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VD国际标准之战的风雨征程(中)

    少年英雄领军攻关,红皮书定大计

    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意味着针对EVD标准之战,中国组建了一支技术攻关的突击队。这支突击队的战斗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取三军上将之首级???标准,就是要拿下EVD,挥刀将DVD斩于马下。时间仅仅为一年。

这是一个特殊的任务,谁来担纲这一重任呢?

    事实上,早在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之前联合体举行的会议上,领军人物的人选已经确定。在这次讨论联合体组建公司的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专家之一经贸委的郑大勇博士提议未来阜国公司总裁由郝杰担任。郑大勇博士的提议立即得到与会者的赞同。

    此时的郝杰只有31岁。在联合体中,他并不唱主角,甚至可以说是个局外人。他的本职是电子工业部计算机软件复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来参加联合体的会议,对他来说完全是友情赞助,是应高技术处毕开春处长的邀请为联合体提供知识产权谈判方面的一些咨询的。他介入联合体活动的时候,联合体技术总体组的会议已经开过好几轮,组长也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电视电声研究所的郭柯换成了先科电子的吴光华,会场上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才开始出现他的身影。

    EVD研制的成败牵系一个产业的未来,关系信息产业部以影碟机行业为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实施的成败,把这样一副重担交给一个嘴上没毛的局外人,这一决定是不是有些轻率?

    其实,关于郝杰,业外人士可能不了解,业内人士却对这个年轻人的辉煌战绩早有耳闻。郝杰并不简单,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1995年,郝杰进入大型企业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和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售后工程师做起。1996年,他作为程序员在中软下属的蓝宝公司工作,参与中国第一代多媒体查询和演示系统的研发。从这时郝杰开始接触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查询和演示系统在当时比较时髦,主要是通过把声音、视频和数据文件以及事先设计好程序存放在光盘上,接受查询或是自动播放。这套系统做得非常成功,被用于信息产业部科技攻关成果的汇报演示,天津世乒赛、亚布力冬运会以及国家海关税则查询系统上。1996年下半年,中软和海南华银投资公司等其他投资商共同组建一个ISP。郝杰受中软派遣进入这家公司,自技术部经理开始一直到担任总工程师,从事互联网技术开发,这使郝杰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技术先锋。让郝杰骄傲的是,那时像新浪、搜狐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诞生。而在这时,郝杰在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搞得有声有色了。全球第一场网络围棋比赛就是郝杰策划、组织并实现的,这场中日围棋比赛,对弈双方为中方余斌九段在中国大饭店,日方小林觉九段则在日本棋院,双方远隔重洋,纹枰论道。

    让郝杰有机会参与中国数字光盘联合体会议的缘起应该是与美国康柏公司进行的艰难的知识产权谈判。1998年,郝杰被调回中软本部,担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软件复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这个中心的主任是由当时任中软总公司总裁,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的王志刚担任的。一到中心,郝杰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参与和美国康柏公司进行的知识产权合作谈判。在王志刚的运筹帷幄下,郝杰和他的两个伙伴面对十几个人组成的美方谈判代表团,斗智力、斗毅力、艰苦卓绝地谈了9个月,中方获得了最大利益和全面胜利,不仅得到64位UNIX操作系统的全部源代码和基于这些源代码自主开发中国自己的64位操作系统的授权许可,还获得了150万美金的开发费;而美方获得的则是一个市场机会。与康柏公司的谈判一方面锻炼了郝杰,另一方面也使郝杰通过实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有了切身的感受。

    对于被联合体点将,郝杰事先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是到了被点名的那一刻,他才突然感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历史的选择已经将郝杰推到了阵地的最前沿。

    对于出任阜国的总裁,郝杰似乎没有太多的顾虑,尤其是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和光盘联合体请出了他多年的老上级王志刚担任阜国董事长、法人代表,有这样的主帅,郝杰认为自己这个前线指挥员后顾不仅无忧,而且,老上级的胸襟、胆识和气魄为他平添几分胆色。老上级在公司管理、做人做事多个方面耳提面命的教导曾使他迅速从技术人员转变成了合格的管理者。如今,老上级出马坐镇中军宝帐,让他这个先锋放手一搏,使他在心里有底的同时,感受更为强烈是面对激烈挑战所唤起的使命感和英雄主义气概。

