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打造“软件+服务”模式 服务不追求盈利

针对软件和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业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软件基本免费,软件服务实行收费;另一种则是服务仅作为支撑和后援部门存在,软件本身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世界各国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花费的70%都是在维护,只有30%用于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项目。"

最近一次访华期间,微软全球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演讲中首先指出了这样一个"现实"。"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同时,这个事实也是微软在信息社会里遇到的一个两难处境。"鲍尔默说。

那么,微软应该如何应对?鲍尔默认为,微软必须要打破这一个模式,"我们要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同时,使我们预算的小部分用于维护,更大部分的预算用于新的应用。"这就是鲍尔默提出的"软件+服务"发展战略。

对于微软中国而言,微软大中华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GCR CSS)已经有了1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是微软全球五大技术支持中心之一。

1997年,微软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的一个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日前,微软宣布"大中华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正式升级为"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的资源和业务。

在IBM等国际巨头实现由硬件向服务的转型之后,服务对软件企业的意义又在哪里?是否也存在由软件向服务转型的可能?

"服务还不是追求盈利的部门"

如果卖出去的产品出了问题,厂家提供上门维修等售后服务,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服务。对于软件行业来说,这可以被理解为软件服务的一个方面。

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总经理柯文达介绍说,发生问题之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是IT服务中"被动服务"的一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它没有服务。对于IT服务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主动和预防性服务。

"客户使用微软的产品,可能只使用了其中30%的功能,另外60%~70%的功能都没有用,微软通过客户咨询和客户培训,改变客户的思考模式,这一服务针对更多使用微软平台的用户。"

不过针对软件和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业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软件基本免费,软件服务实行收费;另一种则是服务仅作为支撑和后援部门存在,软件本身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IT服务在微软内部的组织架构中主要分成三部分:一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另外一部分是咨询顾问,剩下的部分则是微软在跟企业客户签完销售合同之后,服务部门作为后勤之一提供支持。

柯文达表示,就微软来说,软件服务部门并不是一个定位于"盈利"的部门。微软将每年收入的2%~3%投入在软件服务部门,在考核方式上则以客户满意度为首要指标。

除了为客户提供软件服务之外,微软技术支持服务中心还为微软打造出一个"信息技术生态系统",按照微软的说法是"微软如果赚了1元钱,合作伙伴则会赚到8元钱"。

柯文达指出,现在很多国内IT企业,在IT服务方面都是跟软件销售分开,现在更多的企业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在微软内部,任何组织结构的改变都是可能的,"未来也并不排除服务部门成为微软盈利点的可能"。

软件+服务模式

鲍尔默在前不久的微软TECH大会上指出,数年前,微软的软件战略中心是嵌入在设备中或刻录到CD上,并交付给用户的软件,但是,目前软件需要与互联网协调运行。

11月,微软的主要竞争对手Google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赛迪顾问执行总裁李峻认为,这是Google把相关优势向服务领域扩张中非常重要的举措,Google通过软件来实现增值业务,并最终获得收入。

这种模式也成为微软未来可能探讨的一种商业模式。柯文达以微软推出的一个软件产品为例,微软客户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顺利投放广告,不过客户并不需要为使用这个软件付费,只需要支付广告服务费用,在这个模式中,软件以及服务以捆绑的方式共同获得了收入。

前不久,微软正式宣布了Windows Live 服务战略,微软在广告以及服务方面的战略进一步明确。

就中国市场而言,软件向服务的转型已经走出了很远。据赛迪顾问执行总裁李峻介绍,中国软件服务收入已经是软件销售收入的2.2~2.5倍,但软件服务的增长速度超过软件,因此,未来软件收入的市场份额将大大超过软件的市场份额。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IT服务市场将达到700亿元人民币,全年市场增长将超过15%,整个IT应用市场从2006年开始加速进入结构调整期。李峻认为,这样的调整折射出我们社会信息化已经从基础系统的采购和使用阶段,逐步开始向业务应用阶段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