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定配置标准已经成为PC机销售模式的重要一环,而政府采购服务器则尚未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二者销售模式的差异是有道理且有利于采购人的,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供应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制定的销售策略。
第一,从产品特征来看,服务器的应用要求与PC有所不同,其所需的配置也不同,而且差异很大(即使初次使用要求相仿,以后的扩展要求也可能有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会不断要求增加其功能,所以,服务器的扩展性要求就是为此而设计的,这也是节约采购人成本的一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采购人采购服务器时会考虑适用于当前应用的配置,并考虑未来1至3年应用扩展的要求来进行选择。服务器厂商在销售时以机箱(一般含一个电源及基本功能)为主,CPU、内存、硬盘等,都是采购人根据应用需求自行选择。因此,服务器型号仅是一个基本配置,或者说是包含若干扩展空间的一个机箱。所以,采购人在选购服务器产品时仅比较服务器型号是不够科学的。
相关案例
2012年2月初,J学院领导向财政局投诉,称2011年12月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4台380服务器,平均价格为52860元/台,而当年4月份W学院在普通消费市场购买的2台380服务器,平均价格仅为26900元/台,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接到投诉后,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政府采购中心以及生产厂商,一起前往调查,查阅所有原始资料后发现:W学院购买的服务器的基本配置是:双CPU(4核E5520/2.27G)、4*2G内存、2*146G/10K/SAS硬盘、单控制器存储器等;而J学院的基本配置是:双CPU(4核E5620/2.4G)、2*8G内存、2*300G/10K/SAS硬盘、双控制器存储器等,另外还多了一台光纤交换机等设备。仔细对照便可以发现,两所学校购买的服务器型号虽然都是380,但产品的配置完全不同,无法仅以价格判断哪个更优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单是380这个型号,配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不同配置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仅就一个型号是无法比较其价格的。这也说明,服务器不能采用像PC机那样的销售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按需配置。
第二,采购人购买服务器时不应过于追求可扩展性,千万不要因为所谓“5年、10年不落后”的观念而花冤枉钱。IT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使得现在看似不可能的功能,几年后就会变成一个很常见的功能。一般而言,选购服务器时考虑未来1至3年的应用即可。可扩展性不是简单的扩展空间的概念,因为功能扩展可以有两种手段,扩展内存容量时,既可以通过增加内存扩展槽来增加容量,也可以通过扩展每根内存的容量来进行增加。如:16G容量的内存,可以采用2G的内存条、需要8个内存槽来解决,也可以采用4G的内存条,需要4个内存槽来满足(有4个内存槽位的服务器与有8个内存槽位的服务器不是一个档次,价格也会差很多)。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前产品的淘汰速度很快,如果现在购买服务器时就考虑到5年乃至10年后增加CPU和内存数量,很可能到时根本就没有相应的部件。例如,要配备16G内存的服务器,现在可以购买有4个内存槽位,配4根4G的(或2根8G的)内存条;1年后,内存容量需要增加到32G,只需再增加2根8G的内存条或者把4根4G的内存条换成4根8G的内存条即可。此时,8G一根的内存条可能比1年前4G一根的还要便宜。
相关案例
2011年,某单位希望为若干年前购买的一台UNIX服务器,增加一个CPU及若干内存。询价后发现,增加的一个CPU价格在当前就可以新购一台该档次服务器了,结果只能放弃。
所以,当供应商对采购人表示,要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以便保证5年、10年不落后的话,很可能是在“忽悠”。因为5年、10年后要配这种服务器的部件可能根本没有了,即使有,可能也是一个天价。
第三,由于机房电源、空间、散热等条件限制,服务器的扩展一般不是靠单纯增加机柜来解决的,而是通过增加服务器的配置来扩展其功能、性能。所以,服务器的销售模式不同于PC机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能简单看成是供应商的赚钱手段。当然,采购人在采购时,可以要求供应商把基本配置、各种部件分别报价,把相同内容的部件在各个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使各个品牌之间产生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