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TOR年终回顾(2) 2007年5大新锐存储技术

DoSTOR存储在线 2007年存储年终回顾(2):存储市场上的各个厂商总是能以各种新奇的技术名词让用户们乖乖的掏钱,不过好在这些技术对于用户来说,确实是有用的,能够帮助用户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2007年有许多先进的存储技术大放异彩,也催生了如FCoE这样的新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到底在2007年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完成了什么样的使命,他们在2007年的日子里过的真的好么?今天,我们将在舞台上展示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固态硬盘、在线存储服务、FCoE五项技术的2007年。

重复数据删除:遍地开花 众说纷坛

如果说2006年厂商在重复数据删除领域还处于默默耕耘阶段的话,那么,从2007年春季开始,厂商之间的重复数据删除之争就已经进入了市场爆发期。但是,仔细想来,重复数据删除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着实火了一阵子,但是突然的,又沉寂了一下,因为用户好像对此并不感冒(见http://www.dostor.com/a/p/2007-03-21/0002632095.shtml),接着提供重复数据删除的厂商越来越多,势头越来越猛,也就盖过了用户对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不感冒"。进入2007年,从各家技术厂商的宣传来看,当初那些300:1、200:1的高高在上,甚至有些可怕的"删除重复数据比率"直落到凡间了,先是数量级的上的巨大差别,30:1、20:1甚至10:1、5:1的数据都见诸报端,接下去,越来越多的厂商都明确的告诉用户:"究竟能删除多少的重复数据,那要取决于你的数据中有多少可以删除的,重复的,没有必要存储的数据。"

2007年重复数据删除市场可谓风起云涌,除了那些不大的厂商,如Diligent、Riverbad、飞康、Sepaton、Exagrid、DataDomain、昆腾加入到这个市场中,以及Data Domain的成功IPO(见http://www.dostor.com/a/s/2007-06-28/0002733457.shtml),都更是体现了人们对重复数据删除厂商的追捧,连那些大厂们都坐不住了,日立数据系统在其HCAP2.0中加入了对重复数据删除的支持(见http://www.dostor.com/n/c/2007-05-30/0001232994.shtml),EMC在收购Avamar后,也加紧了步伐,在11月底宣布,由于看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为企业储存带来的效益,在产品在线扩大支持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见http://www.dostor.com/n/w/2007-11-26/0001336756.shtml)。NetApp也不示弱,决定将块级"重复数据删除(de-duplication)技术"加到了其FAS 和 NearStore R200生产线上(http://www.dostor.com/a/p/2007-05-16/0002632839.shtml)。几乎我们知道的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存储厂商都把重复数据删除列到了能够提供的技术的列表之上。但是,有关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争论仍然不停不休。

先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专利之争,昆腾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在单一高端磁盘存储设备中同时实现inline-processing和post-processing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厂商,这得益于昆腾和许多厂商签订了合作协议,甚至是参股–事实上,每股15美元的Data Domain股票现已为昆腾公司带来了整整585万美元的净收益。虽然与Data Domain解决了专利纠纷,并因为后者上市而获得巨大收益仅仅过了几个月,但是昆腾显然仍没有忘记Riverbed,昆腾对这个竞争对手提起了诉讼,要求Riverbed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支付诉讼费及其他费用。

但是,这还只是关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最简单的争论,最大的争论还是在于到底是Inline-processing方式好,还是Post-processing方式棒?这两项技术,目前是实现重复数据删除的两种不同形式:有些人声称Data Domain和Diligent公司的Inline-processing解决方案是使用设备在数据被发送到备份系统之前同步完成重复数据删除的,它们比那些后期处理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比如FalconStor和Sepaton公司的Post-processing解决方案的效率更高一些,但是又有人说,只有采用同步设备(Inline-processing方式)才能在处理重复数据删除任务时保证服务器不至于崩溃。而且,如果在备份后再进行重复数据删除(Post-processing方式),那么用户将需要更多的存储器,而且在万一真的发生存储设备空间用尽的情况时,执行重复数据删除也可能会与RTO的速度相抵触(http://www.dostor.com/t/d/2007-08-30/0026834741.shtml)。不过分析师们则说: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解决方法有很多种,形式不同而已。

可是,用户们到底该听谁的?估计除了两种方式都试一试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

自动精简配置 这个名字合适么?

