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TOR存储在线 2月26日原创报道:
背景介绍:2012年11月,笔者应邀访问了华为存储成都研发基地,两天的行程里,从华为存储业务线总裁范瑞琦、华为存储开发部副部长孙凌翔到华为统一存储研发工程师崔文林,笔者与华为存储业务线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进行了访谈,话题广泛,对话氛围也比较轻松。
以下是文章全文:
作为IT产业的幸运儿,我们正亲眼目睹着史无前例的割裂。
在IT领域,所有的组织、企业与个人,都在清晰地目睹着割裂的发生,我们正在与过去几十年的IT基础设施、管理经验、服务模式与知识储备割裂开来,这意味着过去的规则不再适用,也意味着将会有创新的领导者涌现出来,将原本在王座上的“屁股”一脚踹开取而代之。
IT的现在时刻,已经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出现相距六十六年,如果我们将ENIAC定义为现代IT产业的开端,那么IT产业已经度过其甲子之年逾六年之久。虽然在这过去的六十余年中,不断有新的技术、产品、理念和人才活跃其中,为其注入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但我们无可避免的接受着这样的现实:这些创新与发展,往往都是“维生素、葡萄糖”般的营养剂,虽然让年老的IT产业不断试图去完成百米冲刺,但“躯壳已老,思想将朽”,很难再重现二十几岁时的青春活力。
于是,一些新的模式、新的思想与新的机遇,为这种天翻地覆的改变而生。
云计算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高效、简单的IT应用与服务模式,云计算已经成为IT业界所广泛认同的行业未来,它以其独特的IT应用方式赢得了世人的瞩目,甚至改变了整个IT产业。事实上,云计算的出现意味着我们与过去几十年中利用IT能力的方式告别,IT技术、产品及其他的多种代表其能力的方式,将以新的按需付费、按需服务、随时取用的方式被我们所使用,这不仅代表着未来我们将以更轻松、简便以及经济的方式应用IT的能力,更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与人类进步,将因此变得更加迅速和简单。
云计算,正重塑IT产业的下一个时代,它给了这个“老人”以新的身体,令其行动矫健,步履如飞,与早以羸弱的自己判若两人。
大数据的出现,则给了我们全新的启迪。它就像是一则寓言,警示IT产业将因数据的快速增长而不得不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过去,我们创造了太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本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其所蕴藏的思想与规律,去引导、度量企业业务的发展与个人生活的规划,但这需要太多的计算资源、太多的存储容量以及太过于专业的科学知识,这些都让我们难以承受——无论是昂贵的经济还是顶尖的知识——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数据所蕴藏的机遇,但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与过去相割裂,因为这些数据——我们如今将其称之为大数据——中蕴藏的知识、经验、思想和规律太过宝贵、太过关键,我们不舍也不能轻易的放弃。
而大数据的时代也是我们与过去相割裂、告别的一个图腾,它代表着全新IT思维方式的到来。正是大数据以其所蕴藏的巨大知识宝库,给予了IT产业新的思想,令其思维敏捷,活力迸发——IT行业不仅在身体上,更在思想上获得重生。
在拥有了新的身体与新的思想之后,IT产业在与过去告别的割裂过程中,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也就是我们成为幸运儿的原因:我们仍在健壮之年,与那些经历了IT产业过去几十年的IT经理们相比,我们更有精力和决心去迎接未来,更愿意与过去的成规、积累和经验相决裂;我们更容易获得云计算与大数据所带来的全新身体与思想。于是,在这个IT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的当下,我们也不免成为如下即将变为现实的预言的见证者。
准确的来说,这并非是一个“预言”,因为其所发生的事情,在过去数十年已经被不少的行业——如汽车、金融、媒体等传统行业——所印证,我们看到了这则“预言”在这样或那样的企业中变为现实,也看到了这则“预言”在全球、在中国的所产生的巨大现实寓意,但我们还是再次重读这则“预言”,只因为在IT产业与过去相割裂的过程中,这则“预言”又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那些过去数十年轻松度日的业界巨头,早已发现自己难以调整自己的层级结构、企业文化和决策思想,我们必将会在迎来行业大规模的重塑与新生之后,不舍的看到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无可避免的衰退、再衰退,直至跌落谷底;我们必将会惊奇的看到一些创新、伟大、紧抓机遇的挑战者难以遏制的成功、再成功,直至走向巅峰、坐上宝座;而我们,更会欣喜的看到,那些勇于与过去割裂的企业再度“创业”,以其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持续挑战的精神,转型、创业、再转型、再创业,直至成为跨越代际的企业。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通信领域(CT)的佼佼者,华为正处于这一变幻时代的风口浪尖。这家在全球CT领域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与强大的竞争实力,成为CT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但当IT产业变革的机遇来临,华为又不失时机的打算“再度创业”,成为IT产业领域的新冠军。
于是,在华为身上,我们看到了兼具变革时代的多种不同身份:它既是IT产业中全新的挑战者,也是全球ICT产业中的佼佼者;进入IT领域的它将自身定位于一个创业者,但它却有着一颗领导者的心——这就是华为,进入IT领域的华为。
华为进军企业IT:成为跨越代际的企业
华为曾经与现在,都是CT领域的佼佼者,在这家公司的背后,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业界巨头,但华为凭借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与强大的竞争实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将这些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甩在身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CT领域企业,与业界巨头爱立信,已然比肩巅峰。
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涉足CT市场的时候,没有人会看得上这样一家来自深圳的、由一群中年人组建的中国公司,在那个时候,行业里充斥的是一个个如爱立信、摩托罗拉般如雷贯耳的名字,更没有人会想到,1997年任正非美国之行到访IBM等一系列美国公司的十余年后,这家公司能够与IBM、爱立信这样的百年老店成为在中国乃至全球高科技产业界获得相同地位的公司。
初入CT领域的华为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中国通信领域“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殊不知这战略的背后,是中国通信领域在过去近二十年中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通信产业从国家自主、产业封闭,到自由竞争、产业开放的巨大转变,正是在这种与过去极大的割裂与不同之中,华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CT商机,在中国通信产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建设中,获得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此之后,华为同样在“选择拐点与机遇”上胜人一筹。几年以前,在移动互联网、移动用户还未如此井喷式爆发的时代,全球通信产业最为关注的话题是如何在中国以及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密集分布的基站网络中,寻找到合适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而恰恰就在那时,3G网络的相关标准、技术正处于完善后亟待爆发的时期,整个移动通信产业,正处于迎来3G移动业务爆发的前夜。
而正是在这一变革的时刻,华为以其首创的分布式基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项曾经获得2008年度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华为首创技术,在华为此后几年在全球移动网络的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分布式基站技术帮助华为不仅在中国市场击败了爱立信等国际竞争对手,更进入了欧洲Vodafone、日本EMOBILE、拉美的巴西VIVO和北美的加拿大Telus&Bell Canada等国际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之中。对于华为来说,这又是一次在业界变革前期“成功压下的赌注”:全面的分布式基站技术采用,意味着其与传统的宏基站的割裂。如此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包括智能网、NGN、智能光网络等诸多领域。
正是在这一系列对趋势与变革准确判断,以及对自身的成功变革的基础上,华为取得了如今这样辉煌的成绩,对于华为来说,这样的决定往往预示着两点显著的规律:第一,产业界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更有可能创造新的王者;第二,华为必须要做出改变,不能够墨守成规,更不能够只做保守的改进,而不行巨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对于华为来说,同样是一种带有巨大痛感的割裂。
于是,当善于在产业变革前夕抓住发展机遇与业界拐点的华为,正式打算从CT领域进入IT领域时,我们其实并不应感到吃惊,对于华为来说,这不仅预示着这家公司的改变,也预示着华为对于两个带有许多共性的行业的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变化的认识。
CT通信行业在经历了过去三十年翻天覆地的改变之后,其发展速度、产业附加值正逐步降低,虽然CT其实并未如“末日论”者们所宣扬的那般顶上了“天花板”,但其高附加值时代的过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CT领域正如华为存储业务线总裁范瑞琦所说:“粗放式的管理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事实上,这直接影响到了华为高速增长的基因,在2011年的华为年报中显示,华为传统电信设备业务收入保持平稳,同比增长幅度只有3.0%,最终营收为1501 亿元人民币——这是身处深圳,切身经历过“深圳速度”的华为如坐针毡。
而另一方面,华为看到了IT产业与过去相割裂时,即将迸发的巨大潜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在IT行业我们正经历着翻天覆地般的改变,云计算与大数据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在几年前,人们还认为云计算是“忽悠人”的把戏,但在如今,一例例生动落地的云计算案例,让整个产业界——从厂商、用户,到媒体与分析机构——无不为云计算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为欢欣鼓舞,曾经陷入迟滞与创新枯竭的IT行业迎来了显然与CT行业不同的巨大活力。