    郝杰把自己要干的事看得很神圣,认为自己是在创造历史。他清楚地知道他所从事的是一件特殊的使命,是在打一场标准之战。通过这场标准之战,中国有可能诞生自主的技术标准。在当时,中国的标准基本上是等同等效使用国际标准,而在国际标准中基本上没有中国人自己制定的标准。国家虽然也发布过个别标准,如超级VCD,但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背后支撑,结果还是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在EVD研发方面能够实现技术的突破,并形成技术规范,那将不仅为国家的标准战略写下光彩的一页,更重要的是它将为中国的影碟机产业夺得市场制高点,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改备受欺凌的被动局面。

    对个人来说,郝杰毫不怀疑这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迎接并战胜这一挑战,将使他的青春和生命绽放出异彩,将把他的人生推向新的巅峰。不过,即使是失败了,郝杰也无怨无悔,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失败了,就算是牺牲,那也很壮烈,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郝杰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追求的是“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呼”,这个声称从来没打算活过四十岁的人,要率领数十个技术人员和几千万资金去挑战跨国公司巨头联盟,标准之战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即便今天回头看看,他的举动也只能用疯狂来描述,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事实上,对于EVD标准之战的风险,郝杰不是没有做过认真权衡。不过,郝杰认为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可能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首先,他从产业角度出发来考察标准之战,认为这场标准之战中,己方最大的优势是有产业作基础,当时参加联合体的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占到影碟机市场的70%,联合体确定的标准之战的战略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产业的意愿,反映出寻求产业突破的迫切需求。阜国公司的出现也正是这种共同利益驱动的结果,这表明只要阜国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共同的利益在技术上真正实现突破,产业化方面是有着雄厚的基础的。有了这个基础,也就不怕没有市场。市场,是郝杰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这关系到标准能不能推行。在他看来,标准不是写出来搁那里供人欣赏的,要服务于利益集团并为利益集团所保护,如果哪个利益集团都不保护,标准不能成为行业利益的代言人,这个标准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市场上有了大量按照某个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个标准才算站住脚了。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陈小筑副司长和韩俊处长所强调的“标准编制要充分和研发相结合,标准编制要充分和产品的产业化相结合,不作没有自主技术的标准,也不作没有产品支撑的标准”成了他内心深处的定盘星。

    其次,从技术角度出发,他认为EVD迟早要诞生,能不能出来,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时间,也就是说可能早一天出来,也可能晚一天出来。从1990年VCD出现到1995年DVD出现,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用了5年的光景;从1995年到2000年也是5年,新的技术又该出现了。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更新如此之快,DVD怎么就不能被替代呢?

    郝杰对VCD、超级VCD和DVD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无论哪种D,都是将经过数字处理和压缩的音视频节目以及对这些节目进行调度的参考数据存放在光存储介质上,区别仅仅在于音视频数字处理和压缩的方法不一样、节目调度的方法不一样、光存储介质的容量不一样而已。而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流媒体时代,声音可以在网上跑,图像也可以在网上跑,那么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实现视频在网上跑呢?2000年,全世界人民已经开始享受宽带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影碟机与网络互联呢?这样的奇思妙想,是DVD所实现不了的;另外,无论是音频算法还是视频算法这些压缩算法的工具也在发生变化。在音频方面,压缩算法流行美国杜比的AC3和日本的AAC,视频方面压缩算法流行MPEG,这些算法都是采用离散余弦变换作为数字处理和压缩的基本手段的。

