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服务器已经被“网”套牢?

近期,Gartner 2013年第二季度服务器市场调查数据出炉,这在业界再次掀起了“定制化服务器”前景的讨论。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继续疲软的日子里,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的领军企业用其惊人的“食量”和挑剔的“口味”拉动了国产服务器厂商的出货量。然而,当Google、Facebook(47.49, 1.51, 3.28%)、亚马逊(316.34, 4.28, 1.37%)等互联网巨头抛弃与惠普(21.22, -0.09, -0.42%)和戴尔(13.88, 0.02, 0.11%)的定制化联盟,并与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合作打造自有服务器产品的时候,不免让我们开始担心国产服务器企业“重走旧路”后的未来。

定制化路线图的终点:自己造

Google、Facebook、亚马逊、Twitter原生业务的快速增长为其研发能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链,而横向业务的加速扩张让企业对IT基础架构,尤其是服务器这一核心运算元件的需求变得更加“专属化”。在尝到定制化带来的灵活、低成本的甜头后,要让更多硬件可以和自己研发的网络控制软件、业务支撑系统融合,那么,为每一种任务打造自己的、专用的、简化版的服务器产品必然效率更高,还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

互联网企业的定位是服务提供商,数据中心的研发则是为了降低TCO(总体拥有成本),只有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保证产品的持久竞争力和销路,而打造自己的服务器可以让基础架构更安全、更机密、更高效。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Google要求移除自己服务器区域里所有机架上方的灯泡,很显然Google是怕自己苦心研制的服务器设备被竞争对手看到。另外,当Facebook开始建设两处新数据中心时,工程师发现他们无法通过戴尔和惠普买到期望的服务器,所以决定自行开发服务器。

国际巨头在服务器市场上“搅局”,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不示弱。在2013年初,百度(146.25, -1.45, -0.98%)推出了自主研发ARM Server,基于云平台将软件与CPU指令集解耦,实现了轻计算负载,高存储密度,存储密度提升了70%,TCO降低了25%。而为了达成低功耗,低成本,百度也实现了指令集变迁,即一套代码,两种平台(X86&ARM)。定制化的路线使得互联网企业创造了许多令人垂涎的大单,但若因为业务需求、商业机密、价格谈崩、厂商能力达到极限,而自己研发团队又十分给力的时候,“自己造一台服务器出来”的想法一点都不为过。

减功能、高密度、低价战:这不是未来

翻过头来看看定制化的服务器产品,强悍的客户会要求供应商把之前10台服务器的内容放在一个机箱中,否则“换人”。当然,这不是特指虚拟化,它们大多采用了模块化、高密度的设计,在一个机箱中将所有计算和存储资源汇集成一个资源池,实现电源和冷却共享。同时,为了实现高效运行和简单管理,单业务、单任务的功能设计允许厂商减少本地管理等许多功能。这两项需求实现之后,就是残酷的“价格战”。但若你是个会算账的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厂商不惜在成本线之下追求出货量的名份,所以说,不是互联网企业自己研发服务器搅乱了市场,恶意竞争才是真正的“搅局者”。

当然,国产服务器厂商也不要把“自己搞服务器”看成是“养虎为患”。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在进入躁动的“青春期”,短时间内,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对自己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提出定制化的需求,供货需求量仍将攀升。但服务器厂商如果只扮演提供硬件的小角色,将创新的权利托盘而出,不改变业务思路,必将在狭小的空间里自相残杀窒息而亡。

技术演进和市场变化对服务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将更加艰巨。从国防网络到宇宙探索、从气候分析到遍布世界各地的能源勘探机房,从超级计算中心实验室到普惠于民的智慧城市,承载着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的国产服务器品牌还有更多的创新之路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