而另一方面,华为也认识到,在CT行业有所积累的自身,如果能够利用好原有的客户群体、技术积累与人才团队,在IT行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其中所涉及到的变革并不为其所虑,毕竟这是一家有着“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丰富经验的公司,于是,其进入IT行业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只是在这轻描淡写的进入IT行业的描述背后,是华为成为“跨越代际的公司”的巨大雄心。而对于华为来说,“跨越代际”的含义比其他的企业来说更加丰富。
一方面,华为希望以从粗放式管理CT到精细化管理CT的转变中,发现并持续激发CT行业的发展动力,与IT行业相同,CT行业在未来几年或许也会因为某些激发点而重新获得高速的增长,这是华为为“跨越CT行业的代际”而做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华为如今进入IT企业业务,意味着正处于“割裂带”的中间,传统IT应用模式正因为云计算的到来而产生巨大的改变,横跨在两大时代之间的华为,希望能够快速积累经验,跨越到新的IT业务时代中,这也是华为“跨越代际”的第二重含义;而第三重含义则来自于这家CT领域佼佼者转型到IT领域的跨越,华为希望,随着对CT的精耕细作,对IT领域的规模化投入与创新,能够成为全新的ICT企业——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这是华为长期保持优势的CT业务与未来的附加值、高增长业务IT相结合而成的未来发展目标,也是华为最终极所希望跨越的“代际”。
因此,在华为成为ICT企业,成为业界“跨越代际”的企业的征途上,企业级IT所被赋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为的企业级IT业务不仅仅是华为创造的新收入增长点,也不仅仅是为公司整体的ICT战略服务的业务单元,更是华为能否在其所见到的“时代的割裂”下,能否成为如IBM、爱立信一般的百年老店的重要棋子。
而在华为企业级IT业务中,存储因其十余年不断变化的复杂历史、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紧密关系以及存储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大变革,而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作为华为企业级IT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存储是否能够堪此重任,担负起其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关键的使命?华为存储能否成为华为企业级IT业务中盘活全局,打赢对手的棋子?这些都成为了华为全新战略布局中备受关注的部分。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存储:与过去大不相同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话题,如今紧密相连。在IT产业界朝着云计算发展的道路上,大数据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认识到,只有充分掌控大数据,完善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保护和分析,才能够让企业抓住大数据中所蕴藏的极大机遇,并藉此真正洞悉云计算的未来,建立更加高效、面向未来的创新IT基础架构。
紧随着这两个话题背后的,是当今存储行业、IT行业对发挥信息价值、加深数据利用从而促进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存储行业的巨大发展。根据分析机构IDC的调查分析,2011年全球存储市场的蓬勃发展极大的受益于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云存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地方信息化水平和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在2011年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
而根据IDC预测,未来五年存储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率达15.7%),到2015年全球公共云和私有云存储开支将达到226亿美元。未来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将在存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同时公共事业、健康医疗事业也将为存储技术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大企业也需要借助存储虚拟化来更新升级数据中心。
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来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也将为存储市场提供发展机遇。云存储已开始从市场培育期逐步转入高速发展期,未来云存储将成为决胜云计算市场的关键词。
因此,受到云计算与大数据双重影响的存储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变化,可以说,当下的存储需求虽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存储行业却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影响下,与过去大不相同,而未来存储行业的走向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非结构化数据所带来的强劲冲击力,在大数据时代,非结构化数据成为企业存储数据的主流,而不再是统治了存储市场十几年的块数据,这一显著的改变对企业的数据存储架构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随着企业所存储的文件数据超越块数据成为主要的存储对象,企业用户需要更多的性能选择和寻求替代的产品以满足自己具体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求,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将扩展到以分布式计算为重点的市场。
因此,在非结构化数据占据主流的未来,企业将寻求更容易实现横向扩展、更高性能存储文件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而非传统的块存储系统,NAS文件存储将成为存储市场新的主流存储形态,而不再是SAN块存储系统。
其次,非结构化数据的冲击力也会影响中型企业的存储需求,而对于那些既希望保护原有SAN投资、持续存储块数据,也希望能够更好应对文件存储需求的用户来说,统一存储将成为新的主流。一直以来,NAS存储和SAN存储的功能都泾渭分明,而在新的时代,中端市场的主流产品必将是SAN+NAS的统一存储系统,这一在十年前就已经产品化过的产品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而更重要的变化,则来自于存储软件在存储市场中地位的蹿升。在过去的存储市场,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企业用户所追求的,都是更大的容量与更高的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存储软件产品发展的滞后,而这也是不少中国存储厂商最大的短板,使其在与国际厂商的较量中每每败下阵来。
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激增以及云计算时代企业用户对于动态、灵活的IT即服务形态的需求,自动化、智能化将是存储市场发展方向的必然,而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存储系统所依靠的只能是更加优异的存储软件。与此同时,随着存储市场的主流供应商不断投入英特尔x86架构的怀抱,存储系统的硬件平台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集成化,甚至是同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供应商之间在硬件上的差异化已经越来越小,差距也越来越近,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存储软件所代表的存储系统的功能、特性和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可以说,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存储软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压过存储硬件,虽然一个优异、稳定、高性能的存储硬件平台仍然是优秀存储系统的基础,但存储软件才是称霸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存储市场的变化还不仅仅如此。在NAS文件存储系统、统一存储系统与存储软件这些话题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存储行业与云计算极佳的结合点,那就是云存储。作为新的IT应用模式,云计算的趋势不仅仅限于计算的云化、服务化,同样呈现云化、服务化的还有存储市场,在云计算的变革推动力下,存储即服务已经变成现实的需求,存储不再是冰冷的磁盘或是磁盘阵列,存储需要资源池化、需要按需分配、需要按需计费更需要实现以云的形式提供服务的改变。
于是,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存储市场,迎来的是一次彻底的变革。
一方面,虽然存储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标准化、集成化,但存储系统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功能形态,传统的单一SAN存储架构的市场发展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少,未来的存储市场将属于统一存储、分布式存储、高性能NAS文件存储等新兴的存储系统形态;另一方面,存储系统的软件实力将越来越重要,存储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能力,是否动态、灵活与可软件定义,将变成企业用户选择存储系统的重要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储市场的竞争关键将逐步转移到存储软件能力的比拼上来;第三方面,云存储将成为未来存储需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短期内云存储可能无法成为用户的存储主流甚至是第一选择,但是随着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增强,云存储将成为存储市场“未来与过去相割裂”的最重要的代表。
这样的技术、产品与市场环境,就是华为存储所面对的,可以说,在2011年宣布进入企业级IT市场的华为,在存储市场又选到了一个绝佳的时期,这正是存储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的前夜。
成就华为存储:时机无需等
处于变革与震荡之中的市场往往会给予后者以绝佳的机会,在云计算与大数据双重的影响下,存储市场正如上面所说的,正处于这样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在应用需求、产品形态、技术发展的多重变化下,用户的选择标准正在被重构,也更愿意给予新的供应商以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选择。
