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似乎成为了云计算产业的集中爆发年。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不约而同地把实现云计算产业规划的目标定在了这年。
被科技部称之为IT产业第四次革命的云计算,就像旋风一样在中国数个主要城市扫过。北京定下了500亿元的规模目标,广州则以150亿为方向,深圳的计划是要培育十家年收入超亿、超十亿的云计算企业……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1万亿元。尽管许多人至今也无法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云计算,但这并不妨碍投资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热情。短短的两三年之内,产业资本、民间资本,纷纷在政府政策的护驾下,一头扎进了这个云遮雾绕的“谜团”中。
云计算会像人们预期中的那样,成为未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吗?前有新能源投资的混乱与盲目,云计算投资会重蹈覆辙吗?对这股云计算投资热潮,到底是政府意志,还是产业趋势所致,抑或资本的魔手在驱动这个领域“大跃进”?
多方会战云计算
云计算的规模投资,已经拉开帷幕。
根据IDC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约280亿美元,预计2015年能达到730亿美元,年均增长27%,是传统IT的5倍左右。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对记者表示,民间资本对于云计算领域的投资主要是受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刺激。
在去年底,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深创投等7家社会投资机构组成的“资本群”,对北京云计算产业链关键环节的14家企业进行投资,总额达2.03亿人民币。根据投中集团的一份研报,去年初仅世纪互联、盘石、思源信息等三家与云计算相关的企业就获得了来自多家机构共计6000万美元融资。
然而民间投资仅是云计算投资的冰山一角。有调查显示,与国外靠企业巨头推动云计算不同,国内云计算的主要推手是各地方政府。
中国云基地的发展早已是风起云涌,除了“北上广”提出打造“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外,全国二三线城市的“造云”项目,也纷纷批量上马。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数量目前已接近20个。
2011年10月,发改委针对五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的首批资金支持批复,扶持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金蝶软件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均获得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扶持资金。
王宁远认为,云计算其高效、大规模、虚拟化、按需分配等特点,在电信、教育、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都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因此政府的巨大投入,也就不难理解;但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实际上企业投入了更多的钱,与政府投资比约为4:1.
除了地方政府的极力推动外,IT产业巨头们也是云计算领域投资的另一大户。
浙江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表示,国内云计算项目80%以上又被IBM、惠普等巨头包揽。保腾创投的投资经理李波告诉记者:“像IBM这样的大型IT企业为了配合其整体的战略也会将资金投入到云计算领域中来”。
相关资料显示,联想集团企业级产品制订了三步走战略,在其第三步中就是2014—2015年,联想将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为了应对云计算未来发展主要趋势,华为也推出了华为CloudFabric解决方案。IBM同样也通过“蓝云”来聚焦云解决方案。各大IT巨头均将自己未来的关注点放在了云计算领域。
不成熟的生态链
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情,是否会得到预期中的回报,恐怕就如同云计算的概念一样,难以有统一的说法。
事实上,在2006年产生“云计算”概念后,业界对其定义不下10种,各个IT企业根据自己方式的去定义云计算。
微软将云计算定义为“云+端”和“软件+服务”,而亚马逊则将云计算限制于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除此之外谷歌、雅虎、阿里巴巴、网易、360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是被重新包装过的概念。它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提供,具体在上面跑什么业务,在不同的行业,企业表现形式会非常不同。”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认为。
国都证券分析师张咏梅亦向记者表示,“云计算是一种方法和工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被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产品和盈利模式也不同”。
正由于被应用的极为广泛,云计算的盈利模式也是众说风云。
“亚马逊、微软云的网页门户上,有明确的定价,既然连计费模式都出来了,云计算的盈利模式已经相当成熟了。”世纪互联技术战略与政府事务部首席专家李志宵说,但银河证券高级投资顾问周存宇和李波则认为,现在国内云计算领域的盈利模式完全不成熟。
网宿科技的一位内部人士就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在做云计算的产品,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还没有推出面向客户的产品”。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云计算的发展一直受到来自安全、标准以及技术等问题的制约。
不过,无论盈利模式是否明确,另一些利益问题则可能更加明确。
有调查曾指现在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政府为云计算项目所提供的优惠条件,如:廉价的土地,水电、税收的减免等。
利用云计算的名义进行圈地,也早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多位被采访者向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李志宵也认为,“现在国内云计算的生态链并不像PC,互联网那样成熟。”
这似乎与光伏、LED等产业投资的曾经经历颇为相像。当年光伏发展得到了大量资金的投入,但由于缺乏需求预计,造成明显的产能过剩,许多光伏企业因此折戟沉沙。
不过,处在光伏产业链上设备制造商依然赚足了丰厚的利润。云计算是否会重演这一幕呢?
王啸则对记者表示:“现在政府主导所谓的云计算基地是要建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只是铺路,路上跑什么车,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商业化运作才能把它做好,才能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
路上能不能有车跑还不一定,但是修路的人一定是赚钱的。“国内的建设一直都是重硬轻软,现在许多云基地的建设都是在盖机房、部服务器。”李志宵表示。
“现在看做基础硬件是赚钱的。不管后面怎么样,系统肯定是在前面搭建,做硬件可以最先把钱赚了。”李波表示。投中集团在其研报中指出,短期内云计算基础设备层面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