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巨人IBM一直以福利优厚著称,现在它正丧失这一特质。
6月13日,有消息称,IBM将裁员6000至8000人,目前已在美国启动,IBM预计将支出10亿美元用于重组。
IT分析师孙永杰认为,IBM此次裁员出于三个原因的考虑:一是降低成本,IBM是一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著称的公司;二是市场环境不好,IBM最新财报为近年来最差;三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时代,IBM创新“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被谷歌、苹果等公司抛到了身后。
业绩之痛
市场投资机构Oracle Investment Research的分析师劳伦斯·巴尔特(Laurence Balter)称,基于10亿美元裁员成本数据分析,预计此次IBM在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数量为6000-8000名。截至2012年12月31日,IBM员工总量约43万人,意即此次裁员占其员工总量比例约2%。
劳工组织Alliance协调员李康拉德称,从周二开始,IBM部分美国员工已接到裁员通知。
裁员首先因为业绩。今年第一季度,IBM第一季度营收为2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7亿美元下滑5.1%;净利润为3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0.66亿美元下滑1.1%。IBM每股收益为3美元,不及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05美元。这是自2005年以来IBM季度盈利首次不及分析师预期。
因为IBM营收净利双双下滑,未达预期,财报公布当日,公司股价下挫8.4%,创下3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财报会议结束后,IBM全球CEO罗曼提向全公司发出训斥,公司已经变得太懒怠,销售人员对客户反应太迟钝,导致糟糕业绩。
从去年开始,IBM营收已经开始下滑。IBM财报显示,公司2010年营收999亿美元,2011年约为1069亿美元,2012年约为1045亿美元,2012年全年比2011年略有下降。
但IBM的净利润尚处于上升通道。财报显示,IBM2010年净利润约为148亿美元,2011年约为158亿美元,2012年约为166亿美元。2013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现利润下降的趋势。
孙永杰认为,对于追求利润的IBM来说,利润下滑是公司股东及高管不能容忍的,这也是罗曼动刀裁员的原因。她试图通过裁员节流,降低成本,拧出更多的利润。
从1990年至1993年,IBM连续亏损168亿美元,仅1991年IBM就亏损81亿美元,那时候媒体讨论的话题是:“IBM这家美国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公司何时倒闭。”IBM今天面临的问题远不及20年前严重,却有相似之处,IBM需要一个类似郭士纳一样开拓新局面的人,而不是守成的高管。
BM早在1981年就开发出了第一台PC,开启了“PC时代”。尽管乔布斯的苹果在1976年在车库里整出了第一台电脑Apple-I,但那只是个新玩意,并没有在消费者中激起反响。倒是IBM-PC刚一推出,当年即出售10万台,占领了全球市场的80%。
IBM开创了一个时代,但并没有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关于其原因,《浪潮之巅》一书的作者吴军说:“根本原因是IBM的基因是服务于企业用户,而不是个人消费者,因而PC时代的统治者成为微软。后来PC反过冲击IBM的大型机市场,IBM等于自掘坟墓,迅速陨落。”
郭士纳上任后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制定IBM的战略,战略包含两点,一是向IT服务与软件转型,二是专注企业市场。IT软件与服务符合产业趋势,企业IT建设越来越注重软件与服务;面向企业提供服务则是IT的长项,甚至是IBM的基因。
郭士纳取得了成功,其继任者彭明盛是郭士纳从内部提拨起来的,继承了郭士纳的战略。
开据新局的IBM需要郭士纳这样的敢于大刀阔斧的人,而不是彭明盛这样的守成者。从IBM内部成长起来的罗曼上任后,从节流开始,做法更像彭明盛,而不是郭士纳。
利润为王
三个月前,一位自称在IBM中国工作14年的离职员工在网上发表了其离职感言,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该员工认为IBM变了,在郭士纳、彭明盛时代,公司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到了现任CEO罗曼,公司的理念变为以股东利润为本。
以14年计,这名员工刚好经历了郭士纳、彭明盛、罗曼治理的IBM时代。
这位员工举例说:以前每年都可以去国外参加HPC,golden circle,PLTE,还有各种SWG/WTG universety(以上大概指IBM的各类培训),现在新入职的员工基本不知道这都是些什么东西了;saving fund(一种保障基金)没有了,OT限制了,800元的综合补助没有了,2006年之后进入公司的退休金没有了,咖啡茶包都取消了,矿泉水都换成了屈臣氏里面最便宜的那款。这位员工抱怨,IBM的收入上不去就靠勒紧裤腰带减少成本来取悦华尔街。