正如范瑞琦在华为成都研发基地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华为知道自己“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行业”,存储技术、存储产品、存储市场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谁抓住了变化的机遇,摸清了变化的规律,谁就能够成为新的领导者。可以说,虽然IBM、EMC、HP、NetApp等等国际厂商起点高、份额大、积累多,但是在新的变化面前,谁都是新手,相对来说公平的程度会更高一些,而这也就是市场留给华为存储的更公平、更低成本的市场机会。
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云计算战略的逐步成熟。
自华为进入企业级IT领域,云计算就一直是华为各产品线最为核心的话题,不仅华为存储的机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云计算所引发的变革,华为企业级IT的到来和下大力气发展的决定,也同样乘着云计算的趋势而被不断加以肯定。
因此,华为在宣布企业业务,进入企业级IT市场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云计算战略,并以云计算作为其企业级IT业务的核心目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曾经在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如此诠释华为云计算战略:“华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是基于“鲜花插在牛粪上”战略,永远基于存在的基础上去创新。鲜花长好后,又成为新的牛粪。在云平台的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鲜花要插在牛粪上,绑定电信运营商去创新,否则我们的云就不能生存。我们首先是基于电信运营商需求来做云平台、云应用。与其他厂家从IT走入云不同。我们做的云,电信运营商马上就可以用,容易促成它的成熟。”
作为云计算解决方案的重要支撑,存储是华为云计算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的应用模式是“IT即服务”,核心却是“信息数据”,正是存储系统担负着为云计算的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数据的重任,华为有了清晰地云计算战略,有了“使命必达”的云计算目标,华为自然会在存储解决方案上描下重彩;而另一方面,从任正非的讲话不难看出,华为云计算战略试水的初期对象,仍然锁定在其拥有绝对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市场,而无论是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上海电信e云,还是广东移动的139社区,无不以云存储作为其主要卖点——做好存储,不仅是为华为企业级IT业务做好保障,也是为华为的云计算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更是为华为与电信运营商的深度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另一方面,存储在企业级IT市场的地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变得不可同日而语,十几年来“存储只是服务器或是企业级IT配角”的形象彻底土崩瓦解。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获取数据中的真实价值”的需求越发迫切,“信息数据”在企业业务中所占据的位置越来越核心,企业利用数据——而不是“人脑经验”——加速业务发展甚至制定业务策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让存储在企业中的位置由后端的数据中心前移到了企业的业务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存储厂商、存储系统,不再仅仅和企业的数据中心发生关系,更多的是与企业的业务发生关系。
这更进一步导致了存储厂商在企业采购中的位置——原本跟随在服务器厂商身后或是与服务器搭配销售——正在一点点被改变:企业级存储上的能力,正在成为衡量企业级IT产品供应商全面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参考目标。做好华为存储,在“已经激烈竞争且技术封闭化严重的存储市场”中,加强华为存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华为企业业务IT产品线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华为存储业务线总裁范瑞琦
对于华为存储的能力,尤其是在云存储、大数据方面的能力,在2012年年7月得到了来自欧洲市场的肯定。
2012年7月,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通过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OpenLAB的性能和扩展性测试——CERN创建的OpenLAB旨在通过部署全球领先的IT系统和解决方案,将整个LHC行业的资源、研究成果汇集一处。
作为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机构,CERN拥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arge Hadron Collider)系统,每年有超过20PB的研究数据需要存储和分析,并在2012年宣布其可能发现了俗称“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这一业界顶尖科研机构的选择是对华为存储、华为云存储的莫大肯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海量科研数据对CERN的存储系统在可扩展性、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也促使CERN开始评估新的存储技术。
CERN OpenLAB的总负责人鲍勃·琼斯表示:“CERN在执行数据密集型模拟和分析方面正在面临极限,同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我们看到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优良的架构设计,使得CERN在应对未来EB级数据量的挑战时能够轻松应对。”
对于这样一家全球顶尖的粒子物理研究机构,CERN代表着对IT技术的最苛刻的需求,稳定性、可靠性、扩展性与灵活性等等指标在此被重新定义为更加严苛的标准,可以说,CERN正是下一个存储时代、下一个IT时代对IT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代表,而其对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已经部分证明了华为存储拥有了对下一代存储系统需求以及云存储需求的应对能力。
因此,在一年前明智的将华为赛门铁克收回囊中的华为,如今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外部的市场环境、用户需求,还是内部的技术积累、产品方案,都已经初具规模,这对于善于捕捉市场机遇的华为来说,已经无需再等待成就华为存储的时机。
但与存储市场的竞争对手们相比,华为存储可以说仍然处在“创业期”,而这也是笔者近距离接触华为之后,所产生的最强烈的感悟之一:从国际上来看,IBM、EMC、NetApp等存储厂商经历了多年的市场积累,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甚至是人才体系都已经相对完善,即便是像戴尔这样的企业级IT市场后来者,也因为其一次次“老谋深算”的成功收购而在存储市场上高歌猛进;从国内市场来看,过去十年,中国存储厂商虽然难以称得上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也有像同有这样成功上市的存储厂商,除此以外,无论是在视频监控、媒资等成熟市场,还是在分销体系、集成商渠道建设上,中国厂商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竞争门槛,其产品虽然多数以OEM为主,但“圈子”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而对于华为存储来说,虽然产品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是继承自华为赛门铁克的产品体系更多偏重硬件,不仅给人以“硬强软弱”的感觉,华为赛门铁克回归华为初期在存储软件上的积累也确实略逊一筹有待发展;另一方面,华为存储重新规划之后的渠道体系,所能借力华为赛门铁克之处仍然有限,其开拓市场的难度也可见一斑。
从笔者的看法来说,华为存储的2012年,更像是一次重新创业。无论是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渠道、合作伙伴,还是关键的人才储备上来看,华为存储都有着一家创业公司的影子和气味。而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也只有“那些勇于与过去割裂的企业再度‘创业’,以其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持续挑战的精神,转型、创业、再转型、再创业,”才能成为“跨越代际的企业。”
2012年11月初,笔者到访华为成都研发基地,近距离的接触了这家“再创业公司”,在这个未来以“华为存储研发基地”为发展目标的成研所内,笔者除了与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进行了深度访谈之外,也分别见到了华为存储各产品线、存储研发部门以及市场部门的不同华为人,就华为存储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度沟通。而在这些沟通之后,我们也将会了解,华为存储是如何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变革浪潮中,实现自己的“再创业”。
十年磨剑:华为存储的“三次创业”
2011年11月15日,华为宣布以5.3亿美元收购赛门铁克在合资公司华为赛门铁克中所持的49%股权,华为赛门铁克于2007年成立,其主要以企业级安全和存储产品为主要产品线,在其组建的四年时间里,初步形成了企业级安全与存储产品的解决方案能力。
而华为赛门铁克合资公司回归华为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成为了华为存储井喷式发展的大年。
华为赛门铁克回归华为后的沉寂仅仅持续了半年,华为就在7月11月召开发布会,发布其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该系列的产品脱胎于华为赛门铁克时期的统一存储产品线,但其容量、性能、功能和解决方案层面都已经有了极强的进步,可以说已是“完全不同的产品”而在9月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华为存储又推出了以HVS为代表的华为高端存储产品、UDS云存储系统以及“Smart”系列存储软件产品。
接下来,是华为OceanStor N8500集群NAS系统第三次刷新SPEC测试记录,24个引擎节点的华为OceanStor N8500达到了惊人的3,064,602 OPS——这足足是前一个纪录保持者的两倍,而同样是在10月份,华为宣布其存储系列产品率先支持业界最大容量企业级4TB硬盘,而这也是华为存储与主要的企业级硬盘供应商希捷所达成的前所未有的密切合作的产物。
或许是仍然不满足于华为存储在2012年所创造的新闻,华为在12月11日正式发布了其第二代固态存储产品OceanStor Dorado2100 G2,相对于第一代产品获得三倍性能提升,这款产品不仅获得了VMware ESXi5.1/5.0认证,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获得SAP存储认证的固态存储产品。
时间过去一年,华为存储无论是存储系统还是软件功能上都有着全新的变化,如果将华为存储如今的产品线与一年前的华为赛门铁克产品线做个类比,我们很难看得出来前者正是脱胎于对后者5.3亿美元的收购,仅仅一年的时间,华为存储已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华为赛门铁克“判若两人”。
