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综合布线领域的热点,那智能化一定是不可忽略的趋势。首先是各种与之相关产品的相继发布,技术不断创新;其次是在标准层面获得肯定。
与之相关的内容写入标准;再次是大量大型数据中心的开工建设为智能化布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传统的基于人工书面记录的布线管理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智能化布线走过了怎样的历程?适用于哪些用户使用?哪些问题会影响用户使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综合布线工作组副组长、美国康普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健。
美国康普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健
智能化的十年 从缓慢增长到百家争鸣
“谈到智能化,要从2001年的时候说起,那时候刚刚开始谈智能化的概念,康普公司发布了自己的iPach产品。”吴健非常感慨,当时市场对这个概念的接受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在2006年左右开始有所变化,2007年市场开始有起色。“进场的厂商虽然见多,也仍然只有三四家,但是OEM比较活跃,推广智能化布线的声音逐渐大起来。”吴健说,从 2010年以后,智能化市场开始热闹起来,产品端越来越丰富,技术百家争鸣,用户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如果说技术流派还只能说在2005年之前的状况,当时主要有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两种。但现在再说这个话题,怕是很难说清楚,因为可以实现的技术太多了。”在上个月刚刚由综合布线工作组发布的《智能布线系统设计与安装技术白皮书》中,列举了七种实现的技术方式,分别是连接点标识、链路8针、链路9针、链路10针、端口、全向检测、RFID, CPID技术等。可见实现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已经非常丰富。
为什么需要引入智能化呢?吴健把智能化布线比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导航,“我谈一个公式叫做Vision+Knowledge=Control,也就是可见+知识=控制。其中可见性比较好理解,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我这里提的知识指的是实时监控,也就是能够实时的了解网络变更的情况,控制是说可以有很好的布置资源的能力。”如果按照导航的例子来说,Vision指的是地图,Knowledge指的是实时路况,有了这两个帮手就可以有效的避开高峰路段,选择合适的路径来行走。对综合布线系统一样,智能化相当于给资源布置提供了必要的引导,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在已经开始活跃的智能化市场,标准推荐哪种技术呢?吴健说,标准是比较大的框架,只是提到要达到的效果,并不会详细到哪种实现的方式。在今年更新的 ANSI/TIA-606-B“电信基础设施的管理标准”中新增了“自动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内容。其中,与ISO/IEC 14763-2:2012 AIM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都要求自动探测到跳线的连接/断开,发送警报,自动更新记录信息;提供端口上连接的链路连接信息,提供端口上连接的链路连接信息;生成电子工单;输出各种报表;集成CAD或其他类型的平面图来辅助端口定位等,“其实,不管是几条建议,都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上来,一个是时间上的实时可查,一个是空间上的全局可看。”吴健总结。与国际标准对应,国内的综合布线工作组发布了《智能布线系统设计与安装技术白皮书》,是比较细致的解读。这些标准和白皮书的发布也代表了对智能化布线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