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推崇,认为世界会因此而改变;但也有人质疑说,这些概念是新瓶装旧酒,在核心内容上没有多少新意,更多出于经济目的。“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最时髦、最时尚的词汇,几乎每个IT企业都计划进军“云计算”市场。简单来说,“云计算”利用互联网的分布性等特点来进行计算和存储。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这样说:“我们正进入‘云计算’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及应用发生在分散的网络空间中,而不是在特定的处理器和硅片上。整个网络真正成了一台电脑。”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 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未来5年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花费的预算将是现在的3倍。
事实上,打造云计算环境,更多的是一种企业行为,企业需搭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服务于企业、客户或个人。一个企业,如果仅仅建立起计算中心,就开始炫耀和鼓吹,那就有了哗众取宠的嫌疑了。当然,这种炫耀和鼓吹都有自己的目的,业界人士认为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大肆宣扬云计算的好处,实际上是这些厂商设置的“圈套”,目的是引诱企业用户“上套”,使用他们的各种专利性软件,从而达到自己的行销目的。尽管云计算产业链尚未完善,但在这种鼓吹和炒作的风气之下,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IT厂家,已经在云计算的落地上进行了实际性的操作。大家通常在“云里雾里”的情况下花费巨资买了一大堆设备来构建所谓的“云”系统,但实际应用却少得可怜,资源利用率很低,甚至有的连虚拟化都没有实现,这样的投入当然很快便成为一场过眼烟“云”。这种情况与企业网络资源被初步开发后的严重抛荒现象有着一种“殊途同归”意味。云计算是一种新潮流、新变革,本质是对信息产业、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但其节约成本、节能减排的前提是全社会集中建设计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若盲目地进行投资和建设,反而会大量浪费能源并造成资源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