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市场分析:存储多元化――分合悖论浮出水面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可在IT领域里却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当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统一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往往却事与愿违,特别是处于技术变革的非常时期,这样的悖论表现得更为清晰,正如当年计算机走出主机系统,向商用计算迈进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计算机技术会以最有效率,同时成本最具优势的路线在商业应用上实现,却不料技术提供商是一家一个方向,谁都想去统一谁,结果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路线之争。 
  
    不过这悖论描绘的也并非是一种混乱局面,大家也都清楚,路线之争再怎样混乱,总有主次之分,并且这悖论也并非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这只是一个过程。 
  
    2003年存储领域风云变幻,但大多新鲜词汇还只停留在供应商的宣传上,一年过去了,这些新词汇不再陌生,存储领域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在基础架构上的,以FC SAN为核心的蓬勃景象,但也正如分合悖论所揭示的那样,这同时又将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局面,分久必合之前,不能缺少合久必分的沉淀。 
  
    主干与支流
  
    决定一条江河是否称“大”的衡量因素,除了长多少宽多少,水量多少之外,它靠支流覆盖的区域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对于存续时间和对上台的影响来说,这个因素更为重要。
  
    在存储领域基础架构的技术体系上,SAN 无疑是这样一条江河的主干。
  
    在SAN 刚为人所知的前两年,基于其在数据大集中上的天然优势和由光纤而起的出发点,很多人认为FC SAN将是未来海量数据必然的栖身之所,时间推进到即将迎接2005的现在,就FC SAN本身而言,这个推断看起来是正确的,但现实比这个推断复杂得多。
  
    iSCSI 到现在还是一个不少人难以把握的话题,以前的IBM 曾经折戟于此,以至于在那之后系统供应商再没人说话,但再次最先发话的还是IBM ,10月中,IBM 推出了DS300 ,这款直接支持iSCSI 连接的磁盘阵列尽管还是采用SCSI硬盘,影响了它在目标市场?SMB 的吸引力,但对IBM 来说,重回iSCSI 就已经是足够重大的一步了。
  
    紧接着是惠普,惠普专门针对亚太地区推出了两款iSCSI 产品:IP Storage 500和1500,这两款产品都采用基于SATA的RAID结构,以四块硬盘组成基本的存储系统,惠普的IP SAN在亚太地区专门针对SMB 市场,特别是针对那些有数据集中需求,但无法接受FC SAN的用户,相信全球很快也有相应的动作。
  
    在这之前,iSCSI 的拥护者都只来自于专业技术提供商,类似从3COM分出去的Intransa,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变化显得有些快了,例如以SCSI起家的Adaptec ,在年中时就推出了专门支持iSCSI 的iSA1500 磁盘阵列,联系上BM、惠普这样的系统供应商三个月后的反应,明显看出产业主流已经开始将iSCSI 放入了“可赢利的现实机会点”的清单中。
  
    作为借用FC SAN架构理念的iSCSI ,可以说是FC SAN不断迅猛发展的一个副产品,有些接近FC SAN的支流,但对于看待它的市场定位和发展前景,现在还是看法各异。
  
    其实早在去年和今年年初,在存储领域实力雄厚的一些供应商就开始关注iSCSI 了,例如EMC ,很早就在自己的高端产品?Symitrix系列上加进了对iSCSI 的支持,而一些磁带库供应商也将iSCSI 加入到自己的磁带库连接技术的清单中,但目的却有些让人迷惑,以至于有业内人士以“动机不纯”来形容,这正牵扯到对iSCSI 市场定位的理解上。
  
    “iSCSI 就是针对SMB 市场的,只能被应用于边缘,它的核心优势,或者说核心价值就在于便宜,EMC 为什么要在高端上加它?恐怕目的只是想多一个新的卖点。”
  
    便宜说的不仅是产品,iSCSI 的技术基础成熟已久,对它的管理也很便宜,总结而言这是一个便宜的技术,因此它要去的地方必然是强调成本优先的SMB 市场,这是一条支流。
  
