2012年,他们将可能面临严重的信息恢复灾难。

信息治理将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流行语

成也信息、败也信息,关键取决于如何管理信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信息保护的风险和成本,就能更好的促成新的移动互联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这些企业的信息资产也将成为他们的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最优秀的员工。

相反,不能控制、保护信息与数据的企业将被淘汰,因为缺乏对信息的管理将阻碍这些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而且他们还将在法规遵从和电子查询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这种趋势下,2012年,厂商会更多的将存档、电子查询、加密、备份、数据泄露防护以及其它安全技术整合起来,帮助企业用户更好地管理信息资产。

论据:

• 如果你丢失了iPad,你的第一反应或许不是兴奋地跑去买个iPad2,而是如何找回或重建iPad中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事实上,你应该对这一点更有信心,你的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都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并且可以重新获得恢复。

• Gartner公司表示,企业目前越来越关心如何降低自身风险,并开始寻求一种与业务核心相一致的信息管理策略。

• 先进的信息管理策略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界定敏感数据并明确数据所有权。

• 通过部署对数据具有深入洞察的软件,企业将会大大减少存储成本并能够把握何时需要部署额外的技术,包括重复数据删除、压缩、储存资源按需分配,分层存储以及其他服务型的IT技术。随着对IT基础架构管理可视化的增加,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物理和虚拟基础架构,构建可信的云服务。

严酷的自然灾害考验企业灾难恢复能力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2012年大自然将继续考验企业的灾难恢复能力。此外,人为失误、系统故障以及规划不当造成的业务运行中断事故不断地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使企业声誉受损。这些都使得组织比以往更有可能将其灾难恢复计划付诸实施。

我们生活在一个7×24小时不停运转的世界中,企业要持续经营,IT就需要不间断的运行。新的风险层出不穷,因此仅有一纸计划是不够的。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出现促使IT机构开始重新思考IT策略,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压力,然而企业对这些新计划的实施速度,反映出了企业没有很好地考虑业务连续性问题。

企业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重新审视业务服务,因为他们需要更高效的业务恢复,即能实现自动恢复,能使恢复速度更快并降低对人员的依赖,而且能经受住灾难的考验。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他们能否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出改变。

论据:

•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今年已经创下了“10亿美元灾难”的新记录,目前为止发生了至少10次气候性灾难,损失高达500亿美元。

• 2011年的研究依然显示,很多企业并不理解灾备的重要性。50%的中小型企业没有可落实到位的灾难恢复计划。41%的中小企业表示,他们从未想过要制定此类计划。40%表示灾备计划不属于他们优先考虑的事情。即使大企业有灾难恢复计划,其预算也经常会挪为他用。

• 《信息周刊》的调查发现,自动灾难恢复被评为虚拟化软件的第三重要功能。自动灾难恢复需求的不断增加充分表现出了IT对下一代虚拟化技术的期待。

• 《信息周刊》的调查还发现,企业对自动化管理有迫切需求,因此无论厂商提供什么类型的产品,都有很大潜力。和以往一样,故障恢复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技术上讲,服务器虚拟化使自动化变得更加容易,却也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私有云不是“盒装云”

“云”不是盒装产品。人们不能买了硬件就期望立刻拥有云计算环境。已经部署了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管理者们通过购买硬件来实现简化。在向云计算(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迁移的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业务优势包括:可扩展性、灵活性、可控性以及可衡量性。

要像云计算提供商那样来运行自己的数据中心,你需要关注人和流程的管理、关注集中管理、关注可见性、自动化、运营标准化、构建具体服务水平的产品,以及通过池化和多方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并通过Chargebacks实现问责制。但是,购买硬件并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只有改变数据中心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

也有人表示,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那里购买“盒装云”有悖于领先的企业提供并管理其所需云服务的方式。例如谷歌(Google)和亚马逊(Amazon)等大型云服务提供商,他们从不购买特别昂贵的硬件,因为这样并不支持扩展,而是采购量产硬件。由于他们的硬件是专有的,因此,与那些开放系统和开源架构相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新更为困难,也更难实现迁移。这种方式通常是孤立的,很难集中利用资源。总体来说,这种方式也违背了IT商品化、开放化和资源池化等主流趋势,而正是这些趋势在过去十年间推动了整个IT行业的发展。

