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云计算:应用落地,变革凸显

2012年,云计算继续爆发,落地应用不断涌现,变革力量逐步凸显。

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年起云计算领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产学研各界对云计算由质疑转为迎势而上,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云计算市场,大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涌现,许多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

根据科技部公布的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国内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到1万亿元。不过,中国目前的云计算市场规模还较小,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而这个“巨大增长空间”背后,则是相对落后的应用现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35亿人民币左右,但却以70%的速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公有云计算市场只占到全球市场的1.9%,仅相当于亚马逊一家AWS云服务营业额的30%。

不过,从政策、环境、技术、企业参与和应用落地等多层面看,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正蓬勃发展。

政策与环境:政府加大支持,行业逐步认可

云计算作为一种变革IT的技术与模式,正在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多个区域积极探索云计算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园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互联网、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我国云计算发展态势来看,政府部门的推动与示范效应正在发挥效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云计算的发展,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这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已经在两年前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其他多个省市也发布了地方云计算战略规划,成立了地方云计算联盟,并组织当地重点企业联合进行云计算服务、政策等方面的探索。

具体来看,在政策层面,2012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云计算被作为附录给出了一个政府官方的解释,表达了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重视。据了解,工信部正在加紧编制云计算指导意见,进行IDC建设规划,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并在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同时,工信部近两年来一直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力图通过试点示范解决当前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过热”以及盲目投资问题。据悉,截至目前,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推出了16个试点项目。

技术层面,在政府的积极推进和部署下,我国已在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高端容错计算机、网络计算平台软件技术、PB(Petabyte )级海量存储系统与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一批技术成果,并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市场层面,中国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业务转型和推广不遗余力。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发了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基础信息资源服务等,取得了较好效果;电信和 IT设备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上具备了一定实力,专用服务器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电信运营商也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优势开始布局云计算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企业依托自己的数据中心,开始提供弹性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服务;此外,软件厂商逐渐转向云计算领域。

可以看到,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认可,正是云计算在2012年正式开花落地的基础,也是中国云计算发展壮大的保障。

市场与格局:IT巨头涌入,中国企业奋发

不可否认,中国在云计算领域拥有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

经过十几年来的信息化转型和建设,中国政府部门、行业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几成标配,IT服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并正在由数据向服务的转型。在国家数据大集中、电子政务升级等政策下,各个行业机构迫切需要转化职能,对外输出服务,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云计算作为IT变革技术,则可以将这些业务数据的巨大潜在价值释放出来,并实现绿色、节能、高效转变。

面对中国发展潜力如此巨大的云计算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纷争不止的IT巨头开始紧锣密鼓地进军中国云计算市场,谋求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上占得先机。

在公有云服务上,微软动作最快。2012年11月1日,微软和上海市政府及世纪互联签署协议,将在中国合作运营Windows Azure平台和Office 365服务,实现微软企业级云服务的正式落地。为此,微软成为第一个将公有云平台带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这也是国外企业首次在中国获得公有云运营资质,被国内业界人士解读为“狼来了”的信号。

IBM也是对这个市场觊觎已久的厂商。凭借在IT服务领域多年的经营和积累,IBM积累的大量的服务经验和服务模式,在其硬件平台上搭建数据中心的行业用户数不胜数,为其推行IT服务升级计划铺平了道路。过去几年里,IBM一直在智慧地球概念下争夺“数字城市”订单,并先后在江苏无锡、山东东营、四川成都、内蒙古赤峰市等地建立了众多云计算数据中心。近日,IBM宣布将成立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强化中国市场布局。这是IBM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专业云计算业务部门。

惠普也不甘落后。惠普云计算的特点在于其覆盖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PC、瘦客户机、打印机到工作站、服务器、大型机再到存储、网络等全线产品。惠普认为,混合交付是云计算的未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云”概念,试图通过贯通传统的IT基础设施,实现私有云、公有云还有托管云的融合。为了保障这些服务,惠普在中国有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团队成员构建的虚拟的云服务部门,通过咨询和研讨的方式来推进云计算业务,并在近期宣布将投资20亿美元扩大云计算基地建设。

此外,戴尔也表示将在中国建设2个大型解决方案中心,新建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此前,戴尔成都基地已破土动工;英特尔也在去年推出了云战略,并联合阿里巴巴、百度、中石油、腾讯等作为合作伙伴;而国际云服务巨头亚马逊的中国计划也在积极部署中,据相关人士透露:“亚马逊的云服务入华计划已经敲定,合作方是首都在线,正进入细节谈判阶段。”

另一方面,近两年国内云计算相关服务厂商开始发力,从去年开始中国云计算企业开始迅速崛起。百度、阿里、盛大、新浪等互联网公司,神州数码、浪潮信息(000977,股吧)等IT企业,三大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云计算服务的几大阵营。

大型互联网企业是目前国内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其中盛大、阿里、百度、腾讯、新浪走在前列。业务形式上以IaaS+PaaS形式的开放平台服务为主,其中IaaS服务相对较为成熟,PaaS服务初具雏形。阿里、盛大和腾讯开发了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基础IT资源服务,以及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百度、新浪、360等公司则自主推出了PaaS云平台,并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其中数家企业的PaaS平台已经吸引了数十万的开发者入驻,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