    殊不知,随着世纪的交替,用于数字处理和压缩的新数学工具已经悄然出现,并流行和成熟起来。这就是小波算法,用新工具将要实现的压缩效率定然要超越DVD;至于对节目进行调度的方法,中国人本来就有中国人的喜好,更何况就连日本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卡拉OK,DVD都没有提供很好的支持;光存储方面,红光的波长本来就是七色光中最长的,相应的,在光盘上记录数据的坑点直径就要大,间距就要宽,要是换成更短波长的激光,同一张盘的存储容量就可以成倍提高,而且,假如把有坑/没坑代表1/0这种二进制的数字游戏换成台阶坑,让一个坑去代表0-7或者0-15这样的八进制或是十六进制数,那容量的提高又会是怎么样?如果再把激光波长和坑的进制结合起来呢?简直难以想象!假如开发出了拥有所有这些特点的某个D,那岂不就是一种翻天覆地、跨越式的进步吗?EVD技术体系的内容和前景就这样在郝杰脑海中展现出来了。

    在研发之初,人们对于EVD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该搞成什么样,能搞成什么样,谁心中也没有实底儿。但在郝杰心中,前面这一大段纯粹的逻辑分析已经为他清晰地勾画出了EVD的蓝图,他只要和伙伴们综合设计并按照市场的需要和产业升级的自然规律去分布实现就可以了。今天,我们马上就可以使用的EVD就是严格按照这个蓝图迈出的第一步。

    2000初,郝杰被正式通知出任阜国公司总裁。在讨论阜国公司该如何开展工作的时候,毕开春处长作出了一个重要的、今天看来需要大书特书的决策,就是必须在公司正式运作前编写一个红皮书,命名为《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开发总体方案及项目实施计划》。写这个红皮书的目的是要确保阜国十多家股东能够思想统一,目标一致,以确保在以后的运作中不轻易地改变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换言之,毕开春要在技术上给阜国未来的发展确定一个各个股东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典。公司成立之后,公司就要按既定的方针向既定的方向勇猛前进,任何一家股东独自的意见都不能改变大家为这个产业确定的发展方向。

    2001年1月,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再次召集包括郝杰及阜国公司另一位初创功臣徐翔在内的一批专家,集中在北京燕翔饭店开始编写红皮书。这个红皮书,不涉及技术实现的具体手段,只涉及技术方向、技术路线和技术特性,等于是对EVD这一产品进行全面的定义。红皮书所形成的结果决定了后来EVD的研发走了一条既自主创新,又兼收并蓄,符合产业现实需要的务实的技术路线。

    有所不为拿来主义,引发老少争论

    制定技术红皮书,目的是避免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既定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受到干扰。为了增强红皮书的权威性,红皮书是以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正式文件的形式颁布的。这样做也是为了表明红皮书所规定的技术路线已不是企业的行为,而是政府行为。

    技术研发过程中,出现认识上的分歧,意见的争论都是正常的,有时做一些技术调整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EVD的研发,是一场有计划的标准之战,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偏重于自由探索,而更注重于系统设计。既然是系统设计,就要强调统一目标和整体计划。整个行动事先是经过周密计划的,各个局部的行动原则上是在可控之中的。因此,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是没有弹性的,必须坚持。红皮书所要解决的正是一些原则问题,郝杰担心的也是技术原则受到干扰。

    事实上,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围绕技术路线确实存在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EVD技术对DVD是连根拔,做到彻头彻尾不同,还是允许有一个过渡。

    在光盘方面,郝杰所确定的方向是光盘物理格式暂时沿用ISO16448这一国际标准,也就是与DVD遵循相同的格式。在这一点上,郝杰与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徐顺成之间意见分歧比较大。徐司长认为EVD技术是要竞争国际标准的,而为标准作支撑的是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支撑,EVD在这些技术方面还是依赖于国外的技术,那就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EVD应该彻头彻尾在方方面面超越DVD。徐司长和郝杰为EVD的研发路线问题争得是面红耳赤。

    光盘物理格式是基础,光盘对数据的存储是通过光盘上无数的坑点对激光的反射率不同来代表0和1的。物理格式就是确定光盘的坑点有多深,坑与坑的间距有多大。在这方面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即ISO16448。这个标准是国际通用标准,不是DVD专用,谁都可以用,EVD当然也可以用。但是这并不意味EVD和DVD光盘完全一样。两者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体现在物理格式上,而是体现在内容上,也就是说EVD改变了0和1组合的方式以及所表达的内容。这就如同作密码一样,一本圣经表面是圣经,但它完全可以是地下组织的密码。物理格式仅仅是载体,在郝杰看来,将EVD和DVD区别开来的第一步应当通过其他部分的改变实现,而不应该上来就在物理格式这一层面做大手术。