人和流程的作用在云计算环境中越来越凸显,它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转变,即企业如何重新利用IT和现有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和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必须改变他们购买IT、消耗IT以及组织IT的方式来提供云服务。

论据:

• 虚拟化的投资回报率正在降低,而应用VMware虚拟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就是运营开支。另外,使用本地工具管理虚拟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

• 企业部署私有云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现有基础架构的规模和应用充分度,以及缺乏足够的预算改变主要基础架构。因此,很多IT厂商更多地关注企业用户对新应用的部署,他们强调这样做可以缓解在现有IT基础架构上实现私有云的预算压力,并提高原有基础架构的价值(服务、反应次数、运营收益等),然后再引入能够增强基础架构转变的解决方案。但是,企业却忽视了利用已有的基础架构和投资建立私有云的机会。

• 赛门铁克最近发布的《2011年虚拟化及云计算演进调查报告》发现,67%的IT和企业级专家对在私有云和混合云中部署关键任务应用表示信心不足,因为关键业务应用要求高可用的服务等级水平(SLAs)。

• 这一担忧也反映在存储环境中,82%的受访者表示,提高可用性是实现存储即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

• 随着IT资源更多的用于应对灾难和新法规,IT机构必须在现有基础架构上构建并管理他们的云环境。

• 供应商在寻求多种方法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用户部署云架构——包括管理和安全两个方面。

• 供应商需要提供能满足以下三个需求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o 可扩展性:IT机构希望在不干扰业务应用的情况下,能增加和减少存储空间,并能够在不同的存储提供商或操作系统平台之间切换。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本和预算控制的压力,所以高端存储产品通常来说不太现实。而商品化的磁盘(Commoditized Disk) 就能够提供各种高端性能,包括:重复数据删除、分级技术、快照技术、复制以及更多的功能,实际上,只要拥有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正确工具,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而且这能帮助企业实现所期望的弹性私有云。

o 集中管控运营:人们无法管理看不见的事物。对于企业和IT行业来说,解决方案多样化仅仅是令其头疼的开端。通常来说,IT组织需要一个单一的管理控制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执行自动化操作,并且能跨越不同的物理和虚拟平台运行。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运营才能更有效率,才能减少故障时间。

o Chargeback:如果操作适当,在向云计算的转变过程中可以让一下目标实现:通过核对存储空间或使用率,IT组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扣款,即使在多租户的计算环境中也能实现。然而过去,Chargeback报告一直是一项比较困难其高成本的工作,甚至需要进行手动操作。今天,这项工作可以通过自动、统一的全球扣款报告系统在多品牌存储设备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实时报告,可以对“谁,在什么时候,使用了多少存储”一目了然。

• 私有云将会使数据中心更加灵活,工作负荷可以被转移到不同的服务器、存储器以及网络设备上,以满足变化的需求。但是如果没有虚拟化技术,私有云的某些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因为私有云的架构摆脱了物理网络和基础架构的限制。 《信息周刊》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努力建设私有云,而33%表示正在研究私有云。

• 尽管这些解决方案提供了同主要虚拟化平台相互交流的管理信息,但是新的虚拟机管理程序更新速度太快,即使是大的管理软件厂商也不能及时更新其核心产品。而这种延时会把IT人员拉回到虚拟化厂商的管理工具上,而且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这种工具。

• 现实是,很多企业有大量原有的基础架构需要支持,这就使得新的私有云架构将是一种演变过程,而不是彻底的颠覆性变革。实施私有云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建设新的下一代数据中心则带来了一次从底层支持部署私有云基础架构的机会。事实上,部署私有云技术可以实现对现有基础架构的支持,同时使IT组织能够优化基础架构,实现对IT的服务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