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抢占制高点,突破核心技术
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借力打力,借他人的力量为我所用。不过,拿来并不意味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别人的。公用技术拿来不仅不会影响对技术的主控权,反而会为实现技术突破作铺垫,打基础。但是核心技术是不能拿来的,必须自主研发;不仅要自主研发,还必须实现突破和超越。因此,对于标准之战,郝杰的态度非常明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为的坚决不为,该为的一定要为。对于EVD的研发来说,什么是必须为的事情呢?在技术红皮书中,他明确的第一步主攻目标是音频算法、导航、字幕和网络化。
为什么要把主攻目标定在音频上呢?因为音频是知识产权角逐最为激烈的领域。早在1998年美国的杜比公司就因数字音频向中国企业发起了专利战。他们向中国政府发出律师信要求中国企业缴纳专利费,所涉及的企业比6C要求的DVD企业的范围要广的多,除了包括DVD企业,还包括生产音响和功放的企业。既然数字音频是专利战争夺最为激烈的领域,那么,在这一方面就绝对不能手软,必须打一场攻坚战,实现技术突破和超越。
目前音频数字处理和压缩中一个重大难题是无法同时兼顾高保真和环绕声,二者是互斥的。高保真是指对声音中各种频率的还原,而环绕声是指声音中对空间位置的还原。音乐发烧友听古典音乐追求高保真,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始的频谱。管乐器嘹亮的声音需要听到,用手拨动小提琴弓弦这样微弱的声音也要能听到,各种声音频率都能够反映出来。但是高保真反映不出各种乐器之间相互位置的差异,比如,一段旋律是从左边的铜管乐手那里出来的还是从右边的铜管乐手那里出来的,单凭听是很难听出来的。与之相反,看大片时感受战争场面,则追求环绕声,要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感受声音的位置非常重要,比如要分辨导弹是从身后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前面;至于机枪发射时,弹壳落在地上的声音听不出来也就算了。现有的数字音频技术能够实现的最高水平是要么高保真,要么环绕声,要想同时既是高保真又是环绕声,办不到。
办不到的原因主要与音频压缩算法有关。储存数字音频的空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介质都是有限的,如果空间足够大,那么就可以用原始码,既有高保真的效果,又有环绕声的效果。但是因为空间有限要压缩,就不可能保留所有的音频信息,必须对音频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这样就造成要保留足够多的频率特征,就要丢弃一部分空间特征,反之亦然。如此处理过的数字音频信息是有信息缺失的,不完整,其效果不能反映真实的声音。如果要使音响的效果更接近原始状态,就必须把高保真和环绕声统一起来,即同时保留足够多的频率特征和空间特征。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存储空间就捉襟见肘了。由此可见,存储空间正是限制数字音频技术发挥到极致的症结。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可以预见的,在存储空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存储信息的效率,那只有一个途径,即提高音频信息的压缩效率。
这里就牵涉到算法问题,目前流行的算法是小波算法。EVD解决数字音频压缩问题正是依据小波算法这一数学工具来解决的。说来也巧,提起小波算法,对于郝杰来说,他不仅不陌生,反倒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而且他对它熟悉到了专业的程度。郝杰这个人似乎天生就是为研发EVD而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的一切前期的学习和职业经历好像都是为他后来研发EVD做准备的。小波算法是郝杰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1990年,法国科学家在研究地震的时候发现了小波这一工具,随后,法国、美国、俄国和中国的相当一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充满激情地投入对这一工具的研究中去了。由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大影响力,任何在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上的进步,都可能为工程和应用科学带来一场革命,郝杰在硕士和博士期间也是为这样的前景所鼓舞,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小波算法。
10几年过去了,小波算法已经成为流行算法,但正是当年的研究基础使得郝杰在阜国公司负责音频算法研究的潘兴德博士提出采用小波算法作为研究基础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同意潘博士基于这一技术手段全面展开工作。
2001年5月,潘博士告诉郝杰经过数字处理的声音已经在实验室中被还原出来。这个消息令郝杰激动,研究进展如此之快,是他没有想到的,因为他是在用3个人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挑战Dolby整个公司!在开展这项研究之前,他给研究人员下的期限是一年。可那时,实际上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心理预期,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年四年五年,不过有一点是他坚信不疑的,那就是音频研究一定能够实现突破。