在过去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华为存储实现了一次“再创业”,其在华为赛门铁克的基础上,开创出了全新的华为存储以及华为存储产品线,无论是从技术、产品、解决方案,还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成果上,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创业。
但这已经不是华为在存储领域上的第一次创业,如果将华为赛门铁克的四年算在其中,这实际上已经是华为在存储领域的第三次创业了。
华为在存储领域的第一次创业始自十年之前,那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时代。
如今的华为存储开发部副部长孙凌翔经历了华为存储的“三个创业时代”:他是华为十年前在存储领域第一次创业的亲历者,而据孙凌翔介绍,十年前的第一次创业,基本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知道石头在哪里”。
“2001到2002那两年,主要是做基础研究,研究RAID算法啊、处理器啊、硬盘啊,接口技术啊,都是底层的、基础的东西。到了2004到2005年,华为开始尝试着说,自己做些小规模的产品化,自己试着用用。”孙凌翔说,十年前华为做CT市场,自己也需要数据中心,于是就买了很多的存储,当时就发现存储的价格昂贵,简直是一个暴利行业,华为有心去做存储,但是当时一心扑在CT市场,而且在存储市场是一穷二白,完全没有积累——存储又是一个关键部件容不得半点闪失——于是华为存储就以彻彻底底的原型基础研究作为了第一次创业的开端。
孙凌翔说,那是最基础、最底层也是最默默无闻的五年,对华为存储来说,那也是为今天打下基础的五年,铸就了华为存储如今“很有信心的,绝对不输给任何人的硬件底层平台。”但华为存储并没有急于求成,直接将小规模产品化的成果推向市场,孙凌翔说:“我们那时候可是真不敢。”
孙凌翔向笔者说,华为做存储一开始就发现,存储这个东西要掌握底层技术,技术积累要求非常高,而且存储系统都是企业的关键资产,绝不允许半点差池:“绝不允许说你这个产品有半点问题,存储的都是客户的关键信息资产,,决不能把不成熟的产品仓促的拿去上市。”所以,五年多的基础研究,“定下的调调就是‘不做大规模产品化,只做最基础的研究。’”
但正是这五年多的第一次创业,给了华为后来优秀的硬件基础能力,和研发团队的雏形,但是,也正是这五年多的第一次创业,让华为拓展了视野,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在存储市场上的不足,从而开始了寻找合作伙伴的道路。
于是,到了2007年,华为存储进入了一段重要的历史,这也迎来了华为存储的第二次创业。
赛门铁克映入华为的眼帘并非偶然。那时候的华为存储发现,做存储要想达到更高的目标,除了了解存储底层、操作系统、RAID算法、Cache算法,华为存储的大规模产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为想要做好存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存储是如何使用,如何给客户创造价值的,作为存储软件领域最优秀的厂商,赛门铁克自然是不二之选(赛门铁克与华为的合作,事实证明也极大地加强了这家存储软件厂商的硬件实力,为其在2012年推出一系列软硬件一体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自己形容,是硬件搭台,软件唱戏,最重要的还是在软件上。”孙凌翔说,华为存储在与赛门铁克合作前就已经很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推产品不是不行,但是节奏会慢、产品会单薄、客户会不满,华为存储在软件、互操作性、生态环境上的积累“要靠赛门铁克这样的软件厂商,这样对华为存储快速做大做强会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做到更高层。”
四年多的合作期间,华为借助赛门铁克在存储市场上的丰富经验,在软硬件整合解决方案、存储操作系统、系统基础架构等层面深入交流,这不仅让华为摸清了存储软件的门道,更为华为快速建立了一支了解国内外存储技术,拥有丰富产品设计经验的产品团队,而正是这支团队,在华为赛门铁克以及华为存储期间,迅速为华为填补了在中端统一存储、文件系统、异构存储、存储虚拟化、高端存储、存储智能化软件上的空白。
有趣的是,华为赛门铁克当时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为存储“第二次创业”的成功。作为一家独立的子公司,华为赛门铁克开创了华为存储产品化的高速发展历程。在“敢打敢拼的精神下”,不仅其几年中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0%,推出了软硬件整合的中低端SAN、NAS解决方案,更推出了高端的N8500这样的高性能NAS产品,并成为公司日后,乃至如今华为存储的明星产品。
但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因其中外合资的特殊背景,以及合资双方在产业界所积累的优异口碑,迅速得到了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接纳。在被用户所接纳之后,华为赛门铁克的开发、销售、市场与服务团队,得到了与客户近距离亲密接触的机会:短短几年内全球8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大客户成为其所服务的对象——。
而从客户、合作伙伴那里得到的宝贵实践经验不仅避免了华为在存储市场上“纸上谈兵”,更让业界迅速认识到“接纳了华为赛门铁克宝贵经验和技术优势的华为存储,已经具有非常强大的基础实力。”
在历经前两次“创业”之后,迎来“第三次创业”的华为存储,已经深刻认识到,华为存储“可供填补的空白”已经越来越少,对于华为存储来说,“由0到1的积累期”已经差不多完成,这也就意味着能够学习、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需要创新、思考与尝试的东西越来越多。于是,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存储产品的创新性,成为了华为存储“第三次创业”的核心任务。
创业更要创新:好存储不是天生的
在当下的时代,创业者单有野心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刻苦工作的能力、付诸实践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意志比野心也更为重要,但即便兼具这些气质,创业者的努力有可能全部白费,在竞争积累的市场中,创新与以上诸多的优良品质一起,成为了构成创业者——当然也是每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品质。
但只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还远远不够。正如你所看到的,加了引号的创新意味着有时候创新并非真正的创新,如范瑞琦所说,“要想赢,还是要依靠创新,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那样容易陷入求怪、求变的创新”。真正的创新需要一些基本的因素,更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对于华为存储来说,“好存储不是天生的”,想要成为业界的领导者,重现华为在无线业务、智能网业务等CT领域的成功,创新是第一要素。
谈到华为存储的创新,范瑞琦在接受采访时曾惊人的表示:“华为是反对自主创新的。”这样语出惊人的话题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解读,范瑞琦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样的:他认为,华为存储要的是“用户导向的创新”,以客户的需求为驱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实现创新,所有的创新要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为创新的目标,这才是华为存储的创新。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句永远正确的话,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之后务必实干,没有实干、没有努力甚至是没有付诸实际的创新只是证明这句“名言”最无用的注脚,尤其是对于正在“第三次创业”的华为存储来说实干派的创新更为重要。创新无所谓大小,如果是有益的微创新同样能够起到奇效,而无法付诸实践的“大创新”再大也只是“绣花枕头”——我们需要一些事实来印证并相信范瑞琦所表述的华为存储创新观点。
初到华为成研所,华为企业业务IT产品线存储品牌经理莫俊英就多次向我们提到:“袁远知道你们要来,说一定要让你们去看看他的宝贝。”袁远的“宝贝”,就是华为存储内部称之为“磁盘海洋”(Sea of Disks, 简称SoD)的产品。
华为存储产品线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
初看SoD,这就像是袁远的一个“大玩具”,4U机箱内塞满了75块4TB的磁盘,存储容量达到了惊人的300TB,仅从密度上来看,这已经是一个适用于互联网、高性能计算、高密度数据中心的理想产品,其创新之处又从何而来呢?
“你看,这是其中的一块硬盘,如果只是硬盘插进去,高密柜就是一个超高密度的JBOD盘阵,但如果使用ARM+硬盘的模式,加入ARM处理器进入,那高密柜就是一台提供强大智能管理和数据保护的云存储产品。”据袁远介绍,高密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将IO、智能和计算能力分布到每一块磁盘上”的华为云存储发展思路,但组成SoD的却是一个个微小的创新。
“华为认为,云存储不是个体的产品,而是整体的方案。云存储将面向非结构化海量数据,整合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对象存储技术,同时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传统企业存储”袁远谈到,华为云存储的创新点,在于“做大”的同时,良好的控制用户的TCO。客户对存储的诉求最终都可以用TCO来衡量。这虽然是存储领域亘古不变的需求,但在云存储领域做起来就相对要困难些。
“于是我们想到,为什么不把一块ARM芯片对应一块磁盘,把IO下放到磁盘上?”袁远谈到SoD时谈到,当时的想法是从来没有人试过的,但是华为存储却感觉一定会有客户会对此感兴趣,因为从与客户的实际接触来看,许多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客户都对“换磁盘”避而远之,往往是“坏了就扔在那里不管,只是断电了事”,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存储系统的成本——毕竟还有很多好的磁盘没有出现故障。而正是在这样的客户需求驱动下,华为存储以ARM+磁盘的形式来设计高密框,将设备的故障降低到单块磁盘上,以微小的创新,赢得了全新的市场机遇。
除此以外,在高密框上采用4TB硬盘也是华为存储一次勇敢尝试,在此之前,很少有存储厂商愿意或敢于把4TB盘引入企业级存储阵列中,这甚至成为提供4TB企业级SATA磁盘的希捷公司的一块“心病”。但在华为存储,4TB磁盘恰好与新的RAID 2.0技术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大条带化的RAID 2.0技术,华为以4TB+RAID2.0技术的结合,既为存储系统提供了更大规模的存储容量,也为企业用户提供了相比传统RAID技术更快的磁盘重构速度,降低存储系统的TCO及能耗的同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而从华为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我们也在很多地方能够看到这种以客户导向为创新目标的成功案例。
“你看我们的创新,都是关键时刻客户在某个点上牵了一下。”范瑞琦谈到,当年在华为无线领域,客户提了很多很多的要求,刚开始华为没有着眼点,也不知道怎么和业界的领导企业竞争,结果正是客户的这些要求,让华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华为3G分布式基站”——自此以后,华为在3G领域,无人能敌。