    在另外一些厂商看来,这条支流也面临着威胁,特别FC SAN交换设备的供应商。博科就认为,随着FC SAN的不断普及,特别是成熟后的SATA 技术的推波助澜,进入SMB 市场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这个观点已经有了鲜明的现实作为支持,早前EMC CLARiiON AX100的推出就是一例,这款标配报价五万多并借助DELL的产品在市场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现在据传在改进供应链后,DELL还将把价格调整到四万的级别上,在存储设备上,FC SAN已经作好了准备。
  
    现在对iSCSI 唯一有利的,看上去就是FC交换机的价格下降速度还不够快,并且掌握FC SAN的管理技术还比较昂贵。博科在这方面一直在作努力,包括年中推出的8 口FC SAN交换机,并且在技术培训上,博科走着类似思科那样,将技术尽快普及的路线。
  
    iSCSI 刚刚在市场起步,据IDC 统计,去年iSCSI 的装机容量还不到外部磁盘存储销售容量的1%,而FC SAN的脚步却不曾停歇,就在最近, FC SAN开始向4G冲击,博科和Emulex就在10月下旬发布了4G FC 交换机产品,预计到明年年中,4G将会全面成熟。
  
    作为支流的iSCSI 还并不强壮,它能充当存储基础架构上的叛逆领导者吗?恐怕不行,但它所体现的,应用对于存储基础架构理念的需求的多元化,才是存储多元化的基石。
  
    重力与流向
  
    因为地势的不同,支流和主干的流向也不同,究其根本还是重力的原因。而存储领域的发展,目前也正受到应用模式多元化的牵引,因此即使FC SAN为主干,其他支流也不见得未来的下游,出海口比它狭窄多少。
  
    去年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在讨论:“NAS 和SAN 谁将会是网络存储的主流?”甚至于“谁将替代谁?”进入2004年后,NAS 的市场波澜不惊, SAN 如洪流,于是这个话题似乎有了结论。在iSCSI 现身后,与其目标用户相似的NAS 又一次受到关注,因为很多人都认为iSCSI 会抢NAS 的饭碗。
  
    但事实是,这不是个谁活着谁死掉的问题,而是谁活得更好的问题,因为大家吃的并不是一个碗里的饭。
  
    如果仔细再来看这些技术在经历市场考验后,真正体现出来的在应用上的优势,就能明白为什么了,关键在于不同应用对存储基础架构的不同要求,这些要求基于数据的处理对象和数据性质本身的不同,在集中性、I/O 响应速度需求等因素上所偏向的不同侧重。
  
    iSCSI 除了价格便宜之外,还有另一个特性,这个特性才应该是它充分发挥的空间,那就是它的分布式优势,借助成熟的IP网络,iSCSI 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起分布式的SAN 架构,这种架构与FC SAN的数据中心式的架构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住宅小区的数据中心,异地近线容灾,凡是数据分散,强调灵活、快速部署,并且I/0 响应要求低,当然,还会强调成本的应用上,iSCSI 都能大展身手。所以,未来可以看到iSCSI 在企业分支机构、校园网次级或功能类数据中心、近线多点备份及容灾系统,甚至视频数据中心等各个广泛领域成功应用。
  
    当然,iSCSI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千兆网的普及,以及TOE (TCP/IP处理卸载引擎)等技术的完全成熟。
  
    iSCSI 在FC SAN的集中式SAN 之外开辟了分布式SAN 的新架构,而独立于SAN 架构的NAS 是否会被SAN 泯灭?
  
    事实上自微软进入NAS 领域后,NAS 的市场一直在增长中,国内NAS 专业厂商网虎有切身感受,尽管网虎属于微软NAS 阵营的对手?Linux 阵营。关于NAS 和SAN ,经过这两年的喧嚣,双方也早已经找到了专属于各自的定位,用业内人士通俗的话说就是:“SAN 是为服务器服务的,NAS 是为工作站和个人用户服务的。”
  
    作为一种专门针对文件系统的存储体系,NAS 这个领域是稍显狭窄了些,但是这个体系却是SAN 所无法取代的,除了在文件存储和共享上的天然优势之外,借助SATA技术的成熟,NAS 在针对企业个人用户的数据集中,以及特定应用支持等一些领域仍然是不二之选。
  
