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联想“双城记”:渠道与价值的差异

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苹果和联想这两家公司,一家在车库中诞生,另一家则是以2.5万美元资金在保安室中成立。第一家公司于2007年1月9日将“电脑”两字从公司名称中删除,而第二家公司则成为了全球领先的PC厂商。

众所周知,苹果仍是一台“印钞机”,并且是全世界同行业公司中最优秀的一家。不过,Business Insider撰稿人丹·弗洛姆(Dan Frommer)等业内观察家已经断言,Mac电脑的出货量已走过了巅峰期。这样的论点令人刺痛。

与此同时,联想或许是全球最好的计算机厂商,至少在桌面电脑和笔记本市场如此。那么在未来几年中,这两家巨头将走向何方?

相反的方式

汤姆·皮特斯(Tom Peters)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列出了公司成功的8个因素,其中之一是“坚持去做,从事你熟悉的业务”。苹果可能改写了这一规则。尽管皮特斯的研究可能值得商榷,但对于苹果依靠新业务获得的成功,则很少有人质疑。苹果通过开拓新的方向定义了公司的未来,iPod、iPhone和iPad是有力的证明。

讨论哪一种发展战略能最终胜出是一件有趣的事。这样的问题使我想起供职于苹果的岁月。我目睹了苹果走上全新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定义了当前的苹果。

可能令一些人感到惊讶的是,苹果做出的一些决定并非有意识的决定,这只有在苹果独特的企业文化中才可能发生。我曾经说过,在苹果的管理工作就像是隔着围墙用木叉将一群猫赶到一起。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个人发出声音,让围墙那一头的猫都听到。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目标

让我来略微解释为何苹果和联想从根本上是不同的。第一个不同点在于,联想试图确保消费者在距离不远的商店中就能买到联想产品。即使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联想的目标也是确保零售店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30英里(约合48公里)之内。

另一方面,苹果则采取了“大都市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执行交织着失误与理想。

90年代初,苹果试图加强在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市场的销售。苹果没有雇佣更多的销售人员,而是选择加强代理商模式,包括减少面向教育类市场的经销商数量。作为苹果教育类市场的经理,我不得不打电话告知一些农村地区代理商,苹果改变了合同,因此他们不得再向教育市场客户销售产品。对这些小型经销商来说,失去苹果的教育类市场是致命的打击。

这是苹果的一次失误。

苹果随后发现,经销商永远无法像苹果品牌的商店一样表现优秀。这一观点推动了苹果零售店的诞生。

不过,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出现了改变。苹果曾多次令合作伙伴感到失望。曾经和当前的苹果经销商多次抱怨,苹果不允许他们向苹果零售店的抢购者销售iPod,这些抢购者常常导致一些热门商品出现缺货现象。

联想在中国采用了独家经销商模式,在印度则采用独家区域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与美国的零售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却在联想的发展中扮演中了重要角色,而苹果目前也在考虑这两种做法。

企业市场

另一个重要不同在于,联想专注于企业市场。根据《经济学人》的说法,联想在这一市场获得了双倍的成功。

我曾经领导过苹果最成功的企业销售团队。在美国政府这一以Windows为中心的市场中,我们成功使苹果的销售增长了两倍。不过在苹果向消费类公司的快速转型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很快被大浪淹没。

价格问题

最后一点在于,苹果认为,该公司无法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符合苹果品牌价值的商品。联想则认为,该公司能够以优惠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质量。如果两家公司都是正确的,那么联想将获得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