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评论 这两天关于打车软件的声讨不断,如同往常一样,我们再次搬出了老年人打不着车的道德制高牌,战火就在道德与科技进步之间蔓延开。
然而,的士司机忙于在打车软件上接活儿,没时间关照路边拦车的老人,这真的是打车软件之过吗?打车软件问世已有一段时间,但也一直相安无事,为何这段时间矛盾集中爆发?说到底问题还是在于滴滴和快的的补贴政策。
由于有补贴政策的导向,司机才会忙于在打车软件打单,一个的士司机和记者表示:“之前没有打车软件,每趟车的收入是13+,有了打车软件之后就变成23+。”而对于乘客来说,也是如此,使用打车软件之后的资费立马变为“n—12”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乘客即便是前往不远的距离,也会产生打车的需求,扣掉补贴之后,出行的成本和乘地铁差不了多少。
司机着急赚取补贴,乘客需求非理性增长,所以导致“司机忙”现象。
所幸补贴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我们设想一下政策停止之后,乘客和司机还会如此热衷于打车软件吗?
打车软件有很多弊端。首先,时间不好掌控。在热闹街区、繁忙时间点打车,司机接单之后很容易由于堵车等原因不能及时赶到,或者直接不来,让着急的乘客干等。其次,手机移动信号不稳定,需要叫车的时候连不上网络。最后,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例如老年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等,他们还会继续使用扬招方式打车。
笔者认为,在补贴政策停止之后,打车市场会慢慢达成一种新的平衡。补贴政策的推动确实培养了一部分乘客使用打车软件的习惯,但这部分影响并不足以颠覆整个打车市场,形成路边拦车一车难求的局面。加之,打车软件自身的使用局限,多数乘客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网络叫车,或者是线下叫车。
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来讨论打车软件与道德之间的博弈,恐怕没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