    为什么郝杰要在第一步改不改光盘物理格式这个问题上坚持己见,不作任何退让呢?在他看来,第一步改不改物理格式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关系到标准的成败。修改物理格式就意味着现有的DVD光盘驱动器和碟片生产商都不能再使用原有的生产工艺或设备,甚至需要放弃原有的生产线,这将导致整个产业的沉没成本太大。DVD光盘生产商想迁移到EVD上,就得沉掉老船,造新船,这个代价实在太高。光盘物理格式如果不改,局面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所有为DVD作驱动器的厂家可以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投奔EVD。变与不变,对于技术来说自然是改的决心好下,可是对于标准本身今后的执行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却是不改更为有利。

    在这个问题上,一老一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归争论,双方对对方的意见还是听进去了。老的提出的目标是EVD发展的未来,小的坚持的原则是EVD发展的起步,老的给予小的是现实的宽容和理想的期盼,小的回报老的是起步的稳妥和不懈的追求。

    造成他们老少二人之间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与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关。徐顺成代表的是产业的长远利益和目标,从监督项目执行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要求尽善尽美,不能有丝毫闪失;而郝杰自己是项目的执行者,他关注的是每一个里程碑的可操作性。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率的解决每一步中存在的问题,尽善尽美就是通过发展,在每一步对上一步的继承、修正、延续和扩展中逐渐实现的。所以郝杰说,说我投机取巧,我认了。因为我不可能在所有相关的技术领域都拿出独家的技术,都做到世界第一。别人的技术和专利,只要好用,而且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在发展的主动权和授权许可费用上借助国际贸易规则的保障不会存在重大风险的,该拿来就得拿来,重要的是我要在核心技术和整个体系上要保持绝对领先。我们的目标是把EVD实现了,至于说我是通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是说我是小打小闹、投机取巧、部分自主,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能成功。

    搞拿来主义可以说是郝杰的拿手好戏,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EVD的技术体系在2001年底通过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2002年完成全功能样机,产业化道路上最后一只拦路虎就是专用芯片的开发和大批量生产。2003年7月7日,也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66年,国内各大影碟机厂商拿到了由阜国公司和美国LSILogic公司联合开发和生产的、知识产权属于阜国公司的EVD专用芯片。这款采用0.13微米工艺设计制造的芯片,从双方在京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始研发到数万片芯片一次流片成功,不过半年时间,开发速度非常迅速。

    芯片研发进展速度快与同国外企业合作,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分不开。不过,对郝杰来说,在芯片的研发中,速度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知识产权问题,即如何保证既能通过合作快速研发出芯片,又能保证EVD的知识产权始终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EVD技术的研发中始终掌握主控权。

    在芯片的开发中,郝杰牢牢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决不以牺牲知识产权为代价作为开发的交换条件。事实上,自己组织力量来做如此复杂负责芯片的开发,一没有资金,二匮乏人才,阜国公司开始选择的几个合作伙伴在鼓噪和炒作一番之后,很快就偃旗息鼓了,走得最远的也只是拿几个DSP和FPGA搭出一个可以演示的系统来,真正大规模的商品化芯片的开发暂时还需要借助一些国外有雄厚实力的大公司的技术开发力量。但是与这些大公司合作,谈何容易。如果委托国外大公司开发,阜国根本无力支付高额的研发费用;只能采取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可阜国有什么可以作为条件去和人交换呢?对于阜国来说,惟一的资本就是知识产权。但是,郝杰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场标准之战,标准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丧失了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就意味着丧失对标准的控制。

