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公用运算”(utility computing)这个概念,在惠普(HP)、IBM等IT大厂提出后,2003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秋季计算机展(Comdex Fall)继续延烧,而硅谷也开始有不少针对此领域的新兴公司成立,一般人使用计算机的传统习惯正进一步被挑战。
所谓“公用运算”这个概念,意指一般计算机用户不需自己拥有计算机平台与维修计算机软硬件,而是将应用软件与相关支持的基础设施由服务供货商提供,若用户想要使用某项服务,只要联机到服务供货商即可,像传统的水电或瓦斯服务一样,享受“随叫随到”(On-Demand)的服务,收费则按“跳表”计算。
这个新概念其实令计算机使用者相当兴奋,因为即使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升,大多数的人还是只懂得用,而不太懂得维修与管理,偶尔计算机出状况就丢给公司MIS人员,如果能把这些东西统统“委外”,试想,以后如果去国外出差,只要带个Tablet PC或PDA,要用某个软件只要联机租用一下即可,那该有多好。
近来,包括惠普提出的“适应性企业”(adaptive enterprise)、IBM提出的“随选运算”(On-Demand Computing),或微软(Microsoft)的Seamless Computing与升阳(Sun)所提出的N1,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的概念,而惠普CEO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更是将此视为该公司最新行销方针,这些IT厂商的投入,让人感觉,“公用运算”已不只是个口号而已。
站在IT厂商的角度,现在什么都流行“委外”、“外包”,将所有的运算数据整合在公共平台,统一提供给客户使用,将是相当有效率的服务。
而站在计算机用户的角度,如果可不需自己架构复杂的IT基础建设,不用自己购买软硬件,想要使用某种应用软件时,像IT服务厂商租用,想要储存资料时,可以联机到某IT服务厂商的公用数据库,不但减少开销,也省了很多软硬件维修的时间。
在众IT厂商不断朝这种“计算机服务公用化”的观念迈进时,剩下来的问题就是相关的储存技术、网络安全、无线应用等技术如何配合?等到真正能落实在使用者身上时,又能落实到怎样的程度?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美国有一系列的入门使用丛书,以教“傻瓜”使用(for Dummies)为标题,愈“简化”的东西,其实愈容易被一般消费大众所接受,如果未来用计算机真的能像用水电那么方便,到时每个用户不见得个个都是专业使用者(Professional user),但肯定是经常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