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贵州省科学院了解到,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已初具雏形,并将于年内建成投用。今后,市民只需通过手机终端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食品生产厂家、保质期,以及各项检测指标等信息。如此一来,“舌尖上的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并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大数据资源基础初步形成
据了解,“食品安全云”是“食品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交集,“食品安全云工程”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更是食品安全信息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贵州科学院下属的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以下简称测试院)作为“贵州食品安全云”工程的建设单位,创建于1935年,是我省第一个工科研究所,已有近80年的历史。是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省级计量认证(CMA)和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F)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测试数据和结果。
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正强介绍,测试院2009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快速检测、定量检验、移动监测“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在国内食品安全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4年来该体系共完成食品抽样检验10万个批次、快速筛查60万个批次,食品安全检测数据量积累已过1000余万个,涉及国内外4985家企业24533个产品;2014年汇集贵州省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餐饮等环节的检测监测数据,总量达到3000万条,初步形成了大数据的资源基础。
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试用云平台,包括蒙牛、五福坊、三联乳业、味莼园、国台、老干爹、兰馨茶业等。
云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目前,云平台处于数据集成阶段,已初具雏形。”王正强介绍,今年年底将力争600家企业试用云平台,尽快把全省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企业、流通环节中省内外食品企业、全省餐饮行业中近三年的数据集合起来,迅速形成大数据。
产品开发方面,已形成食品安全营养测试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营养知识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营养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与营养WEB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三系统两终端”的食品安全营养信息服务云平台,并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测试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系统。系统依托电子认证、时间戳、电子签章、加密技术等,提供网络环境下“可信”支撑,有效解决了在网络开放条件下“私密性、安全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诚信要求,实现云平台的数据安全性。
王正强介绍,测试院和全国部分省市检测机构形成联盟,包括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等,将提供数据的支撑,同时,提供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贵州科学院和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在网络支持、软件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
年底建成投用并发挥效益
据了解,“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的“贵州食品安全云”系国内首创,是贵州省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七朵云”之一,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该平台创新构建全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消费者参与的社会管理“贵州模式”。
为了解决食品安全云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打造平台的权威性,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相关领域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指导项目的实施,为“食品安全播报”作技术支撑。
目前,云平台已开发了“食品安全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及“食安测”等多款移动终端应用软件。根据相关要求,云平台将在今年年内建成投用并发挥效益。
王正强介绍,“食品安全云”把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传统软件“本地安装、本地运算”的使用方式变为“即取即用”的互联网应用。
同时,将食品安全监管传统的小样本、分散式方式转变为大数据挖掘风险预警服务的方式,把食品品牌形象的构建通过食品品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的方式进行构建,把食品消费的方式按照明白消费、合理搭配的健康方式进行推广。
“通过食品安全云工程的建设及产业化,持续开发基于用户体验的应用,形成基于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消费的大数据产业,将有助于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王正强说,同时,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