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成“蓝海” 利用大数据规避信用风险

消费金融市场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们踏足的新“蓝海”。继天猫推出“天猫分期”、百度发布消费金融产品“百发有戏”后,京东金融近日正式发布并进一步细化了其消费金融战略,提出未来3年“京东白条”用户数将与京东用户体量匹配的战略目标。

搜狐也加入了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搜狐焦点日前透露,将与兴业银行合作推出消费贷款产品,涉及房屋装修、家电家具采买、购车等方面。

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的加入,市场机构艾瑞预计,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将突破160亿元,增速超过170%。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元,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

发展空间巨大

消费金融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互联网企业加入呢?

据了解,消费金融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

拥有大数据优势的互联网“大佬”对此志在必得。从金融行业“搅局者”到明确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互联网企业正在尝试走一条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道路。消费金融战略是其主打牌。

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天猫推出的“天猫分期”以及百度与中信信托等联手推出的“百发有戏”,都是互联网“大佬”们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新尝试。京东首席执行官刘强东预言,10年后,京东70%的净利润将来自于金融业务。

事实上,消费金融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中国银监会就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随即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等4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开业。2013年9月,中国银监会又宣布增加10个城市参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并允许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在广东(含深圳)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至此,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扩大到16个。

试点政策放开一年后,消费金融市场再开“闸门”。近日,中国银监会批复同意招商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香港永隆银行与中国联通筹建“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这是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后首家获批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筹建中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将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

互联网企业的加入只是消费金融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佐证。

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表示,消费金融之所以会成为“蓝海”,主要有两点:首先,之前互联网巨头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支付、投资理财、小微金融等,在消费金融领域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其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国家政策也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几乎有30%的家庭从来没有使用过信贷工具,这一部分的市场空间可以说非常大。

用数据解决信用风险

作为金融领域的“蓝海”,互联网企业发展消费金融还面临不少困难。马韬认为困难有三:第一是监管问题。虽然中国银监会批准了城市试点,但对互联网企业涉足消费金融却没有清晰的界定。第二是规模问题。如果互联网企业采用自有现金流垫付的模式,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第三是风险管控问题。风险来自哪里?据了解,消费金融发放的贷款实际上是无担保、无抵押的,这也意味着其存在坏账的风险。

而在互联网企业发展消费金融的路上,业界更多关注的就是如何控制信用风险。不过互联网企业在控制这一风险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以“京东白条”为例。京东消费金融业务高级总监许凌表示:“‘京东白条’自公测上线以来仅有半年时间,目前的坏账率远低于同类金融业务的水平。”京东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秘密就在于,京东金融通过对消费、金融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对用户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评价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从而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信用体系。

大数据的发展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不仅可以查询用户消费记录,还可通过用户的消费轨迹更深层次地了解用户。以百度为例,其在搜索领域积累了大量用户,而用户60%的搜索需求与消费有关。百度在搜索方面所具有的天然消费特质、广泛的链接能力、大数据和金融技术,使其具备做消费金融的优越条件。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最开始都是依据由电商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来开发上下游的金融需求且提供服务,在此之后再根据个人用户定制需求,并依据大数据来搭建信用评级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京东白条”与“天猫分期”等依托电子商务板块累积的海量消费数据,可以以个人信用观测、评级的结果为依据为消费者提供信用。

冲击银行信用卡业务

关于消费金融,许凌曾公开表示,要打造金融快消品,变大数据为厚数据。

在消费变革的时代,手机、电脑、汽车等已从耐用品变为“快速消费品”,京东要做消费金融领域的金融快消品,为这些 “快速消费”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将大数据转变为厚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厚数据分析不仅包括用户消费记录,还可通过用户的消费轨迹等更深层次地了解用户。

郭田勇认为,依托电子商务板块累积的海量消费数据,以对个人信用观测、评级的结果为依据为消费者提供信用,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这无疑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其积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加深了互联网金融内涵,有助于提升互联网购物体验、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来看也为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冲击。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和银行业务带来的最大冲击是结算支付平台、金融理财和代销金融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在他看来,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产品横空出世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向金融信用资产领域迈进的标志。“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传统金融、传统银行主体业务的心脏,直接冲击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

有分析认为,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完全颠覆了传统银行的被动信用评价和授信体系,这种冲击不可谓不大。

不过,对于这种冲击,马韬认为,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更多的是自有金融体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来看更多的需要依赖自身平台。从规模上来看,短期内造成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企业会持续地对用户进行观念教育,并不断在消费金融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和创新,这种冲击将会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