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私有云始终无法登堂入室?

自有数据中心内部实现云技术带来的收益这一思路已经至少存在了五年,但其发展态势只能用“原地打转”来形容。想要将自有数据中心打造成云体系的渴望其实并不难理解:谁不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完整的灵活商用基础设施呢?我们可以借此满足对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资源的一切需求,简直何乐而不为。

从云计算概念诞生之初起,CIO们就密切关注着云将成本削减与敏捷性显著提升加以结合的承诺,并希望能在所在企业中将这一概念付诸实践。然而态度更为谨慎的企业IT部门依旧选择先观察再行动。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向外扩展、自助服务架构给某些应用程序带来的改进——例如开发与测试类工具,但其它领域的投资回报效果却并不总是如此显著。

阻碍私有云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管理者都倾向于固守现有方案而非从零开始重新尝试,毕竟这种推倒重来式的变更意味着项目能够借用的原有资源更少、遗留系统的存在还可能带来其它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私有云表现出的迟钝的前进速度——两大理由,一是成熟度尚有欠缺,二是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成本过高。

私有IaaS脚步始终沉重

目前三大主要IaaS解决方案分别为OpenStack框架——一个发展迅猛的开源项目,每年更新两次——外加微软与VMware各自推出的商用IaaS解决方案。

通过刚刚落幕的一届OpenStack大会,我们发现该项目在实践部署方面一直行动缓慢,部分原因在于OpenStack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项目。要想部署OpenStack,客户通常需要使用经过打包的整体版本——目前惠普、Rackspace、红帽以及Ubuntu等厂商都提供此类软件包——或者借助专业服务机构的帮助。一般来讲,希望认真部署OpenStack方案的用户只能从这二者中选择其一,但这样的方式有可能带来并发风险——导致客户被锁定在其采用的实施方案身上。

微软则拿出了另一套有趣的DIY混合云解决方案,其中Windows Server与System Center携手为用户提供私有云基础设施以及同Azure公有云相对接的桥梁——不过该方案还在开发当中。再来看虚拟巨头,VMware利用其vCloud套件带来了最为成熟的私有云解决方案,但它的要价实在太高、每一位考虑到未来向外扩展需求的决策者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目前私有IaaS仍然被主要用于充当开发及测试环境——因此开发者们可以访问自助服务功能并重新配置整套环境(或者至少能够利用选项更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有趣的是,如果大家添加部署,那么 PaaS、也就是平台即服务将就此亮相。

私有PaaS寻求普及动力

尽管大家在提起PaaS时普遍会联想到Amazon Elastic Beanstock或者Heroku等公有云方案,但我却认为私有PaaS机制才是最能彰显私有云价值取向及设计思路的核心所在。

私有PaaS提供了一套足以取代应用程序服务器的现代化解决方案。大家可以在向外扩展商用服务器上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测试以及部署,而不必再将重担交给溢价严重的向上扩展硬件;此外,大家还可以采用多种编程语言并(在理论上)对企业中的各类应用程序开发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向外扩展平台能够接纳我们在内部环境中开发的几乎所有应用程序类型,而这也是我能想到的构建自有云体系的首要理由。

目前私有PaaS解决方案中有两种优势最为明显,其一为红帽OpenShift,其二则是Pivotal Cloud Foundry。二者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与短板:OpenShift支持的编程语言种类最为广泛,但InfoWorld网站的Andrew Oliver曾撰文评述过该产品在使用中的种种不便。Pivotal打造的开源Cloud Foundry项目则面临着人气不足的问题——虽然支持阵营仍在不断扩大,但目前只有VMware能够完整支持Pivotal Cloud Foundry产品的实际运行;而且与虚拟巨头的其它产品类似,它的价格定位同样充人咋舌。

其它知名度较低的解决方案还包括Apprenda(主要面向.Net),Jelastic(基于Virtuozzo)以及CenturyLink AppFog(基于Cloud Foundry)。我还听说过一些关于IBM Blue Mix——同样基于Cloud Foundry——的初步评测报告,虽然结论相当积极但该项目仍处于beta测试阶段。简而言之,私有PaaS目前仍处于发展早期,距离全面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十二条军规

私有云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将商用向外扩展基础设施引入企业环境。这听起来相当理想,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深度调整以适应庞大的私有云体系本身就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还需要把浩如烟海的传统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环境内了,因此总体而言这是一笔“看起来很美”的赔本买卖。

最后,建立私有云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新系统来取代原有解决方案。大家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加以完成,从而满足云基础设施对于新型要素——特别是那些支持客户参与的要素——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遗留系统随时间推移会变得愈发迟钝并带来高昂的维护成本,大家可能还需要利用现代云解决方案加以替代。

不过正如前面所提到,这种渐进的推进方式同样难度极高,因为私有云本身还并未成熟。就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人敢保证私有云解决方案能够带来充足的发展后劲与稳定的技术走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一直没有谈到SDN(即软件定义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尽管已经被视为云基础设施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SDN仍然没能为企业客户带来可供部署的完善解决方案。

事实上,目前各大主流公有云服务供应商已经解决了这些难题。毕竟他们正是云计算领域的发明者与规则制定者。没错,大型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来搞定上述麻烦事,再加上合规性审查这一硬性约束,可以说私有云在这些企业中落户将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目前也确实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已经拿出了可行性方案。当然,那些希望快速实现规模扩展并亲自维护内部基础设施的新兴企业们还需要从零开始踏上云技术之路这条漫漫征程。

写在最后:总结来说,对于一家已经相当成熟的企业来说,放弃现有机制转而另辟新径仍然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通过Amazon Web Serivces迅猛的增长态势可以看到,大部分决策者并不希望随建立自有云体系所带来的转型难关、服务中断以及建设成本;相反,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公有云这种轻松愉快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