自动精简配置 Thin Provisioning 很多人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动精简配置这个技术名词时,都不太明白这个技术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动,好理解,但是,精简配置呢?是更加容易的配置?还是需要配置的参数能够减少?这个名字让人很是费解,于是我们每次都要介绍一下到底这个技术的原理、作用和好处,远远比重复数据删除这样简单易记的名字要复杂多了,也难怪有媒体记者表示:"自动精简配置,就好像存储领域其他很多令人费解的名字一样,自动精简配置技术这个名字相当拗口,远比不上服务器领域的"随需应变"或者"动态分配"之类概念来得简明扼要,真想建议业界大腕们给自动精简配置技术起一个用户界面更友好、更容易理解、更直白的中文名字。"

在2007年,有关自动精简配置最大的热点集中在:自动精简配置的应用是否已经成熟?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希望能够有这样的技术来随意的分配存储容量空间,能够回收那些不用的空间回存储池中,自动精简配置给了人们这一机会,而少了技术实现纷争的自动精简配置发展的十分成熟,也因为如此,其要比重复数据删除应用的快一些,焦点也集中到了应用上面。在2007年,应用自动精简配置的注意事项(见http://www.dostor.com/t/p/2007-07-11/0026933720.shtml)、部署自动精简配置是否真的划算(见http://www.dostor.com/t/p/2007-08-06/0026934179.shtml)、应用自动精简配置应遵循的规则(见http://www.dostor.com/o/e/2007-11-15/0003036327.shtml)这些文章都引起了用户的强烈关注,也体现出了用户对于使用此项技术的迫切。

固态硬盘 努力冲击传统硬盘市场

固态硬盘在2007年展开了对传统磁盘市场的进攻,而且进攻的非常猛烈,不光是存储系统厂商逐步在向固态硬盘靠拢,如Solid Data Systems公司发布了一款1TB的SSD阵列,打算将其打造成传统存储的替代品,类似Qbisys这类以固态硬盘为主要卖点的厂商也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很多厂商,甚至是传统硬盘厂商都对固态硬盘有些心动了。

先是英特尔在秋季IDF上推出了其40GB固态硬盘的样品原型,两款原型分别应用与笔记本,及台式机兼服务器产品。然后在这一年中,Mtron公司、创见公司、SanDisk公司、三星公司、PQI公司、Apacer、威刚也都推出了固态硬盘产品(见http://www.dostor.com/t/g/2007-06-28/0027033466.shtml),大量的固态硬盘出现在市场之上,而华硕公司的易PC采用的也正是固态硬盘,连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也宣布其未来将进入电脑、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领域的固态存储磁盘场。

更大的突破也出现了,让人们不得不在2007年对固态硬盘多看两眼:BitMicro公司推出了一款容量高达1.6TB的固态硬盘新品:4Gb/s光纤通道接口、读取速率超过320MB/s,全双工突发数据传输率800MB/s,I/O速率可达55000 IOPS,这个速度远远超过普通硬盘!而Mtron推出的 2.5寸固态硬盘是目前市面上针对普通消费者性能最强的SSD产品,读取速率达到100MB/s。接下去是STEC公司的声称可以支持任意读取的每秒1万I/O的读取速度和支持任意写入的每秒1.7万I/O写入速度的MACH 8。

但这些都不是最具震撼力的消息,一直对固态硬盘持保留态度的希捷,虽然推出过混合硬盘,但是从未打算推出固态硬盘产品,不过在2007年,希捷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杨建初先生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希捷计划推出基于闪存的存储产品,在2008年希捷将推出固态硬盘产品,未来将能提供所有类别的硬盘存储方案。有媒体戏称:"传统硬盘技术的巨头终于向固态硬盘低头了。"

整个市场对基于最新闪存技术的固态硬盘(SSD)的兴趣越来越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固态硬盘可以凭借非常低能耗和更高的I/O表现力能够替代传统硬盘,In -Stat公司的分析师Jim McGregor说:"关于固态硬盘将取代传统磁性介质硬盘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十多年,但是那是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两者之间是分隔开的,但是硬盘行业已经克服了它。"

无论性能再好、能耗再低,哪怕在未来会将价格降到更平易近人的水平,人们可能还是觉得固态硬盘不能够代替传统硬盘,人们总会找出不少的理由,不少的说辞,也许,这就是固态硬盘的悲哀–用户总是更加墨守成规的。

在线存储服务 谁都不想落下

严格说来,在线存储服务是包括了存储、传输和处理等多方面技术的,而就其本身而言,人们更觉得它是个市场,而非一个技术,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在线存储服务的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当然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技术,如Nirvanix公司提供在线存储服务的核心,就是被其成为Nirvanix Web Services的系统,那是一个提供全局域名、负载均衡及方便集成商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的文件集群系统 。而如果没有这个系统,Nirvanix的在线存储服务恐怕不会获得那么多人的青睐,在此,我们可以把在线存储服务的兴起,作为一个整个在线存储服务相关技术的兴起来看待——服务的根基除了态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技术!

