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见证了云计算如何推动消费产品和企业级产品领域的伟大创新,进而成为不同规模组织的新常态。如今,云计算已成为推动诸多企业创新的引擎,不仅包括新兴企业,也包括成熟企业。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中国企业通过云计算加速了创新的步伐,更快地拓展国际市场。例如,小米正通过云计算服务全球范围的智能手机用户;远景能源通过云计算管理着世界各地的智能风场;猎豹移动通过云计算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手机安全的保障……毫无疑问,云计算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我们已经见证了各种令人叹服的创新,但一切才刚刚起步。在2015年及以后,云将会触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云分析。
显然,云分析将无处不在。云分析几乎影响着每位消费者和每个商业领域。通常,消费者不会注意到云,因为云在不同的应用程序的背后提供支持。但云分析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零售建议到基于基因学的产品开发,从金融风险管理到初创企业衡量其新产品的效果,从数字营销到快速处理临床试验数据……目前,这些领域都在通过云分析而达到新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还将帮助实现自助分析。过去,组织内部的分析系统处于旧式IT架构的最顶点:在专用硬件上运行一个集中式数据仓库。而在现代企业中,这种情况是无法接受的。在帮助业务部门变得更加敏捷、更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并开发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方面,分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集中式、不够灵活的旧式数据仓库模式往往会使企业用户陷入困境,而基于云的分析则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业务部门现在借助云服务的资源,可以在云中迅速创建自己的数据仓库,并可根据其需求和预算选择数据仓库的规模和速度。它可以是一个在白天运行、拥有2个节点的小型数据仓库,也可以是一个仅在星期四下午运行几个小时、拥有1000个节点的大型数据仓库,或是一个仅在夜间运行,并在第二天向工作人员提供所需数据的数据仓库。
全球商业出版物《金融时报》为如何利用云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金融时报》拥有120年的历史,已经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变革。它通过使用云来运行商业智能系统,得以分析所有报道,使报纸更加个性化,为读者提供更加定制化的阅读体验,彻底地改变了向读者提供固定内容的传统方式。
具体来看,借助新的商业智能系统,《金融时报》每天能够实时分析140篇报道,并大大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分析所需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此外,《金融时报》也扩展了其商业智能,以更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广告。通过使用Amazon Redshift,《金融时报》每天能够处理1.2亿个独立事件,并集成内部日志和外部数据源,为读者打造一份更加动态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