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记录已达极限,04年换新技术(2)

    上接《硬盘记录已达极限,2004年换新技术

    缩小记录位提高记录密度

    过去都是通过改进现有技术,而不是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记录密度的。

    现有的记录方式称为面内记录方式或水平记录方式(horizontal recording)。单片记录容量目前已达80GB。换算成记录密度的话约为60Gbpsi。有人曾指出,面内记录方式从20G~30Gbpsi开始就已经接近极限。然而,“现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突破了当时的极限”(日立制作所存储设备业务部产品规划部部长森部义裕)。

    提高记录密度就是指在相同的面积中设置更多的记录位。只要盘片尺寸不变,盘片上可记录数据的面积就不变。也就是说,只要进一步缩小记录位的物理尺寸,就能够记录更多的数据。具体来说,就是缩小记录磁头照射到盘片上的磁力线范围。即“由于磁力的分布有一定范围,因此为了消除泄漏到为记录数据而磁化的区域以外的磁力,就要缩小磁通量”(TDK千曲川第一科技中心信息技术研究所磁记录技术部门负责人松崎干男)。过去就是通过开发这种磁头而不断缩小记录位的)。

    利用MR磁头提高读取灵敏度

    但是,通过缩小记录位提高记录密度会产生一些弊端。由于记录位缩小后,其所具备的磁力本身也会减小,因此必须提高磁头读取信息时的灵敏度。

    过去,曾经使用在磁体上缠有线圈的磁头读取数据。利用记录位磁力产生的电动势读取信息。这种磁头称为感应磁头。不过,当记录位达不到一定程度以上的磁力时将无法读取信息,因此不能把记录磁头做得太小。

    因此就开发出了MR磁头。MR是磁阻的英文缩写。这种磁头利用的是一种名为“MR效应”的现象,即用磁场方向会因外部磁场而变化的磁体夹着导体后,导体电阻值就会随着盘片上的磁场而变化。MR磁头与感应磁头相比,即便磁力弱一些也能够读取信息,因此能够把记录位做得更小。

    为了进一步缩小记录位,必须要有灵敏度更高的MR磁头。目前主流的GMR(巨磁阻)磁头具有比MR磁头更高的MR效应。

    尽管与MR磁头一样都是把随着外界磁场而变化的电阻作为信息读取,但是最关键的是通过采用反铁磁体(antiferromagnetic materials),在夹持导体的磁体中固定了一个磁体的磁场方向。由此就能够更灵敏地捕捉到外界磁场所造成的电阻变化。

    MR磁头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实用阶段,而GMR磁头自1997年至1998年间开始配备于硬盘中。通过采用GMR磁头,过去数GB左右的单片容量达到了10GB以上。此后,GMR磁头的基本结构始终没变,而是通过提高MR效应不断提高记录密度。“GMR磁头是通过改变膜结构和材质而不断追求更有效的MR效应的”(TDK的松崎)。另一项改进是“通过把电阻的变化集中到磁头内尤其是MR效应高的区域来读取电阻值”(TDK的松崎)。用绝缘超薄氧化膜夹着整个元件以防止电子外漏的镜面型GMR磁头就是其中一种。目前80GB硬盘都是通过这种GMR磁头的技术创新而得以实现的。

    作为后GMR技术,目前正在开发TMR(隧道磁阻)磁头。与GMR磁头不同的是,这种磁头其电流是贯通构成磁头的多个层而传导的。尽管同样使用反铁磁体和2个磁体,但是中间夹的是绝缘体。通过减小绝缘膜的厚度,使电流贯通这些绝缘膜进行传导就称为隧道效应。采用这种结构,就能够得到比GMR磁头更高的MR效应。

    不过,预计当前仍将使用GMR磁头。2000年的时候曾有人估计TMR磁头将于2003年得到实际应用。然而,由于GMR磁头正在不断改进从而使得与TMR磁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而且绝大多数开发资源都已经投入到了GMR磁头中,因此TMR磁头的实用时间尚不明确。

    通过改进磁体粒子解决噪音

    提高记录密度不仅仅要求提高读取磁头的性能。另一方面,记录位缩小后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盘片上排列着六角柱状的磁体粒子。由于“一个记录位就要磁化数百个粒子”(日立制作所中央研究所存储设备研究部部长高野公史)。由于磁化区在盘面上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形状,因此在较为严重的部分就会产生噪音。这就是磁转变(Magnetic Transition)噪音。另外还会受到相邻粒子反向磁场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噪音,必须改进磁体形状。作为解决磁转变噪音的对策,可以通过缩小粒子粒径减少交错区域。另外盘片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比如通过减小记录层的膜厚度降低粒子高度,从而不会轻易受到相邻记录位的影响。

    粒子尺寸方面,在20Gbpsi(每个盘片约为30GB)的记录密度下平均粒径为13nm,高度为17nm左右。“要想实现100Gbpsi,就必须把粒径和膜厚分别缩小到9.5nm和10nm”(日立制作所的森部)。

    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