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三国杀 价格战是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

资本的磁力一直在改变着产业的指向。资本引发的狂欢,过去曾发生在棉纺织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摩托以及汽车到等行业,现在随着全球性经济疲软,又出现在电子商务企业中间。

8月15日,由京东针对国美和苏宁发起的新一轮电商大战,随着当当、易讯等电商的参战,正演变为整个电商行业的价格角逐。舆论和媒体像往常一样忧心忡忡地警告,电商价格战会对电商行业和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警告并不是无的放矢。上世纪90年代,长虹发起彩电业价格战,起初效果较佳,长虹的市场占有量在1998年达到高峰;但之后,价格战蓄积的弊病显现,2000年彩电业“限价”峰会破产后,长虹的净利润逐年下降,到2004年时长虹竟亏损36.81亿元。那些傲慢的新兴产业大佬们从来都不愿意翻一翻长虹的历史,或者都不认为这是可以吸取的教训。

中国的企业为何天生喜欢打价格战?答案很简单,中国还太年轻。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只有短短30多年,几乎每一个行业对中国而言都是新兴的产业。起初,这些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蛋糕的规模足以使每一份资本眼红。在利润的刺激下,资本迅速涌入这个行业,并想从这种潮流中分得一杯羹。在这些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既有既有大鱼也有小虾米,企业的效率也是残差不齐。刚进入时较高的行业回报使这些规模小、效率低的企业能够在初期存活。

在中国,加入到新兴产业的企业,生产所使用的一整套技术和管理,以及标准基本都是全盘从国外引进。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和王五生产的彩电,几乎没什么两样。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轻型化,在这种通过引进技术生产同质化商品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最低层次的竞争上。

企业对用户的争夺是商界永不止息的战斗,既有价格战,也有质量战,还有技术和服务等数不清的战争。在中国一些新兴起的产业领域,短期内质量得不到提升,技术进步缓慢,企业家并没有看到服务所带来的潜在好处,那么企业就会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跟对手打上一仗。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而言价格战是一种杀伤力强、收效快的市场竞争策略,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相互厮杀的利器。

价格战中,每一个企业都想想无限度地拔高自己的调子,以为高调就能把自己打造成行业旗舰。但结果都成为困兽,困兽犹斗。降价在短期内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但不能天真的认为低价是获得市场地位的灵丹妙药。价格是企业经营的杠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策略,但能否通过调整价格达到预期的目标,要看企业所处的市场和行业情况。

企业要考虑是否通过降价获取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一是要看消费者对价格下调的反应是敏感还是迟钝,其二要看企业增加投入是不是更多的增加产出。这两个问题需要学界和企业界大量的智力和资源合作,但目前鲜见从这一方面得出的数据。但打贯游击战的中国人,喜欢将这套战术用到商战。但他们那里知道,这场战斗一旦加入,就会陷入一个死漩涡,很难主动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