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频向大型集团“投怀送抱”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在一次银联组织的收单机构会议上了解到,多数线下收单商的日子可以用“苦不堪言”来形容,面对盈利难的窘境,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投靠大型集团或互联网公司。

继 上 市 公 司 海 印 股 份(000861,SZ)2月10日公告称,拟以1.75亿控股广东商联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商联支付)后,2月11日,华控赛格(000068,SZ)公告称,公司已与成都支付通新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支付通)签订意向协议,拟入股成都支付通。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价格战不可避免。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获得了牌照,但盈利前景堪忧,长远来说情况可能会恶化,出售牌照或与其他企业合作是两条出路。

第三方支付频被收购

华控赛格2月11日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公司2月10日与成都支付通签署了意向协议书,公司拟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等方式,获取成都支付通的股权,具体操作方式及出资金额将以相关审计或评估结果为依据,由双方进一步协商确定。

华控赛格表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其可以根据被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与业务发展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步定制个性化的支付结算服务。

另一家上市公司海印股份近日也公告称,拟以1.75亿元投资获得商联支付51%股权,交易各方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2014年,市场还曾传出易宝支付被复星集团收购,不过,2月11日,易宝支付总裁唐彬对记者表示,2014年双方有过接触,目前没有在接洽了。

事实上,近年来,第三方支付频频曝出并购案。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68.7%的股权,这一动作为万达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第三方支付频频 “求收购”的原因何在呢?

中国支付网总编辑徐雨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寡头垄断的非金支付市场,独立支付公司生存空间被挤压,通过寻找实业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或引入战略投资是必然选择,还有部分上市公司背景或出资人有盈利要求的支付机构将在微利环境下寻求资本退出。

业内:类似并购或成常态

近日,快钱董事长兼CEO关国光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首次披露了快钱与万达联姻后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核心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化。快钱方面提出,将结合万达的产业资源优势,用金融的手段融合,进军消费信贷以及商户信贷领域,最终打造资产、支付、营销的闭环,依靠线上线下的数据,创造新的商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对收购方来说,收购不赚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否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呢?

讯联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寇向涛向记者表示,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并购有些都是以合作为目的,比较典型的是快钱和万达的合作,万达注资快钱,以往快钱面临一些政策和市场竞争压力,这次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还有些合作是大财团和大互联网公司,要做互联网金融,需要用支付做桥接,会收购一家央行颁发支付牌照的支付公司。

另据了解,近日,上汽集团继续加快投资和金融服务领域的尝试。

“我们正打算收购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弥补财务公司在支付结算上由于营业范围而受到的限制,为集团所有成员企业拟建设的汽车金融电商平台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上汽集团财务总监谷峰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汽车财经年会上透露。

绕不开的支付生态圈,是大型集团“触网”之后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良性的收购对双方来说无疑是双赢。

“比如,京东买网银在线,平安收购上海捷银和壹卡会,这都是布局,这样的并购案都是良性的。网银在线对京东在移动端和互联网平台起到的作用蛮大的,是京东金融比较核心的资产,有利于集团、支付公司、用户和监管。”寇向涛称。

寇向涛进一步表示,支付牌照发放3~4年时间,很多公司逐渐从竞合期到新的沉淀期,未来类似的并购或将成为常态。

徐雨文也表示,支付业务许可5年期限即将到来,一些业务不合规或业务较少的机构可能无法续申请,将突击寻求资方或实业合作。另外,传统行业面向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冲击将纷纷转型,新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将更有资金实力和实际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