而通过在3G分布式基站领域的创新,华为也看到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让以范瑞琦为代表的华为存储人,将创新二字视若珍宝,悉心培育着华为存储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成就,并将创新放在华为存储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位置,范瑞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甚至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产品工程体系是一流的,但是要想成为业界第一,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未来。”
但除了创新之外,好存储还需要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软件。对于存储系统来说,存储软件关乎其功能、可靠性、可用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而且,正如文章前面所说的,存储软件正成为未来存储市场关键因素,自动化、智能化将是存储市场发展方向的必然,而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存储系统所依靠的只能是更加优异的存储软件。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存储软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压过存储硬件,虽然一个优异、稳定、高性能的存储硬件平台仍然是优秀存储系统的基础,但存储软件才是称霸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谈起华为存储在软件上的创新,华为存储市场部的郑梁是这样说的:“我们的Smart软件,就是根据应用进行调优,在软件上微小的创新,都会让系统变得更高效,这是华为存储一贯坚持的。”郑梁谈到,华为存储更加强调软件系统的能力,这也是一贯以硬件优势示人的华为的重要的改变之一,他表示,“华为存储的软件能力更多是强调软件核心能力的细节创新,一是贴近应用,性能更高;二是应对数据激增,降低存储成本,在华为存储,软件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方向在努力”。
华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SmartMotion(智能数据迅移)、SmartTier(智能数据分级)、SmartCache(智能数据缓存)、SmartQos(智能服务质量控制)、SmartThin(智能精简配置)等等一系列的存储智能化软件,这些软件几乎囊括了业界所有的存储软件关键技术,为华为存储增加了多项存储市场内用户所需要的关键存储系统功能。
“将客户的应用与底层的存储介质和技术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也能够充分展现华为存储平台的桥梁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微创新。”郑梁说,华为存储的软件,最关键是要做好“桥梁”,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打通公有云、私有云之间的桥梁,打通中高端(主)存储与后端归档的通道,让数据一定不能成为孤岛。”
在两天的采访中,笔者既遇到了像孙凌翔这样在华为存储近十年的老员工,也遇到了郑梁这样在2007年转入华为存储产品线,随即进入华为赛门铁克的中层员工,也有2009年进入华为赛门铁克并随后回归到华为存储产品线的年轻一线员工,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些人对华为存储即将取得的成功抱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身边同事的充分信任。
而更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在两天的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华为存储产品线员工——上至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下至一线统一存储研发工程师崔文林——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他们之前有的在华为多年,参与过华为无线业务的从无到有,有的曾经在华为负责安全产品开发,主动申请进入华为存储产品线,更有离开华为,又重回华为进入华为存储产品线的资深员工。在华为存储,在华为存储的产品技术创新大幕之后的,到底是怎样一群华为存储人?是怎样的一群人在实现着华为存储的“第三次创业”。
华为存储的创业者:理性与激情并重
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卢克•约翰逊所说,企业家的成功并非全靠理性,事后看来,胜利的投资决定似乎理性且先知先觉,糟糕的投资决定则有些愚蠢。这种看法通常是错误的。但正如拿破仑(Nepoleon)所言:“战场上是一片持续混乱的场景。赢家将是那些控制这种混乱的人。”
卢克•约翰逊认为,纪律、敏锐的把握时机、谨慎融资以及合理的多样化水平,既确保你不会跻身大输家的行列,但也有一定的很有可能阻止你成为一个大赢家,这体现在一系列的处在当今变革中的行业以及那些领导企业甚至是垄断企业的身上,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往往做出的决定——事关公司和个人——都有可能并非全靠来自内心理性的声音。激情同等重要。
至少,如果换做笔者,“我是绝无可能抛却成功的一切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产品领域的,尤其是又与一群与我境况相同的人一起。”这是当笔者与就职于某业界分析机构的朋友谈起华为存储的人员组成时所谈到的。
在华为存储,除了像孙凌翔这样长期以来从业于存储技术领域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在他们当中,既有曾经华为获得极大成功产品线的中坚力量,也有从华为其它研发部门主动申请到华为存储开始全新职业生涯的人,目前就职于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产品研发,负责Cache和QoS的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崔文林即是其中之一。
崔文林加入华为7年,前四年都是在华为其它产品领域工作,最初加入的并非是存储产品线。2009年,在其它领域小有积累的崔文林,却选择进入存储领域,摸着黑开始从事存储可靠性的分析和设计工作。
“我当时到这边来,加入华为存储,个人的意愿是比较强的,我认为存储更能展示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技术实力,所以我主动说,要求过来学习做存储。”崔文林坦言,与华为存储产品线的其它同事一样,他同样认为“存储是个大趋势”,而经过几年的磨练,华为存储在研发上在他看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存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每天都不断地前进,并一步步逼近那些成名已久的存储公司的水平。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发展动向。”
而谈及在华为存储的几年时间与开发部门的同事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崔文林说,这也是他认为华为存储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同事之间都有着一种敢拼敢干的团结精神:“在华为做存储,对基础的要求高得多,刚刚开始涉足的时候,跨越觉得很大,但是华为有华为的好处,平台大、资源多,同事之间的关系简单融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与崔文林抱定同样信念的,还有上面所提到的袁远。谈及为何加入华为存储,袁远认为,最重要的是看中了周围的人,看中了华为对于成就一项事业所付出的百分百的努力与必胜的决心,对于他来说,在华为存储能够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具创新,这是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在我周围,很多同事都有着成功的经历,或者说,有一颗冠军的心,他们经历了把公司(华为)、把产业(CT)做大的时代,有着做到世界第一的体验。”袁远向笔者表示,他看到的同事们并未因曾经的“冠军经历”而自傲,而是沉下心来,放下冠军的自傲心态,通过借鉴冠军时代的经验,把华为存储做大做强。
华为存储产品线NAS与数据保护领域总经理经宁
华为存储产品线NAS与数据保护领域总经理经宁也向笔者表达着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华为人在进入存储之前就已经明白“(存储)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都是以“小学生般的心态来做存储”,也一直到现在都时刻处于学习的阶段、适应的阶段,因为华为存储仍然看得到自己市场表现距离行业领袖的差距还很远,“(需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业务方式”等等“课程”。
而谈到华为存储在当前所面对的巨大机遇,经宁有着与笔者相近的观点。他认为,当下的信息产业正处在变化的时刻,企业需要抓住变化的趋势,存储的介质、存放内容都在发生变化,而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变革又把存储变成了广泛行业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出现,“变化的前夜和正在进行的变化带给我们很大的机会”,而这也恰恰是他认为恰逢机遇出现的华为存储能够成功的原因。
华为存储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
华为存储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同样坚定的认为,华为存储的成功是必然的,而他的坚信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华为存储的中国因素和华为存储早在2007年就已经定下的发展基调。
“华为成功的因素之一还是中国的因素,中国相对来说还是我们的一块沃土,但是我们也看得到差距,我们和美国市场(在用户应用上)的差距主要是在智能化上。”张立武强调,从2007年开始,华为存储就把智能化、软件化作为重要的趋势,华为存储也一直坚持在智能化、软件化上面的研发投入,花了极大的精力在开发提供智能化的软件上面。因为华为存储很早就认识到,“智能化、软件化是未来绝对的趋势”。
张立武认为无论是什么产品线,华为存储都看到“存储的智能化是提升的关键”。存储正在走向“平民化”,价格上、应用上、环境上都在变得也需要变得更简单、更智能,性能的调优、系统的优化这些工作都在慢慢减少难度:“我们交到客户手上,就是要保证稳定性和性能的平衡点,这些都需要智能化软件帮助我们和客户一起实现。”
在张立武看来,这些已经成为了华为存储成功的关键。
从袁远、经宁与张立武这三位华为存储产品线总经理的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在华为存储的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理性思考,他们虽然有各自的“华为存储成功之道”,但彼此之间并不矛盾,也形成了某种互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华为存储成功的解读,或许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不同产品线所需依靠的基础的解读:云存储是一个无从学习的市场,更多的是依靠团队的努力与创新;在数据保护与NAS市场,华为存储的实力已经相当不俗,N8500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但华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包装和市场推广能力;张立武所负责的统一存储产品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商机,而中端存储市场走向智能化、自动化早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但就是在这样强大的理性分析背后,却并非全部是理性。
