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系列统计数据(下图)来看,中国存储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对于前几年并不景气的欧美市场,中国市场可谓一枝独秀,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外存储厂商不断涌入的原因。而已经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国外存储厂商,也纷纷宣布加强在中国的投资。这其中,McDATA已不满足于通过OEM合作伙伴在中国进行销售,于2003年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而VERITAS则于2004年4月正式在中国设立了独资公司,设在北京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将于今年9月正式成立。
中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在2002年就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业内人士预测,至少在五年内,存储市场都会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存储系统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06年,整个中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74.7亿元,而其中网络存储部分更将以每年增长62%的速度高速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的存储市场刚刚进入高速成长期。然而,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中国存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下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笔者在三年前刚开始接触存储技术时,曾经在北京几个著名的图书大厦寻找有关存储的专业书籍,但令人失望的是,相关的书籍加起来不过两三种,而且都是翻译的国外专著。今年,笔者又在网上书店检索,书目的种类有所增加,但也不超过10种,大多还是翻译的国外专著。对于一个起步的市场来说,宣传、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相对贫乏的图书、教材市场成了一个瓶颈。一个新的市场在形成过程中,首先缺乏的往往是人才。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应用环境却错综复杂,这客观上给存储技术的推广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存储作为一个高技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就显得尤其庞大,然而统计表明,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足千人,存储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存储市场的发展。
从上文提到的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网络存储产品的销售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了DAS产品,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中国存储市场正不断走向成熟。但是,网络存储毕竟还没有占据市场的主流,网络存储知识和产品的普及对许多厂商来说仍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中国存储市场也曾掀起过几次存储热潮,比如“9?11”事件之后,“存储年”、“备份年”的提法也出现过不止一次。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些热潮的背后大多是由一些国外厂商在推动,国内的厂商和用户大多是在跟风,中小企业的存储需求没并有得到更有效的挖掘,市场热,但销售不热的脱节现象并不少见。这说明我们的市场起步晚,存储最核心的技术,包括控制器和软件,我们都没有优势,因此只能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甚至是照搬。只有真正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国存储市场才能走向成熟。
对存储市场比较关注的人可能注意到了,存储厂商在广告的投入上明显比其他IT厂商弱。笔者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国存储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因为存储产品并不像其他IT产品同质化现象那样严重。由于存储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而且产品种类繁多,标准不一,用户的选择空间比较大,厂商之间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随着存储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存储厂商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存储产品未来不可避免地将走上同质化道路,那时的市场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另外,像金融、电信这样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由于应用所需,在存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方面走在了国内各行业之前。他们采用的某些存储设备可能比国外还要先进。但是,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国企业来说,金融、电信只是极少数成功的例子。网络存储在中国的普及,关键还在于让更多用户,特别是中小型用户能够买得起,用得好。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用户,由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对存储的认知还不够,因此,网络存储的推广难度比较大。
中国存储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但潜力是巨大的。虽然,我们的用户在信息化水平方面不如国外,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用户的经验,在存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少走弯路。以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为例,由于国外的用户信息化程度较高,IT系统非常复杂,因此在原有系统之上实施ILM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而国内用户的IT系统可能比较简单,ILM的实施可以从最底层做起,建立全新的应用,在建设速度上可能比国外用户更快。(文/中国计算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