2001年7月,EVD的音频压缩技术EAC通过了由中国赛宝实验室(江苏)组织的,由南京大学声学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单位专家参加的主观评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自主知识产权的EAC音频压缩技术在音频质量上超越了目前DVD通常采用并收取高许可费的DolbyAC3。音频的技术创新只是EVD技术创新的一个方面,实际上,EVD的创新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除了音频,在视频、导航、字幕、网络支持等多个方面也都体现了独创的精神。
在视频方面,EVD不仅实现了标准清晰度(720×576),而且还实现了自VCD(352×288)到高清晰度(1920×1080i)8种不同的视频质量,全面支持包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在内的各种使用需求和使用环境,在压缩算法上,一方面继承了作为ISO13818国际标准的MPEG2算法,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技术及资本合作,实现了更高压缩比的高清晰度视频压缩算法,压缩比与MPEG2相比提高了数倍;在导航方面,根据中国用户使用习惯进行设计,它成功回避和突破了国际上相应技术中相关的专利,系统格式支持交互式应用;在字幕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超级VCD的成果,实现了256色可浮动字母,并支持透明色。字体的显示质量和灵活性远远优于DVD字母;在网络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通用网关和互联协议,不仅使EVD具有网络功能,而且也为家庭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研究提供了部分技术支持。
在EVD专项实施中,一共形成了几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其中25项已经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在这25项中,已经获得专利权的5项,公布并进入实质审查的9项,初步审查合格的4项,已经受理的7项,此外还有40多项正在撰写和修改技术文件。据测算,这些技术成果在EVD系统中的使用,使得生产EVD时需向国外企业所支付的各项知识产权授权许可费用总和仅为生产DVD系统时所需支付数额的1/3。
延缓国际标准申请,布局市场之战
2001年10月,EVD标准提案在国际标准组织ISO成功获得受理之后,代表团回到国内。按原定计划,应该根据国际组织标准申办的程序继续推进标准的确立。接下来的事情是向参加组织的各成员发放标准的具体文本,征求意见和答辩,再经过几个反复后,形成最后文本,并提交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如果表决通过了,标准就被确立。
面对要向ISO各成员发放标准,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组织标准领域的专家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意见比较统一,认为宁可标准工作的进度放缓,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发放文本,因为时机尚不成熟。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担心,当时阜国开发出来的EVD仅仅完成的是计算机仿真设计和原理验证样机,还没有实现全功能,另外,芯片、节目和产业化生产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这个时候将标准草案文本公开发放,不仅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反而会很被动。
标准之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标准之争只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是在打一场标准之战,而且要赢得胜利,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标准之战而战,仅仅为赢得表面的荣光而战。在这一点上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头脑中必须有市场意识,标准之战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控制市场。市场是最高准则,只要有利于抢占市场,不惜代价也要争夺,不利于抢占市场,再多荣耀也不动心。为了抢夺标准,如果我们按程序向各成员国发放我们的标准,我们可能很快拿下标准,获得荣耀,但是损失的是中国的产业和市场。
为什么拿下了标准,我们的产业反倒会受到损失呢?专家们进一步分析,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作好产业方面的准备。依照国外企业的研发条件,一旦他们获得了标准文本,不出半年就会推出全功能成熟的产品,并大批量生产,迅速地占领市场。即便标准在我们手中,国外企业给我们缴纳专利费,这对他们也没有多大影响,我们与标准相关的知识产权授权策略和价格在EVD成为国际标准之后是必须遵守相关国际准则的,而外国企业因抢占先机而从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足以使他们对这种规模的专利费忽略不计。而对中国的企业可就惨了,即便标准在手,产品开发跟不上,没有成熟的产品,干瞪眼看着市场,却就是迟迟不能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阜国财源滚滚,行业的利益却被葬送了,政府支持股东组建联盟和实体化,技术人员数年艰苦奋斗,所追求的不是阜国公司一家通过收取专利费而获得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为整个产业和市场提供支撑和保障。
