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发展回顾:历尽50载 洗尽铅华待巨变

    从首款硬盘问世至今已接近半个世纪,现在硬盘已迎来了更新换代期。如果不改进现有方式,在增大容量及提高速度方面很快就会面临极限。各厂商今后将利用2~3年陆续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及“串行接口”,以打破上述瓶颈。另外,以配备手机及家电等为目标的硬盘也将问世。

    在距今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全球首款硬盘问世了。这就是美国IBM于1956年发表、1957年供货的“IBM 350 RAMAC”。

    RAMAC十分庞大。如同两台大型冷库般的机身容放有50张直径24英寸(约61cm)的硬盘。即便是这样,容量也不过只有4.4MB。如果放到今天,充其量也不过只能存放几张容量稍大的图像文件。

    但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硬盘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硬盘的基本原理从诞生伊始至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然采用“使涂有磁性体的盘片旋转,将磁头浮离于盘面来读取磁性体方向”的方式,但现在的硬盘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体积更小。

    比如,日立全球存储技术(GST)在2003年开始供货的“Hitachi Microdrive 3K4”就是其中之一。一张直径1英寸(2.54cm)的磁盘可记录近千倍于RAMAC的4GB数据。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97.9Mbit/秒,是RAMAC的57万6000倍。机身大小如同半张名片,厚度只有5mm。重量只有16g,差不多一口气就能吹跑。从RAMAC面世还不到半个世纪,硬盘就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记录方式及接口将换新颜

    三年后的2007年将迎来硬盘问世50周年。在距离这一里程碑式华诞的数年间,硬盘将完成其面世以来的最大变革。

    首先,硬盘数据记录原理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其原因在于自RAMAC问世以来“长型磁记录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难以增加更大的记录容量。

    因此,各硬盘厂商今后将以2~5年后为限导入称为“垂直磁记录方式”的新原理。这样,便可在现有基础上保持容量增加的发展速度。

    另一变革将发生在硬盘与电脑间连接的接口上。同时(并行)读取多位数据的“并行接口”将迅速向逐位收发数据的“串行接口”转换。这样,便可防止并行接口的数据传输速度随硬盘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而产生瓶颈。将从今年正式开始进行转换,估计3~5年后并行接口将大部分被“驱逐”出应用领域。

    最后,硬盘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比如计算机(特别是个人电脑)以外的终端,具体而言,在录像机及汽车导航仪等终端上配备硬盘的情况将急剧增加,基于“非PC”运用领域的硬盘也将陆续亮相。东芝计划在今年开始供货的0.85英寸硬盘就是其中一例。其主要目标是用于配备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