与员工福利大幅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BM股票从不到100美元涨到最高250美元。截至6月14日,IBM股价经小幅下跌后为203.77美元,市场值约为2259亿美元,在科技类股票中,仅低于苹果、微软、谷歌,位列第四。
除了福利降低外,上述员还透露,一些在美国、欧洲,甚至台湾、香港没有职位却拿着高薪福利的人被派到大陆,他们的福利“高得令人发指”:一个普通员工的成本可以养活好几个大陆团队及管理层。同工不同酬也在员工引起各种矛盾。
关于该员工披露的IBM种种弊端,记者未能向IBM官方核实。
孙永杰认为,IMB本来就是一家对利润极其重视的公司,这也是此次重组的原因之一。过去十年,即使IMB没有更好的营收增长曲线,但利润增长曲线却极其完美。本报记者查阅IMB公司年报发现,从2002年至2010年这八年来,IBM年营收仅增加长了22%,从810亿美元至999亿美元,但净利润却增长了7倍,从23亿美元至148亿美元。
除了上述导致“民怨沸腾”的措施外,裁员、降薪也是IBM现任高管重要的措施。去年罗曼宣布IBM将向部分员工提供“渐进式”提前退休计划,符合一定条件的员工将在年底或更早宣布退休,并将工作时间降低40%,薪酬降低30%。
罗曼同时还公布了“2015成长地图”的计划,要在2015年前通过减少员工数量来把股东每股收益预期提升至20美元。上述员工认为,这是为了取悦股东。
IBM还将出售利润率不高的业务。有消息披露,IBM将把X86服务器业务卖给联想,交易金额或达数十亿美元。X86服务器曾是IBM一项高增长、高利润业务,但目前已是利润率最低的服务器产品。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在IBM去年154亿美元的服务器业务营收中,X86服务器占约49亿美元。
联想集团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对传言做回应。
保守之窘
孙永杰认为,IBM除了节流,还应考虑开源,向新的业务领域比如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发展。
IBM在云计算领域早有布局,但IBM将云计算理解为“大型计算+更多软件与IT服务”:云计算犹如当年IBM大型机的分时共享模式,只是一台大型机被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取代,大型机到终端的专线被互联网取代,而用户则从大型用户到普通网民。
IBM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春天:被微软压制了多年之后,IBM希望通过这一转变重写传奇。商业模式似乎清晰,服务对象是企业用户(这是IBM的强项),商业模式是买云计算服务器。
在“云计算中心+互联网(以及无线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IBM在这一理念下向交通、银行、电力、快消、物流等所有行业销售自己的服务器。
计算无处不在,IBM服务器(以及IT服务+软件)无处不在,这是IBM的未来。
但在IBM之外,有厂商对于云计算有不同的理解,代表厂商是亚马逊与谷歌。亚马逊除了自己卖书之外,还做开放市场,允许其他商家在亚马逊平台上出售商品,亚马逊提供IT基础设施,包括IT托管,运营、维护服务。后来,亚马逊发现,他可以向所有商家提供服务。
谷歌做云计算的最初目的是海量计算的搜索业务,因为与微软的竞争日益加剧,将原来运行在用户电脑里的软件放在互联网上运行,比如日历、电子邮件、文字处理、图片处理等。用户通过谷歌统一账号,就能通过不同的屏幕,比如电脑、手机,未来可能是电视等一站式访问上述服务。
与谷歌、亚马逊不同,IBM不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更像一家IT基础设施提供商。这对于IBM来说,是一种保守的选择:商业模式是原来的商业模式,即服务器+软件+IT服务出售;最终客户是原来的客户,即企业客户;公司产品开发,运营模式均不需要动大手术。
“保守”正是IBM的特点,从最早的机械的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再到今天的IT软件与服务,IBM牢牢坚持自己的客户领域,比如政府、军队、大公司、银行等,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即使IBM最后进入PC领域,IBM整个公司并没有将它当成一个大生意,这给后来的微软以可乘之机。
保守使IBM丧失了改变产业的机会,除了PC之外,还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BM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却非开创者。在原有客户为适应技术环境变化而进行IT基础设施升级的过程中,IBM也总能赢得订单,获得不错的利润,却不能向更多的业务领域拓展。
以云计算来看,亚马逊适合中小企业,谷歌适合个人消费者,IBM适合大企业。过去三十年,信息化的富矿是大企业,是IBM的领域;接下来的十年,是信息技术向小公司尤其是向个人扩散的过程,最大的生意在哪个领域?
此时此刻,IBM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