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洲:移动轻便化应用助力医疗数据无缝连接

DOIT信息化频道报道 国外调查指出,主治医生开一个医嘱决定患者用什么药,在后续的过程当中会产生35%的错误几率,特别是住院患者的用药,在护士给药环节则容易出现错误或事故。北大人民医院投资千万元建立的“移动护理工作站”,充分利用PDA及条形码技术,加强患者身份识别,对给药、治疗等重点环节进行管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使用RFID技术,给每个病人生成单独条码,护士发药时拿PDA扫描患者腕带,做发放前的匹配,如果出现误差无法对应同一条码,就会引起护士人员的注意。这相当于把移动医疗和物联网方面,与临床诊疗相关的场景结合,提高了护理环节的精准度,降低了发药错误率。”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邓世洲介绍道。

同时,在医师诊断和临床护理等环节,北大人民医院在应用移动医疗系统后,大大减轻了传统信息化及医疗工作的负担,使得医生与护士群体的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以诊断环节为例,医生使用iPad可以及时收到放射科、化验科的患者报告单,并审核加签、诊断后发送给下一个环节。这样对于医生来说,医院的电子病历APP应用,使得他们随时随地的使用移动终端查阅患者的病历,提升了医疗单位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另外,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数据显示,北大人民医院的移动护理端文书书写时间进一步缩短,应用PDA后,46.26%的护理文书由系统自动生成,即护理文书仅需勾选/插入项目即可完成,7.48%为简单描述项目。每名护士每个班次书写护理文件的时间由使用PDA前的1.2小时左右缩短到0.33小时左右。以前,护士的状态是忙得脚不沾地,多与患者沟通根本无从谈起,现在则可以静下心来和患者聊天,甚至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

体现移动医疗优势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远程健康监护应用方面。邓世洲在交流中介绍,在人体器官、人体水平方面,基于体表的医疗传感类型监测,比如远程心电图测量、呼吸睡眠综合症、糖尿病等病症的数据监测,正在研究应用移动设备佩戴在患者身体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收集。比如,传统的测心电图工作有诸多限制:必须让患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特定的人来提供服务。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个科研项目是把心电图机微型化,患者可以把它戴在身上,在完全不影响其日常活动的同时,就能把心电图数据采集出来,并通过无线网络传到医院的数据中心,然后由后者进行数据分析。“这种医疗传感器可以长期佩戴,除了心电信息外,同时还可以采集血压、血氧等辅助指标。如果有移动医疗的手段以后,佩戴睡眠障碍的远程终端后,病人就可以带着移动设备回家,在熟悉的环境下进入睡眠状态后,移动端的机器收集体表及器官特征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至医院的数据中心进行系统和医生的人工分析。另外,通过植入皮下的传感器,无线设备可以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实时传输出去。如果血糖指标高于限值,患者佩戴的泵就可以释放胰岛素,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这些反馈治疗系统也是移动信息化与物联网结合,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直接体现。

同时,针对医院医生的群体工作管理,北大人民医院也进行了一些基于定位追踪的应用尝试。根据资料反馈,在对手术室医生的管理方面,北大人民医院正在尝试,在医生更衣柜的钥匙扣上安装RFID传感器,配套的手术室墙面上安装接收装置,这样在医生进入手术室时,传感器就会把当时的时间点记录下来,发送给接收器。通过进入手术室时间点和真正开始手术的时间点比对,就可以判断主刀医生的工作效率。这种加强医生管理的手段,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手术室内的工作效率。

实现移动医疗各类轻便化应用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数据信息无缝连接。让数据更好的衔接、也更好地提升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的体验,从而做到以患者为出发点。移动信息化手段在医院的应用场景发展,是未来医疗单位信息化的前进方向。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想象,我们身边的医生、护士可以拿着平板电脑、推着移动工作站,在办公室、病房里用一套软件和终端解决所有的事情,医院大楼的嘈杂与混乱将变成井然有序的安静状态。毕竟,不论是身患疾病的寻医问药人,还是悬壶济世的医疗工作者,都希望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简单高效的完成诊断医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