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互联网上最著名的笑话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们不知道的呢?你所有的一切隐私都透明地置于网上。
这是一个隐私透明的年代,这同样是一个隐私无处不被追踪被记录的年代。重要问题在于,当个人隐私被那些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公司记录在案,甚至有可能被他们转化为商业利益时,我们该怎么办?
谁的隐私还未被泄露?
在这个年代,即便是一条狗,每根毛在互联网面前也无处藏匿。
还记得 "伊莱克斯女白领裸照"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么?当事人的一切资料都赤裸裸地出现在互联网上,那是无所不能的黑客们的"功劳"。
可是,越来越多的黑客感到震惊、感到无能为力–他们的智慧、手段,在Facebook、Google、苹果面前,显得是在"班门弄斧"。
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正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隐私门"中。他们推出的广告平台Beacon可以跟踪用户在40多个第三方伙伴网站上的活动,并且"明目张胆"地将用户信息记录保存下来,将记录共享给用户在Facebook网站的好友们。过分的是,用户在退出Facebook后,Facebook仍会在网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监视"和记录用户的网络行踪,并将结果反馈给Facebook。
Beacon在收集网民数据时的隐蔽和大胆,"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本来是一个搜索引擎和黑客们无法触及的安全地带,然而,现在这些信息统统成了Facebook和合作伙伴的囊中数据。
在收集用户资料方面,Google早已走在了前面。无数普通用户正在惊恐地发现,他们抱着乐子在Google搜索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地址、电话、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都被Google在数秒内全存档备用。尤甚的是, Google还可能会追踪用户在网络上的浏览和点击行为,同时将信息和用户的网址以及ID号捆绑后上传到公司的储存库。
即便你删除了Facebook,拒绝搜索Google,你被追踪的时候还多着呢。就连备受追捧的苹果iPhone手机,也被曝出利用股票和天气预报等后门程序,将用户的IP地址、兴趣爱好甚至手机的IMEI(手机串号)等私密信息,统统汇报给苹果官方。
谁知道其他插件是不是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怎么知道我们的邮件是不是也在被苹果查看?还有什么信息被它追踪?
那些不断骚扰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泄露自己家庭地址和手机号码的信息还少吗?据统计,全球目前有上亿人在使用电脑,每天在网络上大概有近2500万人次在网上通讯、购物、注册,这就将个人资料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电子信箱地址、信用卡号码存储在网站上。或许,我们只能祈祷自己别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
我们的隐私被用来谋利了
可怕的地方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信息资源已成为很多行业的制胜法宝。在此背景下,用户的绝对隐私,也成了许多公司获取经济利益的"牺牲品"。
Facebook宣布允许广告客户利用其3060万用户的档案资料并根据用户们的爱好去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换句话说,每个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了广告的载体,伴随着诸多的活跃用户影响周围的人群,产生"病毒式传播"效应。
超过10万名的用户举行了对Facebook记录隐私的抗议。但是Facebook说,与商业公司们打交道和购物是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实际上,窃取隐私难道仅仅是Facebook吗?像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传统做法是无限期地储存用户的问题,这些数据帮助Google提高服务,记录喜好以及避免欺诈。但现在在坚持其隐私保护协议的前提下,Google可以向其代理商提供部分信息。
不管这合不合法,至少它是不道德的。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对于商家来说,这启发了他们对于"广告精确投放"重要性的意识–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拥有海量数据的社区、移动设备、应用产品都争先恐后地试图分食这块"精确广告"的大蛋糕。
难道又仅仅是Google们吗?中移动说,在它们的效应下,消费者可能会被手机GPS定位,尽管中移动目前表示不会公开这些信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通讯运营商的分支机构,开始抛弃职业操守,将用户的个人资料卖给SP,以便SP疯狂强迫用户定制各种WAP业务,使双方"利益均沾"。
但所有的这一切,现在看来,都仅仅是开始而已。
自我管制还是立法保护?
隐私问题,似乎从互联网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相伴左右。
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Google等其他的搜索引擎也相继采取了一些保护隐私行动。但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服务竞争而已,毕竟我们不能天真地指望商家们在利益面前"良心发现"。
立法能解决以上问题吗?但指望立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五十多年前,隐私权得以被提出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事实上,依照纽约州的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隐私法: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肖像或者声音被应用于广告目的,必须获得该人的书面同意,否则被侵犯者可以诉诸法律。
但Facebook却告诉了所有人,即便立法,也不能解决隐私的所有问题。在立法存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同体制的合体。比如说在美国,隐私的界定在不同州会各不相同,所以运行中就有50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欧盟制定了普遍的标准,但是正像欧洲的一些隐私立法者所说,这些标准通常既复杂又缺乏灵活性。
好吧,那让我们用最原始的做法吧–一切从自己做起,以管制这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或许从某些角度来讲,自我管制通常比立法有效,尤其是在人们可以自由交换的激烈竞争市场。
当然,这不是说隐私立法就不占有一席之地。它也很重要。但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根本没有有效的保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