事实上,无论是袁远、经宁还是张立武,他们都不是存储“科班出身”:在2008年接触存储及网络安全之前,袁远的长项是在光网络,而更早之前,袁远对接入网和IPOS固网有着深刻的理解;经宁1998年加入华为,是华为接入产品线的老员工,曾经就职于华为网络产品线市场部门;张立武的经历则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他先后在华为程控交换机、数通、交换接入网、交换机产品部等部门工作,甚至在2004年曾创立过自己的公司。
如果换做是笔者,我很难用“理性”二字去解释袁远、经宁、张立武,甚至是崔文林、范瑞琦(他1997年加入华为,曾经在无线部门工作多年)等人的行为,他们曾经在华为业已成功的部门拥有一份不错的履历和相对稳定的职位,而加入存储,开始他们人生与职业生涯中,事实上的创业旅程,其中必然有不少并非理性的因素。
或许我们可以解读为这是对华为成功经历的信任,也可以解读为作为华为员工所具有的那种创业激情,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知道华为存储的“三次创业”背后,是这样的一群人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免唏嘘,心灵受到震撼。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即便有理性的分析,有创业的激情,有踏实肯干的努力以及用户导向的创新,也并非意味着这家公司能够从创业跨越成为成功的公司,在当今的IT产业、企业用户市场,并非华为一家公司看到了变革的机遇,更非仅有华为一家公司在这个与过去割裂的当口,希望紧紧抓住市场的机遇,华为存储所需要面对的,还有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创业者的威胁:没人想让你“好活”
根据华为的描述,21世纪的企业将会是弹性、敏捷的,而且在业务调配上更具灵活度和智能化。最后,依托于全球化和移动应用,企业业务之间将再无边界。而这些愿景,都是以“激活器”来引导的。也就是说,在华为的理念中,ICT是构建未来企业应用的一个开端。
尽管ICT业务被华为看作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但这一业务目前的发展仍然有待观察,华为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投入、提升利润,在相关媒体报道中,有分析师认为,2011年华为的毛利率与营业利润率相比2010年均有所下降,原因就在于目前企业和消费者业务还处于市场投入阶段。同时,华为的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同比都有所增长,这也是为企业和消费者业务未来的增长进行铺垫。在分析师看来,这种利润率下滑但是研发和固定资产成本都有所上升的情况,同华为在2004~2006年前后开拓欧洲电信设备市场的情况比较类似。对于华为来说,更多地考虑业务的增长与扩张,而暂时放下追求利润率的脚步,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营思路。
但无论是CT和IT融合而成的ICT,还是华为在企业业务、企业级IT市场上加强投入,并希望以此获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IT业务增长,这只是华为的策略而已。对于任何一家在商场上竞争的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一个比用户更为严格的筛选者,或者说,那些已经占据市场稳定份额的成功企业,往往代表了市场对于初入的创业的“态度”:没有人想让你好活。
对公开市场和创业造成最大威胁的,是那些利用现有市场规则、行业规范、人才流动以及市场渠道等打压创业者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手段足可以让许多市场的后来者“窒息而亡”,即便技术的确有助于破除这种障碍,让创业者们能够“从门缝处溜入企业家俱乐部的鸡尾酒会”,但是在拼命地市场挤压之下,这仍将极大的迟滞创业的发展速度——直到它被瞬息万变的市场所抛弃。
范瑞琦就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失意的开始,2008年初,我们找猎头公司去美国寻找存储技术专家,结果没什么人应聘,碰了钉子,当时没有人知道华为也在做存储;找到的个把人,人家听了之后的反应是直摇头,脸上质疑甚至不屑的表情与上世纪90年代一些欧美友商听说华为要做万门程控交换机的表情简直一模一样。”
不过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有一件事情却在无意之中帮了华为存储的忙,那就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IT需求低迷,很多IT公司都在结构性地裁员,为了还房贷很多人都开始重新找工作,其中有一些人又主动找回了我们。这些做产品规划或研究存储底层架构、磁盘、文件系统的技术专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范瑞琦说,不被人认可的开始是很失意的,但这也让华为坚定了要把存储做成的决心。
人才遇困只是华为存储所遭遇的诸多困难当中的“小问题”,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所设立的壁垒与门槛永远是为了把创业者和后来者“消灭”的,其绝对不会对华为存储网开一面,虽然范瑞琦并未在采访中过多的谈论华为存储所遇到的困难,但可以想见,华为存储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绝不仅限于此。
对于华为存储所遭遇的困难,范瑞琦表示:“华为很多产品线都是从零做到业界第一,靠的是自力更生,靠的是集体奋斗,靠的是客户需求导向的开放创新。华为要找与成功经验匹配的对手,去学习,做自己的老师,而在存储上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找业界第一的对手,然后对上它去做。”
换句话说,在市场既得利益者的面前,华为存储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拿实力来说话。
“拿统一存储来说,华为的统一存储的SAN和NAS的性价比都非常高,我们的竞争对手,有的是NAS强,SAN弱,有的是SAN强,NAS弱,华为统一存储的优势在于,在SAN和NAS上实现了均衡架构,真正实现了SAN和NAS的统一,华为存储是两部分都支持高性能。”谈到今年7月在北京发布的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张立武认为,从2007年即开始进行存储智能化发展的华为存储,与业界领先厂商基本上保持着相同的发展步伐,而就产品而言,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更是极具竞争力。
“与通过收购其他厂商的产品然后再进行集成不同,华为统一存储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将各种需要的技术全部无缝融合。此外,在统一存储的产品细分方面,我们也做得比较好,最低端的产品可以覆盖6万元以下的产品市场。”张立武说,华为的统一存储是实打实的华为存储,而就在这一代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发布之时,下一代的产品原型设计已经完成,“并极具竞争力”。
而说到“拿实力说话”这个话题,华为N8500系列集群NAS存储系统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就在两个多月前,华为OceanStor N8500集群NAS存储系统在标准性能评估机构SPEC的SPECsfs2008基准测试中再次刷新NFS记录。这也是华为自2009年、2011年两次获得最高测试结果后,第三次刷新SPEC基准测试记录。
“华为做集群NAS存储系统,重要优势就是高性能、高性价比,这是我们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力点。”谈到为何要不断去挑战业界测试的极限,经宁表示,华为存储通过一次次的“打破世界纪录”,传递华为存储的价值,给客户看到最直观的反应,让客户看到华为存储不断向前在推进,对华为存储的高性能、高可扩展性与可靠的发展路线图有信心,“让客户明白,华为存储的产品有着持续的推广,有着长效的生命周期。”
正是在这种“让客户看到华为存储长效的生命周期与可靠的发展路线图”的指引下,华为存储于12年9月发布了面向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N9000产品,它采取横向扩展的分布式架构,具备很强的弹性扩展能力,可线性扩展系统性能。而通过一次次的产品性能提升,华为存储也向客户表明:华为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存储解决方案。
经宁透露:“我们的下一次世界纪录应该是华为OceanStor N9000存储系统所创造的,我们保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冲刺世界纪录体现对客户的保证:高性能,高性价比。”
谈到“这款即将打破世界纪录的产品”,经宁显然有很多话要说。据他介绍,N9000采用全对称分布式Scale-Out架构,全冗余部署,无单点故障,通过ErasureCode算法等保证数据节点间高可靠。在保证数据高可靠的同时,系统支持3节点至288节点弹性无缝扩展,单一文件系统设计可扩容至100PB,它融合了Scale-out NAS、Scale-out Database和Scale-out Backup,实现多位一体,面向大数据存储的集群存储系统,并在一个系统内实现了从存储到备份乃至数据分析的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如果说N9000成为下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华为存储产品的话——或许这并不会太过令人吃惊。
同样的情形不再赘述,在华为存储,类似的“证明题”总是在不断上演,这一方面印证着华为存储强大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化实力,一方面也印证着华为存储的可持续发展与产品的长效生命周期。对于存储市场中拥有最终投票权的人——最终客户来说,华为存储希望以过硬的实力,吸引客户的关注,从而突破那些市场上既得利益者的围追堵截,从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凭借硬实力说话的华为存储也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过去四年,华为存储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80%,2011年实现了销售收入3.06亿美元。
除此以外,华为存储不仅已经在中国存储市场位居国产品牌前列,稳稳占据着国产品牌存储产品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华为的管道——华为遍布全球的销售和渠道网络——实现了全线产品的销售与出货覆盖,业务遍及北美、欧洲、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多个海外国家与地区市场。
“这几年来,我们在北美、欧洲等国家的销售都达到了200%的增长。IT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坚持被集成,为客户、合作伙伴创造更大价值。”谈到华为存储的发展目标,范瑞琦说“更多的是要坚持被集成、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路线,从而为华为存储创造出更加开阔的市场天空。”