ICT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上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其中,国内企业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器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新增采购中,国产品牌的份额占到了50%以上,同时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已经具备千台量级物理机和百万量级虚拟机的管理水平。

软件厂商则逐渐转向云计算领域,开始提供SaaS服务,并向PaaS领域扩展。国内SaaS软件厂商多为中小企业,业务形式多以企业CRM服务为主。领先的国内SaaS软件厂商签约用户数已经过万。

电信运营商方面,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主要通过IaaS服务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年8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年开始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 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服务和开放的PaaS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 Cloud)平台,包括弹性计算系统,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弹性块存储系统、文件中间件等。今年8月大云2.0版本面世,形成包括IaaS、分析型 PaaS、交易型PaaS以及云管理系统在内的四大类十三项产品。

此外,IDC企业依托自己的机房和数据中心,将IaaS作为云服务切入点,目前已能提供弹性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IaaS服务。万网等少数IDC企业还基于自己的传统业务,扩展到提供PaaS和SaaS服务,如应用引擎、云邮箱等。

综合来看,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在近两年将是群雄并起阶段,这其中中国势力不可忽视。

行业与应用:落地正在发生,变革力量凸显

在2012年云应用领域,三方面的变化不容忽视:“云+端”概念流行,个人云成亮点,行业云变趋势。

一方面,信息技术正日益成熟,而相应的各种科技产品也都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工业设计力已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大组成部分。如今的电子产品领域,新产品产生速度已经打到了新的高度,可谓日新月异,几乎三个月到半年就出一批国际流行的新产品,而在这些产品里,“云服务”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亮点。比如苹果的 iCloud,可以让各个苹果设备之间进行自动同步,文件共享,非常方便易用。此外微软、亚马逊等云服务巨头自身也在推出“硬件+软件+云服务”的产品模式,是这个市场的搅局者。

从这个趋势看,终端正在因为云计算而逐步发生变化。加强工业设计,推动云端一体化创新,这已经是电子产品领域的共识。

另一方面,而且得益于基础技术的开源化,云计算技术在全球普及开来,存储空间成本在不断降低。亚马逊S3、Dropbox和Evernote的成功也证明了云存储的技术已经走向成熟。由于潜在用户群体数量巨大,使得云计算技术带来的规模效应更易实现,吸引了国内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不断加入。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一个鲜明趋势是,个人云存储服务成亮点,尤其是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个人云存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国内许多互联网公司和IT企业都推出了个人云存储服务,如金山、华为、百度、腾讯、360、新浪等,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互联网公司加入,可以更好的教育和培养用户习惯,并将互联网产品中需要存储的个人信息与云存储应用绑定,加快了用户的接收速度。

而从云落地方面,区域模式为主导的行业云实践成为主要模式之一。行业云就是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平台。由于中国许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已初步完成,向云模式的转化被提上了日程。

与公众云相比,行业云数据来源及服务提供者的核心竞争力。而行业云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行业内部的核心组织,也有一部分会来自行业内部的其他成员,绝大部分是私有数据,数据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数据不可能提供给第三方却又同时具有对外服务的需求。如未来质检行业需要对外提供各类商品的信息查询,但是数据又不可能交给第三方处理,所以质监系统会建立一个质检行业云,整合整个系统的信息,来对外提供该类服务,类似的行业还有交通、环保、卫星、金融等行业。

挑战与问题:技术仍存短板 理念尚待革新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发展云计算事业仍面临一些难题。

我国拥有世界级规模的互联网和电信运营企业,ICT制造企业也拥有较为雄厚的产品研发、制造基础。借助云计算的开源化趋势,我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云计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通过对KVM、XEN等开源技术的应用,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及中间件产品的研发能力,但国内的虚拟化技术基础更多处于应用层面,由于核心芯片等基础产品与技术一直以来都依赖英特尔、AMD等国外厂商,对于硬件辅助虚拟化等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短时间内尚难实现。

在云计算相关的网络新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也逐渐加入了国际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在IETF、IEEE等国际组织的技术研究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核心交换芯片等关键部件仍主要依赖博通(Broadcom)等国外公司,因此在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仍以出租机架为主,因此相关的节能技术比较落后,但一些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探索数据中心节能的各种最佳实践技术。据了解,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自主开发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可以实现对单集群2000-3000台服务器节点的管理,并可实现10万量级任务的并行调度和PB级文件存储。

而从行业认知层面,一些问题也正在凸显,出现“泡沫”状态:由于云计算在用户中有很高的认知度,大量的传统互联网企业为了赶上云计算产业的这一趟班车纷纷提炼自己原有产品的云计算特征并打上云计算标签。同时,部分企业从商业包装上将建设数据中心与建设云计算中心完全等同,新瓶装旧酒,而且打着云计算的理由盲目扩大数据中心的规模。

此外,目前国际和国内云计算标准体系不健全、与云计算安全相关的数据及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技术和法规尚不完备、云计算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对传统行业信息化支撑不足等。这些都是我国云计算发展面临的众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