出于这样的考虑,大家决定调整战术,控制节奏,在产业作好准备之后,再向ISO成员分发文本,加速国际标准的工作。好在这种节奏调整也不影响申请国际标准,ISO对标准工作组也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工作了五六年还没有结论的标准草案也不是一个两个。
对于EVD标准之战,在认识上可以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郝杰坦然承认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员,他始终保持很强的市场意识,通过编写红皮书可以看出整个技术设计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市场二字。但是在对标准这个问题的理解上,理论上的认识毕竟是理论上的,在进入实际操作过程中时,情况就大不一样。比如,对于标准,郝杰最初的认识不可否认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上,2001年1月,计算机仿真设计成功,郝杰认为这个标准之战可以告一段落了。当他兴高采烈地向徐顺成司长汇报时,本以为可以获得称赞和表扬,但没想到徐司长的反应异常冷静。他冷冷地甩下一句话:你打算让家家都买一台电脑吗?我不看这个东西,我要看电器,我要按电钮,而不是点鼠标。徐司长的一席话对郝杰产生很大的震动,他嘴上没说,心里却暗自佩服:姜还是老的辣啊!从这时开始,郝杰最担心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出一个好东西来,而是这个好东西能不能大批量生产。
计算机仿真和家电之间有很大区别。计算机是专门作计算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而家电里的芯片计算能力要远远低于计算机。计算机是好,可是问题是不可能把计算机当成家电来用。计算机仿真就是说在计算机这种高平台上实现了EVD的功能,如音频回放、导航、字幕等,这些功能都很成功、很理想。可是家电芯片的电路简单,价格便宜,运算速度要慢得多,把计算机仿真验证了的EVD的功能全部搬到家电上,能不能实现,成本能不能降下来,这都很难说。就拿成本来说,买一台奔4的电脑在当时要花费一两万,而一台DVD只需要花费千把元,如果只能用电脑来放EVD,成本太高,不能普及,项目实际上是失败。
从计算机仿真到EVD家电的完成,其间虽说不是过五关斩六将,也至少要过三关,首先要完成原理样机;其次要完成全功能样机;第三要解决产业化的核心部件大批量生产,主要是芯片的开发和大批量生产。
样机是委托安徽四创和上海奇普两家分别研制的。阜国为这两家企业提供标准草案和计算机源代码,四创和奇普生产样机。这时还没有实际的芯片,芯片就暂时采用大批量流片前验证用的可编程器件FPDA来代替。同时设计专门的外围电路,接上驱动器和视频输出,模拟EVD的全过程。仿真设计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而原理验证样机则进入到一个电路级,实物级。
2001年8月,原理样机研制比较顺利地完成。
原理验证样机完成后,郝杰认为如果按计划来衡量研发情况的话,EVD的研制应该可以说已经顺利完成了,剩下的具体的产品开发应该由企业去做,再说这时项目的投资也已近耗尽,郝杰做好了鸣金收兵的准备。如果股东们继续投资支持进一步的产品开发,就坚持做下去;如果没有投资,就激流勇退,见好就收。郝杰请来了阜国的各位企业股东交流汇报有关情况,在会上,他提出原理验证样机完成了,是不是该开个鉴定会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后,阜国的历史使命也该完结了。
出乎意料,出席会议的上广电的顾总当即表示继续追加1400万的投资,之所以投这个数额,是避免控股。顾总的气度让郝杰感动,顾总说,EVD的研发已经到了饭就要煮熟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停下来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我们不追求控股权,也是出于对产业整体发展的考虑。EVD的研究是对整个产业发展有利的大事,做成了能把整个产业带起来,作为一家企业,上广电自然也会受益。上广电追求的是远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借机把小企业控制起来,单为我们一家服务。整个产业做不成气候,一家企业也是个死。
同样让郝杰感动不已的是北京市中关村管理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戴卫,2002年年底,戴卫在上午考察完阜国公司之后,下午就全力筹划在北京市建立EVD产业化示范基地,不仅在资金上对阜国公司给予支持,还亲自协调北京的企业进行产业化实践,在他的努力下,阜国的EVD芯片作为中关村的新产品支持中关村的企业裕兴在北方寒冷的冬雪中绽放了一朵奇葩,这段故事成为本文之后拉开帷幕的EVD市场大战中一段辉煌的序曲。
上广电开始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作全功能样机。
2002年7月,全功能验证样机成功。为此,阜国专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功能样机的展示会。这次展示意义重大,它标志着EVD技术体系横空出世。
