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与消费电子对撞:厂商是否走技术不归路

    从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CUS提供的数据来看,希捷、迈拓(Maxtor)、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依然是硬盘市场的三个主要玩家。倒是三星公司在去年10月发布“黑匣子”硬盘以来,对2006年拿到中国硬盘市场第一的信心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TrendFOCUS表示,2003年下半年PC和服务器的硬盘市场复苏,2004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在国内,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传统硬盘市场还会有两倍的增长。产生这一乐观想法的原因,是很多国际型的大型原始制造商也正在把他们的制造转到中国来,而本地的一些IT企业也正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着,这对硬盘的需求有相当的刺激。以用于笔记本电脑的2.5英寸硬盘为例,去年约有50%的笔记本电脑是在中国生产的。在这样的趋势下,2.5英寸盘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同时有更多的厂商仍在进入2.5英寸这一领域。

    尽管市场空间不小,但似乎还不足以解释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在开业九个月后即取得盈利。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在今年2月下旬宣布,自2003年1月由日立和IBM硬盘生产部门合并成立以来,其首年的实际盈利较预期超出百分之七十,而这一盈利主要缘于其关注的硬盘机业务。

    当前,硬盘机技术在厂商的不断研发支持下有着非常快的发展速度。现在的硬盘机已超越了最初在服务器、个人电脑(PC)和便携式电脑中的应用。从苹果电脑出品的MP3播放器iPod,到可存储电视节目的个人录影机TiVo,各种产品中都出现了新型硬盘机的身影。TrendFOCUS预计,Sony、惠普以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对硬盘机的需求量将在2006年达到5,500万部,是去年估计数字1,700万部的三倍。

    硬盘本来就一直走在微型化发展的道路上:体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从以前的14寸到2.5英寸,到1.8英寸乃至更小的1英寸以下。当消费电子产品对存储容量有了如今的需求,微型硬盘正好迎合了这一点。这类微型硬盘由于采用了盘片结构设计,瘦身的同时容量依然可以增加,这一点与移动存储领域霸主地位的闪存相比,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拥有足够容量而体积仅有硬币那么大的微型硬盘足以在各种小巧玲珑的消费电子产品上安家落户。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的业务发展及战略副总裁德克.托马斯说,“一英寸硬盘将会和闪存共同存在,它们有着共同的优势。我们相信小型的硬盘将会慢慢成为市场的主流。”

    这样的情况给了曾经一度显得停滞的硬盘销售很大的转机,自然吸引众多厂商的追逐。从2003年开始,硬盘厂商开始逐渐把这些微型硬盘应用到新兴的一些产品上面。例如,2.5英寸和1.8英寸的硬盘被渐渐应用在非传统工业如MP3和一些汽车产品上面。同时,2.5英寸硬盘将慢慢取代3.5英寸硬盘在桌面应用的趋势。而1英寸硬盘将应用在一些消费电子类产品,这类产品会要求小的体积但要求更高的性能以及更小的耗电量。

    德克.托马斯所预测,“今年硬盘的整体市场会是一位数的温和性增长,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基本稳定。对于传统工业来讲,硬盘销售不会有大数额的增长,但在消费电子市场增长将是显著的。全球消费电子品市场目前占到整个硬盘市场7%的份额,我们预计今年它会成为增长特别快的细分市场,达到15%。”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电子品市场的增长可能要在未来的3至5年才会比较清晰。

    微型硬盘一直是东芝、富士通和日立环球存储等厂商关注的热点。日立环球存储科技首创了一英寸的硬盘,而美国Cornice和中国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SMagicstor)已经开发出1英寸硬盘,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南方汇通公司与美国硅谷一家拥有微硬盘核心技术的研发公司在2002年共同成立的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除日立之外全球第二家生产1英寸微硬盘,拥有知识产权,其硬盘容量在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

    东芝公司则在今年年初推出了体积仅仅为0.85英寸的微型硬盘。东芝的目标显而易见:占据MP3音频播放器、手机、PDA、GPS全球定位仪、数码摄像机、多媒体播放器等手持掌上设备市场。东芝预计在2004年秋季正式发售0.85英寸硬盘产品,并在2004年年底前完成20-30万个销量。东芝相关人士表示,这种容量为2-4GB的微型硬盘将会在未来几年以有竞争力的价格上市。

    在消费电子品驱动的微型硬盘市场,中国又一次显示出了其特殊的地位。由于目前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在这样一个势头良好的行业发展背景下,相关厂商尽可能在低成本和高性能、高产量上做文章的同时,对中国市场都有相当的重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最近在中国成立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尽管为国内客户提供物流、保修及全面的支持服务是此公司的宗旨,可以看到它带来的“副产品”将是更直接的了解国内客户的需求,从而更贴近他们以发展日立环球存储的消费品电子市场。(文/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