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泡沫谷底期 酝酿重大机遇
云计算的话题似乎已经在降温了。不少观点也认为,“云计算”这个概念很虚,是炒作起来的,没有什么实际应用前景。在我国,云计算真的难以“腾云驾雾”,助信息化一臂之力吗?作为置身其中的专家,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鲁博士在就此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并不这么看,我个人十分看好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云计算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但从整体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它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许鲁介绍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本世纪初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理念,如当时提出的“器具计算”和“网格计算”。现在的火热,确实有虚高的成分。许鲁分析说,这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供应商的引导,把云计算宣传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器”;二是消费者对于技术的误解。许鲁透露说,最近,美国对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成熟度进行过评估,整体评价并不高。
“幸好,这个热度有降下去的趋势。这是件好事,说明市场已经理性了。”许鲁介绍了美国著名IT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提出了“炒做周期”Hype Cycle的理论。该理论将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再到为市场广泛接受的全过程浓缩为5个阶段,即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化的谷底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和实质生产的高峰期。“现在这个热度降下去,可以说是要进入泡沫化的谷底期了,但别忘了,‘黎明前最黑暗’,此时,正是孕育重大突破的机遇。”
为什么说是孕育重大突破的机遇呢?许鲁给自己的判断作了解释。从应用市场来说,从台式电脑到各种手持终端,从各种社交媒体的欣欣向荣到目前我国力推的“三网合一”,“谁不需要云计算来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如此巨大的应用市场,拉动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必然的。何况,泡沫去掉以后,我们对云计算的功能定位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抓住应用和运维 实现跨越式发展
看到机遇,更要看到挑战。许鲁说,我国的云计算起步较晚,从商业模式看,与国外的模式相似;但就计算系统规模、设计及控制能力而言,还远逊于发达国家。 “但我们用户规模大。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日访问量比国外高许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鲁对我国能否应对这一挑战很担忧。
许鲁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我国要应对访问规模比国外还大的挑战,必须努力提高数据中心的运维能力。“本来我们的构建能力和经验就不足,运维还跟不上,何以应对挑战?”许鲁曾在国外公司做过多年技术,对国外公司重视运维深有体会。“在许多年前亚马逊等企业的一天运维费用都已超过百万美金,在今天运维费用已经远超过这个数字。我们有多少人会认为这是合理支出?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
其实,资金不是唯一的问题。就数据中心而言,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布局了不少,但对“到底建设什么?产出是什么?”却考虑很不周全。“一些单位将建数据中心等同于基建投资和硬件购置,却完全忽略了系统运维。”许鲁对此感到很遗憾,“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平衡考虑。要面向应用需求,综合地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不重视提高运维能力,最终只能是花了大价钱,伤害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云计算领域,受观念影响难以提升的不只是运维能力,还有应用。公私机构和个人在选择云服务的时候,普遍对其安全性有一定的怀疑。许鲁却认为,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但有些问题更多地是人员心态的问题,“这和过去人们宁愿把财物存放在家里,也不存银行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到底,就是不愿意把服务外包。”要改变这种心态,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云计算安全应用的过程。
谈及云计算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许鲁表示,就目前的应用模式而言,就整体构建而言,面向专用的应用较多,但普适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里面既有经验能力缺乏的问题,也有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是,任何应用都不可能一经推出就完美无暇,要边应用边探索,应用拉动研发;不探索,不应用,云计算永远不会成熟。”
许鲁说,推动云计算的应用,要搭建起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平台。同时,抓住应用和运维,云计算产业在我国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化云为业、云领发展”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