EVD技术体系的问世,对国际家电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6C来说,EVD的出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第一、从产品的角度来说,EVD将全面替代DVD。DVD替代VCD后,志得意满,固步自封,没有及时适应高清晰度的要求,将自己的标准扩展成为高清晰度DVD,仍然坚持较低的分辨率。而EVD则顺应了高清晰度的市场需求,与高清晰度电视配套。如果没有EVD,面对高清晰度电视的需求,人们没有其他选择,可能被迫只能用DVD,不清晰就不清晰,将就着看。但是,一旦有了EVD,明明有配套产品,人们还能用DVD来将就着看不清晰的效果吗?对于6C来说,未来影碟机的市场将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标清的,便宜货,可以买DVD,高清的,新产品,可以买EVD。谁都能看得出,现在高清电视的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不远的将来,EVD必将成为影碟机市场的霸主;第二、从标准来说,EVD申报了国际标准,而DVD只是企业联盟的内部标准,在标准的层次上,DVD也已处于竞争的下风。在中国竞争者的眼中,6C在决策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失误,那就是它过于自信,没有及时把企业联盟的内部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而是守着一个私有标准。这给中国的EVD进军国际标准减少了麻烦,从而使中国轻而易举就可以越过它,去抢夺霸主的地位。
面对EVD的挑战,国外企业只好仓促应战,日本索尼、日立、松下、夏普,韩国三星、LG,美国先锋,荷兰飞利浦,法国汤姆森九家国际主流电子巨头形成新联盟9C急急忙忙推出蓝光计划。由于蓝光计划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策划,在许多方面漏出破绽。蓝光计划的推出不仅没有给阜国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反而让中国竞争者增添了信心。郝杰分析指出,蓝光计划是指用蓝色激光作存储方式,蓝色激光的波长比红色激光的波长要短得多,波长越短存储的量就越大。在这一点上,蓝光比红光要有优势。不过,相对于蓝光的优势,它的劣势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是致命的。因为波长越长越容易实现,波长越短越不容易实现。而蓝光就属于不容易实现的那一种,在技术上还属于高端,成本太高,市场是根本无法消纳的,一时还难以成为大众消费产品。而红色激光实现起来非常容易,市场上流行的二氧化碳激光器也非常便宜。从这一点上看,蓝光暂时还不能在实际市场上对EVD构成威胁,更何况EVD本身也有基于蓝色激光的研究计划,大家本来就是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国产业和阜国没有理由也绝不会浅尝则止,用发展变化的哲学眼光看问题的话,我们今天迈出的一小步给我们带来的优势,将在未来的蓝色激光时代为我们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
从商业上来看,蓝光计划的推出对EVD不仅不构成威胁,反而有利于市场接受EVD。这与蓝光计划提出的技术标准有关,蓝光不兼容红光DVD。因为不兼容,所以在蓝光和红光之间自然形成一条鸿沟,红光DVD很难自然过渡到蓝光。要跟上蓝光就必须放弃红光DVD,可是在蓝光的专利费问题上,9C叫出来的是又一个天价。就算是企业有心跟蓝光,也会因专利费价格和在DVD上吃过的亏而犹豫不决。如果9C为了拉住DVD企业,免收专利费,可能还对一些企业有一些吸引力。可是一旦在专利费问题上咬死了,一步不退的话,就将所有企业都封到了门外。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面临选择的紧要关头,6C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又对中国企业穷追猛打,把中国DVD生产厂家逼到了死角。中国的DVD生产厂家必须作出选择,要么交专利费,要么放弃生产DVD。6C的做法叫人实在有些看不明白,一边是从前面用蓝光知识产权费用迎面封住DVD企业,一边是在屁股后面为收缴DVD专利费拼命围追DVD厂家,结果把DVD厂家逼得是走投无路。而此时EVD的诞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因为EVD可以兼容红光DVD,而且顺应了未来的市场需求,这对走投无路的DVD厂家无疑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VD生产厂家会顺势自然弃暗投明,投奔EVD。在这样的情况下,6C和9C逼得越紧,越有利于EVD形成市场,断掉DVD的后路。
从红皮书制定到计算机原理仿真验证,从全功能样机验证完成到芯片大批量生产成功,一步一步,EVD标准之战从一开始时的纸上谈兵逐步演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技术之争,产业之争。而郝杰也如同一支拉满弓射出的箭,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眼看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克,标准之战接近尾声,郝杰把目光从技术移向市场,开始积极寻求与片商的合作。目前,阜国的合作伙伴已经与香港最大的电影制片商中国星集团以及若干好莱坞片商达成协议,生产包括好莱坞大片在内的EVD高清影视光盘,获得电影版权人授权的电影已经达到1300部。至此,EVD标准之战以大捷告终,EVD与DVD之间的市场大战即将上演。《科技日报》/记者阎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