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PC消费国,也将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最大市场。
目前中国产业基础很好,上下游配套的零部件容易寻找,当然制造业人工成本低也是主要优势。
业内有这样的说法,一个“iPOD”拯救了没落中的硬盘产业,而以消费电子为驱动的微硬盘产业的复兴又使得中国有机会进入IT产业链的上游。7月12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简称日立环球)在深圳召开首届“中国供应商大会”,来自全球的200多个日立硬盘供应商聚集于此。
“我们在自己的厂房旁为他们预留了40万平方米的土地。”尽管没有透露有意向入驻的厂商名单,但日立环球大中华区总裁德克?托马斯认为,随着一批上下游厂商进驻,珠三角未来会形成一条完整的硬盘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美国的硬盘业老大希捷和迈拓正在加快布局在无锡和苏州两地硬盘基地建设的进度;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在贵州的产业集群效应亦初具规模,据南方汇通董事长朱宝麒透露,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20多家为微硬盘配套的磁头、磁片、微型马达等上游企业已经或正在进入贵阳知识经济产业园区,直接投资超过2亿美元。
有专家指出,受到产业链延伸的内在驱动,就在中国日渐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产业组装加工基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不得不把产业链的上游移至中国。
全球硬盘市场增速10%
当2002年日立花250亿日元从IBM手上购得硬盘时,日立没想到这个部门在2003年第一季度就给日立带来了144亿日元的亏损,而当2002年IBM卖掉硬盘部门时,也没有想到这个正在走下坡路、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会在iPODMP3播放器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驱动型产业。
“日立存储仅用一年时间即取得比原定财政目标超70%的盈利,这完全归功于消费电子业的增长。”在7月2日青岛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亚太区OEM总经理陈吴川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硬盘的应用已经超越了服务器、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原应用领域。硬盘在消费电子领域增长最迅速,增幅为25%,而在传统的PC领域的增长仅为5%。2004~2008年,全球硬盘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IDC数据显示)。日立环球存储预计,2.5英寸盘的复合增长率为23%,1.8英寸的为56%,1英寸的增长率更是将达到87%。他预计未来每个数码家庭都将拥有10~20部硬盘,包括用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网络存储、家用服务器等等。
日立构建珠三角生产体系
从1956年第一块硬盘产品在IBM公司诞生,一直到1985年,硬盘的生产都主要集中在美国。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硬盘生产开始转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进入21世纪,硬盘的制造与研发中心悄悄移至中国。一方面原因是,消费电子的兴起使硬盘业重新焕发生机,各硬盘厂商加大投入扩大产能。与此同时,中国迅速成为目前最大的个人电脑消费市场,而且专家分析,未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也将是中国,这将有力带动硬盘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上下游配套的零部件等很容易找到,虽然硬盘业在研发领域是以技术为主,但在生产制造上还是人力密集型,中国正好能为硬盘生产提供相对廉价的人工。
2003年初,日立环球存储成立,随即在8月宣布将其大部分磁盘组件的生产业务由美国加州的圣约瑟及日本小田园迁至中国深圳;10个月后,日立存储又宣布将投资5亿在深圳兴建“超级硬盘生产中心”。据悉,此硬盘基地将于下半年投产,届时,从磁头、磁碟到完整的硬盘,日立在珠三角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相应地,日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制造基地的产能得以释放。
早在两年前,迈拓收缩其在美国及新加坡的工厂,将3.5英寸盘的生产线移至中国苏州;而希捷则已经把无锡硬盘工厂多次扩产,并宣布未来全线产品将移至中国生产。今年4月,全球最大硬盘高端供应商新加坡PCA集团携6000万美元落户南海,该项目5年后的产值预计将达6亿美元。
据了解,总部设在新加坡的PCA集团生产全球30%的硬件驱动器,IBM、东芝等著名品牌电脑都使用其产品。
高端硬盘生产多在新加坡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硬盘生产基地,但从目前各硬盘厂商在华布局的生产线来看,各厂商在华主要以低端硬盘产品为主,高端企业电脑和服务器网络硬盘以及微硬盘产品的生产目前大都还在新加坡。
尽管目前日立出货量中最大的是笔记本用的2.5英寸硬盘,而最有潜力供不应求的是1.8、1.0英寸的微硬盘。至于今年四季度正式投产的日立深圳硬盘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用于台式PC3.5英寸硬盘,对此,德克?托马斯解释说,目前中国是PC市场最大的消费国,而且通过补充3.5英寸硬盘这块短板,提升了日立硬盘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也释放了东南亚地区生产基地的产能,使它们可以专注于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