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发力互联网金融

上海这个传统金融的老克勒,下定决心要做互联网金融的新摩登。它可以容忍腾讯在深圳,阿里巴巴在杭州,百度在北京,但还能容忍下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巨头,不在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吗?

在7月中旬举行的第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正式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个被视为新兴市场版本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就设在上海。这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来说,是一次地位的彰显。

与这件事可以相提并论的,是7月下旬上海原则通过《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落户金砖银行总部,体现出上海在金融国际格局上的突破;而发力互联网金融,则体现出上海在金融产业形态上的突破。接踵而来的这两件事,显见上海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作的探求。

互联网金融有多重含义,但从产业革新的角度看,它可以被理解为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去中心化”形态。以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或直接或间接地开始改变传统金融以银行、券商等为核心的格局,演绎过去难以想象的“无银行的银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对互联网的技术嫁接,更是具有独立精神内核的产业形态。

上海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次把握未来的前瞻布局。针对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上海提出:“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用传统产业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行业,决不能轻视‘山寨’和‘草根’,也不能对新生事物畏首畏尾,在犹犹豫豫中错失发展机遇。”这意味着上海这个传统金融的老克勒,下定决心要做金融创新的新摩登。

所谓用传统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包含着认为它弱小,2013年上海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收入不过区区200亿元,并没形成多大格局;包含着认为它低端,号称“人人都是投资者,人人都是融资者”,实际撬动的大都是银行不屑的屌丝用户和小微企业;包含着认为它边缘,再怎么折腾终究绕不开现有的金融体系。在这种眼光下,“互联网金融颠覆银行”被很多人批驳为十足的外行话。

这种傲慢我们似曾相识。想想通信业,几年前也有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撼动电信业是无稽之谈:互联网企业那点利润和电信运营商的庞大收入相比不值一提;而且互联网业务再怎么发展都离不开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但现在情形如何?在互联网的蚕食下,电信运营商收入管道化、管道流量化、流量低值化,而在电信运营商和用户之间横插一杠的互联网企业风生水起。所谓颠覆,并不是说你死我活,而是说原来你是产业的唯一中心,现在变成了离散的多中心。从这个角度看,谈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并没那么可笑。

上海张开双臂热烈拥抱互联网金融。但同时强调,要主动配合中央各监管部门,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明确经营“底线”、监管“红线”。这是互联网金融新篇章中最敏感的部分。

互联网潮起潮落,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移动社交……上海都没出现过一流的平台级企业。业界经常评价上海互联网企业缺乏格局观,但这种批评有失公允。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不是没眼光,而是太规矩。上海的城市文化特点就是尊重规则、讲求规范,这个现代商业的优点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勃兴期,突然变得矛盾而尴尬。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都是不顾一切,从泥沙俱下的洪流中裹挟而出,像上海这种以海晏河清为标准的环境,反而有点格格不入。上海为什么出不了淘宝?以淘宝成立之初假货泛滥的局面,如果在上海每天会被工商踏破门槛;上海为什么出不了三大门户?以北京门户网站的内容尺度,在上海很难想象不被勒令整顿,跟外地相比,上海网站的内容纯洁得像天使……国内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大都“享受”过政策红利,其发家史往往得益于线上远比线下宽松的监管环境。而这在尊重规则的上海实属罕见,也成为上海出不了一流互联网企业的一个黑色幽默的理由。

当今天上海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时,又将面临一个“底线”与“红线”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诸多探索形态,同样带着一股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草莽之气,规范是应有之义,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初期适当的宽容尺度也将决定其生命力。上海要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高地,需要支持政策,需要监管底线,也需要宽容态度。

对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不容错失的一次新浪潮。

一个现实问题是:上海可以容忍腾讯在深圳,阿里巴巴在杭州,百度在北京,它还能容忍下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巨头不在上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