在10月份的时候,在线存储服务的热浪已经热的不能再热了,我们撰写了题为《在线备份 从没落到今日新生》(见http://www.dostor.com/e/f/2007-10-26/0002435887.shtml)的文章,因为谁也没想到,好戏还在后面。

6月份,热浪刚刚兴起,怡敏信公司宣布推出 DataGuard Vault(TM) 在线备份和恢复服务 (DataGuard Vault Online Backup and Recovery Service),为中小型企业、远程部门和企业分部提供的全国性企业级服务(见http://www.dostor.com/n/c/2007-06-19/0001233298.shtml)。Intronis公司在成立四年之后,计划升级其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在线备份业务,加入了经营基于互联网的磁带替代品的公司行列(见http://www.dostor.com/a/s/2007-09-03/0002734914.shtml)。而希捷公司麾下的EVault和Iron Mountain公司的LiveVault也在这个市场上一点一点的复苏了,它们都表示推出新的在线存储服务,而且都不仅仅是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大型企业也成了他们的客户。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没有见到过像样的大型存储厂商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来,但是,很快了!时间进入到九月份,EMC宣告了它的不知道第N次收购:花费7600万美元收购提供在线存储服务的Mozy网站的母公司伯克利数据系统公司,并接收其全部50名左右的员工。第一家存储巨头进入到了这个市场中,接下去,是IBM,12月,IBM公司宣布,它将收购Arsenal Digital Solutions公司,要知道,这家公司可是在线备份市场上成立历史最久的厂商之一,创立了已经有九年之久的Arsenal Digital公司目前拥有3400家企业用户,其中包括许多进入了财富500强的企业。它的业务范围遍及5大洲的67个数据中心,总容量超过了20PB。 虽然没有看到收购价格,但是从IBM公司将把该公司并入IBM Global Business Continuity and Resiliency Services分公司以及全球150个恢复中心这一举动来看,IBM的信心是颇足。

IBM之后是HDS,日立数据系统公司和Data Islandia公司则推出了他们所谓的全球最环保的外包数据归档服务,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两家公司在冰岛建立了数据归档中心,提供面向互联网的数据归档业务,而且设施完全是通过地热能源和水电能源来供电的–所以是非常绿色的!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传说中的Google Drive,这家全球搜索巨头的一举一动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而其推出在线存储业务估计在这个市场上也会引起不小的波澜。除了Google,Intel的动向也被人们挖掘了出来,英特尔的风险投资部门最近达成了对Nirvanix公司的投资协议,将出资用于这家位于圣迭戈的初创公司提供其可扩展的在线存储服务。Intel方面的态度是这样的:英特尔希望改善其服务,优化其技术,并扩大Nirvanix功能的存储节点数量,并最终在将来能够受益于Nirvanix的技术。看起来,Intel喜欢的是Nirvanix技术,不过,到底是不是技术,还是Nirvanix那老牌的存储服务,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算盘了。

FCoE 谁也没想到这么快!

今年4月5日,包括Cisco、Brocade、EMC、IBM、Intel、Sun等多家IT大厂宣布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推动连接光纤信道(Fibre Channel)与以太网络(Ethernet)的标准,以谋求简化管理成本。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FCoE。从介绍来看FCoE标准将Fibre Channel协议直接映射至Ethernet,绕过TCP/IP 协议栈,并使SAN 通信通过本地标准LAN网络进行传输,使得可公司当前的Fibre Channel 基础构架得以继续使用。

虽然4月份才推出这项标准,但是这项技术能够让数据中心的网络统一起来,可以说,让环境中的线缆更少、使用的能耗更少,复杂程度也降低了,因此发展速度可以用"迅猛"二字来形容(见http://www.dostor.com/club/b/2007-10-24/0007335837.shtml)。尤其是在2007年秋季SNW大会上,FCoE的出现多少让人们有些吃惊。

QLogic, NetApp, 思科(Cisco) 子公司 Nuova Systems, Emulex, 和 Brocade公司都在忙着推出这项技术,QLogic公司联合NetApp和软件专业公司Nuova Systems演示了一款集中式网络适配器(CNA),这款产品就是基于FCoE技术的(http://www.dostor.com/n/w/2007-10-18/0001335750.shtml)。而Emulex公司则宣布与Nuova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利用Nuova公司技术开发Emulex公司FCoE产品的技术合作协议。思科和博科这两对老冤家也表示其对于FCoE的关注非常热烈。

接下来做出实际行动的又是Intel公司,英特尔公司宣布开源他所掌握的FCoE initiator (发起端)技术(见http://www.dostor.com/a/s/2007-12-19/0002737476.shtml)。英特尔公司的存储计划和技术专家Jordan Plawner表示。"我们认为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存储是一个"好主意",因此我们决定开源我们所掌握的FCoE initiator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是为FCoE获得操作系统的原生支持所走的第一步。我们相信这将帮助业界加速FCoE的发展历程。这项技术已经火热起来了!"

我们从FCoE身上看到,几乎所有的存储网络产品厂商都加入进来了,合作的合作、推出产品的推出产品、开源的开源,一片火热,一片叫好声,谁也没想到,FCoE来的这么快!不管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FCoE都将到来。问题在于厂商们今日的兴趣是否能够满足客户们明日的需求。

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固态硬盘、在线存储服务、FCoE五项技术在2007年可以位列存储技术排行榜的前列,厂商热衷,用户期待,业界认可,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了,但是,存储业界就是那么残酷,iFCP、FCIP的出现与快速衰落都让人们有些惋惜,上面的五项技术也是一样,不要觉得技术还不错就忽视了问题缺陷,忽视了应用,毕竟,这些技术要用到用户的环境中,只有用的起来,才会好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