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器之父孙丕恕:让“浪潮”走向世界

孙丕恕:让“浪潮”走向世界。

2009年的一天,在德国德林斯顿飞往慕尼黑的飞机上,一位中国旅客神情专注地在一张餐巾纸上画着图。他正调动所有的思维神经描摹着一项雄心勃勃的跨国商业并购——收购全球第三大存储器厂商奇梦达。几个月后,这名中国企业家以3000万元人民币完成对奇梦达研发中心的收购。在这家傲慢的德国厂商提出25亿欧元的最初报价时,如此“物美价廉”的并购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位用执着创造奇迹的企业家就是浪潮集团董事长、CEO、“中国服务器之父”孙丕恕。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成功的创业者,他始终专注于中国信息产业核心设备的研发,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他领导着浪潮集团经过十几年的自主研发探索,让这家濒临困境的国企华丽转身成为国内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和微软在华最大合作伙伴。在创业创新的漫漫征途上,孙丕恕用坚定和实干诠释了何谓执着的创业精神。

竞赛高手成长为出色IT工程师

1962年,孙丕恕出生于山东青岛郊县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没放松对孙丕恕学习的督促。1979年,他参加了全省数理化竞赛化学组的比赛。 “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我觉得化学太简单了,不是高科技,电子行业才够复杂。”于是孙丕恕报考了山东大学电子学专业。“进入大学后,我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学习。” 孙丕恕说。

“1983年毕业后,我就来到了浪潮。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动了IT行业的发展,我也很庆幸从事了IT行业。”孙丕恕自豪地说。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刚刚打开国门,一大批心怀“留学报国”理想的理工科大学生纷纷踏上留学之路,造就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出国潮。对于电子学出身的孙丕恕,出国深造意味着更成熟的专业环境和更有保障的发展前景。“不一定说要在国外工作才好,在国内同样可以干得好。”孙丕恕说。

早在1985年,孙丕恕就已经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工程师,他带领的课题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微型计算机0520系列。从1986年至1989年,孙丕恕再接再厉,他领导开发的浪潮0530微机获国家计算机行业最高质量奖。此后,他的团队成功开发0540D微机,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甚至在国际上也属于为数不多的推出此型号产品的厂家之一。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国产PC的开发由简单模仿开始向独立研发转变。30岁时,孙丕恕获得了“科技先进工作者”的荣耀。

国人在新时期设置的‘租界’。我下决心要回击这种歧视,打破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孙丕恕说。

1993年,孙丕恕和同事们来到新加坡,开始了小型机服务器的研究工作。为了节省经费,他们常吃方便面充饥;不舍得坐车时,步行几十里到各个相关科研机构查阅所需资料。在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孙丕恕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但疾病并未使他停下前进的脚步。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在他的领导下,课题组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此技术领域的绝对垄断。

孙丕恕的创业并未因重大的成就而停下脚步。1997年,在他的带领下,浪潮又开始了新的长征。当众多企业还在电脑市场中奋力搏杀,他率浪潮实现了主业转向服务器的华丽转身。“我们的特长在技术,向服务器转型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孙丕恕说。

2002年11月,他启动了“天梭”工程,让中国拥有了第一台高效能服务器。此后在服务器性能上,六次打破世界纪录,迫使国外进口服务器连续降价达40%之多。“3000米接力赛,需要每一棒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不断抢占制高点。”他用25年的苦追赶上了发达国家50年所取得的成就。如今,浪潮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IT企业之一。“我的梦想就是,打造一个百年IT强企。”孙丕恕激动地说。

孙丕恕领导下的浪潮,并不满足于服务器领域的卓越成就,他还将产业触角伸向了软件行业。

2005年,浪潮成为微软在华最大的合作伙伴,获得微软2亿元的投资,浪潮得以加快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从这次合作起,浪潮开始大规模采用微软的“·NET”平台,并帮助微软向客户推广“·NET”。

浪潮自主品牌的通讯行业软件也迅速走出国门,先后在孟加拉、苏丹、布隆迪等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同时,浪潮还积极发展对欧美、日韩的软件外包业务。

2007年,浪潮中标商务部委内瑞拉库阿科技工贸园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园区已成为南美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不但供应委内瑞拉国内市场,同时辐射周边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浪潮海外事业的发展。

收购奇梦达:“穷小子”高攀“富家女”的智慧选择

2008年,为了填补中国在存储器领域的技术空白,改变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庞大需求完全依靠进口的现状,孙丕恕向当时的全球第三大存储器厂商德国“奇梦达”提出合资建议。他得到的,是对方傲慢的答复。“你们有什么规划,你们有多大投资,你们能干这个事吗?”“穷小子”想要高攀“富家女”,道路注定艰辛。但是孙丕恕态度坚决。

但在几个月后,乾坤大颠倒。在产业低谷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奇梦达资金流枯竭,企业陷入困境。孙丕恕伺机调整策略——用并购取代合资,他即刻带领团队奔赴德林斯顿的奇梦达总部,将并购提案摆上了谈判桌,但对方开出25亿欧元的高价。

首轮谈判进展不顺,但孙丕恕并不罢休。在德林斯顿飞往慕尼黑的飞机上,孙丕恕迫不及待地在餐巾纸上写下了收购奇梦达的整体战略思路。

在这之后,孙丕恕对奇梦达的并购计划转入攻坚阶段,将价格从25亿欧元一直压到4亿欧元。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又3个月后,奇梦达走投无路宣布破产保护,事情再度发生了质变。

“当时的情况不能进行全盘收购,选择性的收购对我们最有价值,并且也容易控制。”孙丕恕说。他深知在危机中规避风险、在挑战中把握机会的商业之道。孙丕恕决定抓住奇梦达最核心的存储器芯片技术,收编一个“缩水”奇梦达——只收购它的研发中心。从合资到并购、再到只并购核心研发体系,孙丕恕的海外抄底一波三折。最后,孙丕恕只用了3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便收购了其研发中心。

达则兼济天下,孙丕恕从容地践行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至高理想。

如今,过了不惑之年的孙丕恕,拥有了更强大的信心、更为执着的信念、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当代青年树立起一个“实业报国”的闪闪坐标,它的标签上写着“坚忍不拔,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