    NAS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微软进入NAS 领域后,对这个领域的影响过大过快,只有少部分借助自己研发OS而在一些特性上强于微软的NAS 供应商与之对抗,微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NAS 下一步的发展,而微软在后续的WSS 版本上增加iSCSI 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会对一些技术的定位造成混淆,并且微软借助自己在应用上的独特地位,也会推动NAS 走向与其他架构产生重叠的市场领域。当然,就算微软退出NAS ,也不可能让NAS 倒掉,但一个混乱的市场对谁都没好处,微软还没进入NAS 市场时,NAS 接近DAS 盘阵的市场境况就是生动的写照。
  
    对比了iSCSI 和NAS 之后,似乎能得出FC SAN这种数据集中式的架构,就是唯一应用于中高端商业应用的架构的结论,存储网格对这个结论抬头说:不。
  
    FC SAN架构在海量数据的存取、读写的速度,I/O 响应速度,以及备份容灾等普遍商业应用上占尽优势,但是对另一些应用上却有些吃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归档、查询搜索上,特别鲜明的例子就是邮件系统。
  
    回顾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同行的一些产品或者方案的出现,可以找到一条线,这条线由这些点组成:EMC 的Centera 、HDS 的邮件解决方案、NetApp的网格存储、IBM 网格计算还有惠普最近以RISS系统实现的网格存储。
  
    这条线的关键词是:非结构化数据、网格技术和邮件。
  
    EMC 以“CAS ”来总结针对非结构化数据领域的存储技术,这为其他业者所接受。而非结构化数据的最大处理需求就在于查询搜索,这需要计算体贴入微的支持,因此是个与计算更密切相关的领域,而诸如邮件、图像等等数据逐渐与数据库数据同等重要,其存储容量和数据量更远超数据库,这个领域显然不能仅仅看作企业信息的一个小小分支,FC SAN所建立的集中式的存储架构无法提供这类应用所需的计算能力。
  
    网格存储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复杂的群集技术,将若干简化为CPU 对磁盘的服务器整合为基于某类应用的整体,通过密集部署的CPU 和CPU 所对应的,作为内部存储的磁盘来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归档,以实现即时查询。
  
    由于非结构化数据是未来数据增长最快的一类信息,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所有需要存储系统处理的数据总量的90% ,因此网格存储的前景是相当巨大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存储供应商都在这方面有巨大投入。
  
    但在这个领域里存在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当然是与计算技术相关的问题,其次群集技术离需要还比较遥远,而高昂的成本还令人难以接受,总之,网格存储这个架构还有绝大部分身子是在水里的,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源出与衍生
  
    从具体的应用看,FC SAN、IP SAN、NAS 、CAS 等架构是并行的,适用于不同应用,但真正作为架构存在的,最广泛地超越应用的,还是 FC SAN所支撑的SAN 架构,因为它提供绝大部分数据存储需求的最佳先决条件:“数据集中”。
  
    从这层意义上看,SAN 是所有架构之上的大的架构,这从实际的存储解决方案中也可看出,例如一个存储方案,也许有针对邮件的CAS 部分,又有针对分支机构的营业数据,例如建立在IP SAN上的分布式SAN ,然后还有集中的核心数据系统,这建立在FC SAN之上,一般部分又有NAS 这样的文件服务器,不同架构处理着企业里不同应用的数据,但要达到将这些应用集中化,实现一体的管理和控制,目前只能通过SAN 这样一个体系,而现实的实现方式就是FC SAN.
  
    存储多元化表现为FC SAN把数据集中后,用户所凸现的应用的需求,这是又一个“分合悖论”:当你为了方便地处理数据而把它们集中起来后,却发现为了更有效地达成目标,你不得不又把它们分开,最终数据还是相连的,但是在这之前,你得照顾它们各自的个性,把它们放到不同的环境中。
  
    FC SAN推动的是一个新的存储时代,作为主干和发源,它也正跨越着分合悖论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