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37集抗战连续剧《绝地枪王》登陆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该剧由周扬主演。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谈起如今有点泛滥的抗战剧拍摄时,周扬称,《绝地枪王》与一般剧集不同,从一开机就引入了“大数据”概念,用能代表观众观剧习惯的准确数据来指导电视剧拍摄。
《绝地枪王》是国内首部以震惊中外的吉林通化白家堡子惨案为原型的抗战题材剧作,剧组在历史发生地取景,服装道具均是根据角色定制,以期做到不再有肮脏破旧的他剧同款即视感。此剧开机后找来专业剧本团队和数据公司,用能代表观众观剧习惯的‘大数据’来指导拍摄,所设定的情景、选择的演员,都有数据支撑,电视剧拍起来更科学和有指导性。
大数据指导影视作品拍摄掀起新的热潮,很多影视业内人士对此都抱有极高的期望。大家都期盼着大数据能为紧缩的影视市场带来新的繁荣。然而就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说,要面临的问题恐怕有很多。首先,抗战题材已经拍了这么久,剧情几乎产生了一定的公式,利用所谓“大数据”指导拍摄是否能跳出原有的“套路”,还是未知之数;其次,观众在观看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未免会带有民族情绪,因此基于群众的“大数据”是否能客观指导影视拍摄存在疑问。是否最后拍摄出来的影视剧又落入俗套,变成英雄终将胜利这类毫无悬念的作品?而且,在观众带有民族情绪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保证剧情的逻辑性、真实感,也是个重大挑战。如何让观众可以接受故事情节,却又不会因为过度讨好观众而忽视客观现实,一直是影视业艰难摸索的最大难题。
事实上,在大数据涉足影视业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担心,是否会让影视作品也变成“流水生产线”,制作出千篇一律的媚俗作品。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因此受众的接受度一直是影视作品是否能卖钱、是否存在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卖座的确重要,但艺术价值却不仅仅是受众的接受情况。
艺术价值是一个作品的核心所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也许不能为最广泛的群众理解,但没有内涵的作品,却也不能长久的勾住群众的腰包。近年来国产大量“明星巨制”卖座却不叫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味媚俗的作品也只能给观众带来一时爽快,看过之后并不能长久回味。长此以往,恐怕某些所谓的大片再想靠明星和宣传“圈钱”,也只会自砸招牌。
大数据会不会导致影视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内涵和价值、忽视客观规律,最后导致观众们“重度审美疲劳”,还未有定论。大家只是欣喜的看到几部打着大数据招牌的作品捧得硕果,便蜂拥而上。
其实,也并不是大数据有问题,只是看我们怎么用大数据。在会用大数据的人手上,我相信,一定会带给我们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在只懂得圈钱的人手上,恐怕又将诞生一个又一个“国产烂片”。
“大数据”究竟只是一个宣传的噱头,还是能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 相信很快便可从作品的播出情况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