对于华为存储来说,身处“创业期”的它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增长,增长要么源自于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要么来自于进军正在增长的市场。对于这两种途径,相信“实力才是硬道理”的华为同样也是“善于捕捉市场变革”的华为,因此其基本上同时选择了在这两条增长途径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但无论是在哪一条发展道路上,华为都无可避免的需要构建完善的合作伙伴体系与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IT市场,没有高傲的孤狼可以独自生存,一只闯进鬣狗群的雄狮同样有可能命丧黄泉,这也正是范瑞琦所说的“坚持被集成,为客户、合作伙伴创造更大价值。”的关键之处,而“被集成”也成为了华为存储,乃至华为企业业务产品线的座右铭。
“被集成”战略:华为在合作中进步
在华为外面看华为,不免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华为拥有为人所称道的“狼性”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华为人有着实干、快干、猛干的“拼命三郎”般的创业精神,但也正是这种狼性的精神,让华为总给人以拒之千里且神秘的感觉。
而当华为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并将它的一个个竞争对手刺于马下之后,这种“狼性”文化“成功”的在各种有关华为的出版物和八卦故事中,成为了“孤狼”文化。这让我们每每看到华为,仿佛看到的都是一只游离于狼群之外的孤狼,它凶狠、强壮,占据着食物链的顶端,与它竞争,无异于与虎谋皮;与它合作,无异于伴虎而眠。
于是,当华为宣布进军企业级IT市场之后,业界发出“狼来了”的惊呼,华为就像是一头凶猛的孤狼般闯进从业者们的视线。人们担心,这头忽然闯进茫茫草原的孤狼,会成为草原上自然法则的破坏者,抱有类似担忧的,甚至并不仅仅限于华为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有许许多多潜在的合作伙伴、企业客户——无人不知晓华为的强大,也无人不曾听说华为“孤狼般”的性格。
但现在,华为正在努力破解外界对于华为的这种印象,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市场上,一个游戏规则的破坏者,一个无法控制自己野心的玩家,不仅将破坏市场原有的竞争秩序,在许多非优势业务上形成于己不利的竞争局面,更会导致其难以通过生态环境共赢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面、成熟以及优势均衡的解决方案,而最终,这也将损害这家企业所服务客户的核心利益——被用户所抛弃,将是其最终的下场,反之,则不仅能够让企业发展壮大,获得用户的青睐,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应用体验,从而与客户建立起“彼此的忠诚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的被集成战略并非仅限于存储,在华为的整个企业业务领域都是适用的,而被集成战略也是华为如今进入企业级IT市场的现实需求。对于华为来说,正式宣布进入企业级IT市场仅仅一年有余,华为在企业业务上如今最需要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追求大而全。
在企业级IT市场,我们能够看到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在原厂商业务上来讲,最底层包括像华为这样的基础设施供应商,以硬件及与硬件紧密集合的软件平台为核心产品;中间层包括像VMware、微软在内的一系列独立软件供应商,这些软件供应商也有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在渠道业务上来讲,无论是什么样的渠道销售体系,分销商、代理商、集成商的三驾马车机制是谁也无法逾越的。在强大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巨大扭力的作用下,华为必须如范瑞琦所说的“承认且愿意顺从业界既定的游戏规则”,在规则框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客户“最终的选择说话”。
以处理器市场的领导者英特尔为例,虽然这家公司如今握有x86处理器市场超过90%的份额,但“建立强健的生态环境,与合作伙伴、用户一起合作共赢”却是这家公司长久以来所坚持的企业策略,在这样的策略之下,英特尔不仅与业界OEM厂商建立了自消费端到企业计算、企业存储端的全线合作伙伴生态环境,更促进了并参与了像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DCA)这样的用户间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合作组织。英特尔曾有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英特尔放弃了建立开放的、合作的生态环境的努力,这也就意味着英特尔很可能被对手实现超越。
英特尔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生态环境是华为最好的参照对象。对于华为来说,英特尔在建立生态环境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其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华为很清楚的意识到,在规模庞大的企业级IT市场,华为要想建立起“忠诚”于自己的生态环境或客户群体,必须要做出选择,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是我们心智上的改变,在IT产品市场,一定是需要合作的。”范瑞琦在接受笔者提问时表示,IT产品市场,尤其是存储市场,一直都处于“价值整合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和业界合作伙伴很好的合作,就会伤害到客户以及华为存储的利益,华为存储“愿意把自己定位在‘让出一部分,得到自己得到的’的位置上”,华为愿意根据业务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情况“做出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华为IT产品线总裁兼任IT云计算产品线总裁郑叶来也多次在公开讲话时的强调:“华为将始终保持‘被集成’的状态,合理管控自己的欲望,将产品重心主要聚焦在IT基础设施领域,与合作伙伴保持紧密的合作。”按照范瑞琦的说法,这是华为IT产品线最重要,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底线,无论是上下游产业链,还是生态环境上有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华为存储都将以也必须以“被集成”的身份出现——“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华为存储在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环境时谈的最多的话题。
而在今年5月,用友与华为联合推出的针对成长型企业用户的U8一体机时,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陈世峻也曾特别强调:“双方都将依托各自领域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实力,秉承‘精简IT,敏捷商道’理念,不断创新,共同为客户打造深度业务匹配的端到端一站式IT解决方案,使企业可摒弃IT系统建设与维护的负担与束缚,享受专业、贴身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更加专注自身业务领域。”
放低身段,做一个被市场认可、被用户接受,甚至是被竞争对手所接纳为“竞争友商”的企业,而不是树立起大而全,触手随处可及的华为企业业务BG,才是华为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华为才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才能和包括微软、VMware、Citrix以及英特尔等业界生态环境的领跑者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范瑞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是这样为这个话题结尾的。他说到,华为存储这一年来,最希望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形象:“我们善于、愿意也有能力把业界先进的技术集成起来,将其转变为产品和生产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取合理的利润。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掌握好自己研发与寻求合作之间的度,有时还要主动让出一些市场空间给合作伙伴。”他说,这是或许华为心智上最重要的一次改变,或许也是华为形象上最重要的一次重塑,在IT产品线,在存储产品线,“被集成”是一条“家训”,逢人必讲,逢事必遵。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下,华为存储如今已经有超过2000家经过认证的系统集成商、渠道代理商等下游合作伙伴,并与西部数据、希捷、英特尔等上游供应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华为存储与VMware、微软等独立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与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共同规划、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范瑞琦谈到。
华为存储:IT能否借势CT?
无论是在存储市场,还是在云计算市场,抑或是整个企业级IT市场,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如“旱地拔葱”般奇妙的生存和成长。以存储领域的两家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存储企业来说,今年成功上市的同有,曾经是国内市场最重要的渠道经销商和集成商,几乎与国内外所有的主要存储厂商有过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在其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全国渠道网络之后,才一步步从OEM起步,实现自己的存储供应商发展之路;Infortrend的经历同样有着不错的参考价值,这家公司最早以控制器的生产制造为主营业务,逐步进入到磁盘阵列的市场,但其在OEM业务的坚持上有着世人少有毅力,在公司成立十年后才逐步以Infortrend的品牌进行独立销售。
纵观企业级IT领域,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叱咤风云的VMware的基础,是当年红极一时的PC平台虚拟机软件;在存储领域略有斩获的戴尔靠的是成功的收购和整合,在这背后是戴尔服务器十余年的耕耘;同样,Citrix、思科、EMC等等企业在进入新的市场时,无不有所依靠,或借势原有的市场份额,或借助原有业务的收入支撑,或是借用曾经拥有的长期客户资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付出努力的同时,借助原有的业务、市场、合作伙伴或是客户资源,不仅是一条捷径,也是企业再创业必需的“培养基”。
而华为企业级IT业务最优良的“培养基”显然是华为曾经和现在大获成功的CT领域,无论是外界的观点还是在华为的对外宣传中,华为曾经在CT领域上的成功,都被认为是华为进军企业级IT业务的重要依靠和基础,但尽管ICT业务被华为看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华为也一再强调其实现CT与IT的相互融合所能够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但对于华为来说,ICT的融合尚需时日,达成CT与IT的融合也需要进一步的对现有业务进行梳理与整合,在这期间,华为存储能否受益于华为CT领域的优势?华为存储在CT与IT融合的ICT战略下,又会有那些结合点与市场机会?华为存储借力CT与IT的目标,是否只是华为存储的一厢情愿?