    2002年初,全球知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商LSILogic并购了另外一家著名的芯片制造公司C-Cube。C-Cube是最早生产VCD芯片的制造商,后来也生产DVD芯片。但是在DVD时代,C-Cube的市场地位被其他后来居上的芯片厂商颠覆了。LSI购并C-Cube的消息使郝杰敏感的神经顿时兴奋起来,因为他已经嗅出LSILogic在资本市场的冬天还情愿花10亿美金购并C-Cube表明LSILogic已下定决心要杀入家电市场并且志在必得。

    郝杰赶到深圳提着行李箱直奔会场去参加LSI购并C-Cube之后在国内首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试图寻求合作,结果是几个小时后,没人搭理的他又灰溜溜地拎着行李箱登上了回程的飞机。尽管如此,郝杰还是相信,只要标准在手,总有一天,大家会坐下来认真谈合作的。

    正如所料,2002年7月,阜国为EVD全功能样机完成举行盛大的技术体系新闻发布会。会上,受邀请前来参加会议的LSILogic公司的代表受到震动。他所看见的不仅是全功能的EVD样机,而且也感觉到了中国政府打赢EVD标准之战的决心。在这次会议上,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云集,使会议非同一般。就在新闻发布会当天晚上,LSILogic公司的代表邀请郝杰共进晚餐。

    谈判开始了。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部分原因是在老上级王志刚的点拨下,郝杰代表阜国提出的谈判条件太苛刻:第一、由阜国提供EVD全部参考代码,由LSILogic公司将这些代码固件化设计成为芯片;第二、研发费用由LSILogic自行投入;第三、双方在北京建立一个研发实验室,由阜国公司陈笑天博士领导,双方派出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芯片及围绕芯片的整机参考电路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LSILogic逐步向阜国进行技术转移;第四、知识产权由阜国拥有;第五、LSILogic只能将这款芯片卖给由双方共同指定的第三方,再由这个第三方面向用户销售。

    阜国提出的这么多的条件,从知识产权、技术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将LSILogic这只大老虎捆在自己的战车上作为驾辕的骏马,而LSILogic能获得什么回报呢?郝杰的回答是大家商订一个初始价格,并按照这个价格订购几万片芯片。

    这是一个什么条件!LSILogic的代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的:要自带干粮给你打工,还不能拥有知识产权,到头来获得的仅仅是一个订货单,而这个订货单从营业额上都远远不敷开发费用的投入,更遑论利润了。世上居然还有人能够气定神闲地将这样不可思议的怪事娓娓道来?

    其实对于郝杰自己来说,一开始也不敢开出这样苛刻的条件来,但是,董事长王志刚对事情的看法更为高屋建瓴,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可思议。第一、他相信美国人是有头脑的,中国人已经搞出了EVD,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EVD的出现宣告对终结DVD的序幕已经拉开,没有什么能比这一事实本身更打动人心。第二、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使美国企业被迫在国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介入EVD,介入的不仅是一个产品,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较别人先行一步介入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只要LSILogic拿得出过硬的技术,这一产业的规模和能够领先一步的优势就足够让LSILogic凭借实力参与竞争并获利了,第一个订单只是一种安慰而已,有总比没有强。第三、当年信息产业部官员和联合体成员的远见卓识派上了用场,合作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选择的机会有很多,这家公司不与我合作,我可以找另一家公司。但是对于LSILogic来说,可供选择的机会可以说是惟一的,因为面对EVD,除了阜国,没有第二家可以选择。

    在老上级的鼓励和支持下,郝杰壮着胆子开始了此后长达半年时间的谈判,半年当中双方的谈判条件没有什么变化,所变化的惟有时间。时间在一天天地消磨,考验着谈判双方的神经的坚韧程度。在这胶着当中,来自老上级的妙策再次为阜国赢得了主动,王志刚教给郝杰一招,那就是给LSILogic公司设定了一个进度底线,于是,郝杰受命告诉对手“既然合作是迟早的事,现在只是具体的条件问题,那么,请你们明白,不管什么时候签约,反正产品必须在2003年6月底以前成型,以便在随后的三四个月供厂家消化和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准备。只有按照这个时间表,才能赶到2004年春节旺销。”2003年2月,在阜国公司诞生3周年前夕,双方终于在协议上签了字。 《科技日报》/记者阎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