上面的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在过往的市场历史经验中找到答案,就像一名法官无法找到过往判例,华为是第一家由CT转向IT,并在存储市场投入如此大砝码的企业,我们没有过往的案例加以参照——哪怕是失败的经验教训——华为存储、华为IT在华为CT这个“培养基”所能汲取的养分以及如何汲取养分,只能够依靠华为自身的摸索与实践。
在CT如何担当起IT“培养基”的问题上,就职华为近二十年的张立武认为,对于华为这家从CT领域转移过来的公司来说,“对客户业务激增和业务连续性的关注是非常习惯和重视的事情”,张立武认为,无论是CT还是IT,华为存储都能够切身体会用户对于存储——这一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可用性与业务连续性的要求,而哪怕客户提出什么样的苛刻要求,习惯了CT领域最严苛标注的华为人,也同样能够坦然的接受。
以此延伸,郑梁认为,华为因为服务过全球最关注业务连续性、硬件可靠性的电信运营商客户,华为在CT硬件产品设计方面有着极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华为了解电信运营商对于硬件体系最核心、最严格的设计规范,而这些经验随着华为存储那些那来自于华为原有CT业务线的各层级人员的加入,同样能够被毫无保留的移植到华为存储的硬件体系架构设计之中,“华为赛门铁克时期,我们的硬件设计就被认为是最优秀的,这也是我们留给业界的第一个深刻印象。”随着华为OceanStor HVS系列高端存储新品在2012年华为云计算大会上的到来,外界对华为在高端存储系统上的领先设计——智能矩阵式系统架构——印象深刻,而这也是华为存储在硬件体系架构设计上实力的展现。
除了冷静对待客户最严格的需求,以及华为从CT到IT在硬件设计经验上的互补,华为原有的客户群体同样为华为存储创造了潜力巨大的客户群体,这也让华为存储的潜在客户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级客户,一下子扩展到了电信运营商层面,对于华为存储来说,这帮助其更加轻松和简单的进入了竞争对手——尤其是很多中国存储厂商——难以涉足的领域。
一方面,华为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都有着广泛的客户基础,这些客户了解华为的能力,熟悉并接受华为的企业文化,对于这些客户来说,华为进入企业业务,华为推出存储产品,不仅是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同时也能够在更聚合的销售、服务与产品体系中获得业务支撑,这不失为一种降低采购成本更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作为“管道”的提供者,其早已不满足于以带宽、流量和网络建设为主业的营收体系,电信运营商普遍存在着利润被下游的应用服务提供商所吞噬的担忧,他们正想尽一切办法把利润抓在自己手中,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管道”——传输网络——的背后,提供“资源海洋”。这种“海洋”来自于服务器、存储和安全设备,提供着计算、存储和安全防护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无论是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上海电信e云,还是广东移动的139社区,无不以云存储作为其主要卖点——存储资源池相对来说是最简单、最直接能够产生效益的“海洋”——在大数据的时代,存储是最宝贵也是急需的资源。
而电信运营商涉足纷纷涉足云存储、云服务,实际上体现着云计算与电信运营商异常紧密的关系,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现在的IT产业正在面临一次全面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力就是云计算,而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云计算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贡献者都是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云计算的模式提高自身的技术、产品附加值,借助云计算的契机完成其从运营商到服务商的转变,这对于华为来说,意味着在云计算市场蕴藏着巨大的销售机会。
“也只有华为能够把已经成为未来趋势的云存储和运营商的转型结合起来,这对于华为、运营商和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经宁在谈到华为存储与云计算及运营商业务的结合点时明确表示,在CT与IT,CT与云计算,CT与存储的融合上,只有华为,才能够成为其中关键的“粘合剂”。
除此以外,华为在CT领域的知识,让华为更加了解网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核心价值,而这也是许多目前的IT基础架构供应商或是存储厂商所不具备的优势。华为是第一家由CT转向IT的供应商,在数据中心、园区或是异地数据中心内,华为在网络上的经验能够很好的帮助其搭建计算与计算、存储与存储、计算与存储之间的管道。从这一点来说,华为的竞争友商思科在推出UCS统一计算系统之时,因为在存储上积累极少而选择EMC作为合作伙伴的战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时至今日,思科与EMC合作关系越发薄弱的传闻已经逾传逾烈,很难说这其中所有的传闻都是空穴来风。
此外,范瑞琦也谈到,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角度看,华为企业级IT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与CT业务的供应商有90%是重合的。如果华为能继续有效利用这部分资源,那么不仅可以扩大采购规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
定位全球市场 华为存储要做全球的生意
“华为存储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经营存储业务。现在我们发布新的存储产品时,宣传资料都是先确定英文版,然后再撰写中文版。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媒资行业,率先在欧洲地区找到了突破口,德国、英国的一些电视台都采用了我们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在接受采访时,经宁向笔者表示,这是华为存储有意为之的,是为了“更快的加速在国际市场的突破”。
经宁所负责的华为存储NAS与数据保护领域,如今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华为N8500系列集群NAS存储系统,这一明星产品不仅在全球权威性的SPEC测试上三次取得冠军,力压不少国际主流存储厂商的存储系统,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对此,经宁表示,华为存储一开始就立足全球的战略,是华为N8500系列存储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明星产品的重要原因。
“我们做SPEC测试,我们就是要向国际市场传递产品高性能的价值,看市场的直观反映,不断推进系统的改进。华为存储不仅仅是面向中国市场的,从一开始,华为存储就认为要想在存储市场立住脚,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是必备条件。华为存储是以全球客户为目标的。”
而张立武也谈到,华为存储的关注点不仅在中国,更在全球,华为存储已经将欧洲市场作为其国际化的突破点,投入了巨大的物力、人力和资金在欧洲市场推广华为存储的产品,不仅是袁远所负责的云存储产品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有所应用,华为的统一存储产品早已经在欧洲的很多大型企业甚至是运营商处有所应用——“华为存储的立足全球是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和设计。”
与此同时,华为存储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而不仅仅是在国内——的研发体系,形成属于华为存储的需求收集与国际化研发体系。
在需求收集方面,据孙凌翔介绍,华为存储通过内部的需求管理分析平台,将全球客户的需求导入到该平台中,并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解决方案验证等多个层面进行需求论证,一旦这一需求被认为是全球化的趋势化需求,华为存储就会投入大力度去实现,在新的软件版本升级或是产品升级换代中将其作为标准化功能提供给客户。
在研发体系方面,华为也可谓下足了功夫。华为存储不仅在成都即将形成近3000人的研发队伍,更在包括北京、深圳等地在内的多个地点,进行针对不同行业、地区客户需求的针对性研发。除此以外,华为还计划在下一步在海外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建立更进一步的研发与实验体系,并将进一步的扩充华为在北美地区专门进行存储前沿技术研究团队的规模,加紧与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在存储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上的沟通。
与此同时,在采访中不断提到的华为“2012实验室”也将部分担负起华为国际化的重任,这一实验室来自于华为曾经被称为“中央研究院”的核心研究机构,它专门负责研究如何应对未来“数据洪水”泛滥带来的挑战。虽然存储只是2012实验室应对数据洪水泛滥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视野更加宽广、技术更加精深、涉足更加广泛的2012实验室在对华为存储未来3~5年的技术更新与发展上,能提供给华为存储的,是领先业界的观点和举措,这也是华为存储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华为人的观点和华为存储的布局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华为存储布局自己未来国际化蓝图的野心,正如华为如今已经是一家国际化的CT厂商一样,华为存储的目标同样是成为国际化的存储厂商,成为全球存储行业的领导厂商,一个中国存储市场的第一梯队领导者,甚至是国产品牌第一的封号,远远不能够满足华为的野心。
幸运的是,华为存储有这样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从硬件上来看,华为存储的研发体系、产品架构、存储软件平台以及发展思路都已经与国际大厂商非常接近,虽然Smart软件仍然有待深度挖掘其价值和能力,但是基本上华为存储在硬件基础上的差距并不是太大;从软件基础上来看,华为存储能够借助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行销体系,显然这是很多中国存储厂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过,对于华为存储来说,让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接受自己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我们很难说华为的优势区域,如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有多少的存储需求,虽然范瑞琦表示,华为存储已经将产品卖到了拉美市场,但存储也好、云计算也罢,其需求的强弱程度与当地的信息科技、社会生活、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试想一个刚刚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和PC还是新鲜事物的国家能够产生多少的数据需要存储系统保存?
另一方面,欧洲和北美市场仍然是难啃的骨头,华为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深耕多年,才绞尽脑汁的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了这两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而如果说CT只是“卖管道”的话,华为存储可是要实打实的卖给客户“保险柜”,华为存储自然需要再费一番口舌,加上其过硬的产品技术,才能够实现在这些市场零突破——据范瑞琦表示,华为存储已经在欧洲获得了突破,加拿大也有所斩获,接下来华为存储要啃的“硬骨头”,就是如何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
尾评:华为存储才刚刚开始
对于华为存储来说,如今进入存储市场可谓正当其时,但机遇与挑战是一对双胞胎,在享受市场即将迸发出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华为也应对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挑战。这就让华为人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显示:华为存储还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放下心态,以创业的心态去工作,才能够成就华为迄今为止起点最高的“第三次创业”的成功。
“放下身段 虚心好学”这是经宁在采访时最常提到的“做事态度”,而这也应当是华为存储的做事方式,在存储业务也好,在华为企业级IT业务线上也罢,华为都应该抱以小学生似的心态,虚心好学,才能天天向上。
除此以外,创业要靠真正的行动,而不是靠说教与决心。华为存储需要将很多光环与荣耀——甚至是华为OceanStor N8500集群NAS系统第三次刷新SPEC测试记录这样的突破——放在一边,重新拾起华为这家企业最擅长的事情:努力奋斗,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一点,是华为可能最难学到,也是华为最应该学到的东西。在企业级IT市场,在存储行业,竞争友商间的竞争差距可能只在几个百分点之间,往往难分伯仲,但客户最终只会选择一家供应商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总有人被迫出局。
华为需要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总是那个幸运儿,自己总会在一些客户、项目中出局,总会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得到看起来唾手可得的项目。在这个时候,华为将会学到,挫折是真正的创业“养分”,挫折造就真正的企业家,挫折造就成功的创业者——在一些例子中,一些不好的事情,总是会构成生活中一部分的经历,让领导者变得更加强大。
这正如袁远所说的,“要放下冠军的心态”。华为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白自身与业界领袖的现实差距,华为也应该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差距。以踏实的心态,不断在新一次“创业”中拉近自己与业界领导者的位置,华为存储创造更辉煌的成功,自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刚刚起步,步履稳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这是范瑞琦对华为存储的十六字总结,华为存储的“第三次创业“,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