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让移动支付瞄准“唯一”

3月15日,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现场,马云在淘宝上选好一款产品,下单支付时没有用密码认证支付,而是通过手机“刷脸”的方式实现支付,完成了在移动互联网上选货、下单、支付的完整消费交易过程。随即,“刷脸卡”引发网络围观与热议。

事实上,“刷脸卡”大家并不陌生。在朋友聚会等场合,我们经常会用“刷脸”一词来玩笑取乐,联想电脑的开机认证也采用过“刷脸”的方式,此次马云展示的smile to pay的应用也是在“刷脸”。

势头强劲

排名在2月新浪好书榜第二名的《最后的耍猴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风餐露宿、走南闯北行走江湖的耍猴人的真实故事。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耍猴人随身携带很少现金,耍猴挣的钱在回家前就通过邮局汇款寄回老家。因为随身携带要面临被偷被盗甚至被抢等诸多风险。

这种通过邮局汇款的方式,与互联网上兴起的移动支付其实有着共同的特性。第一,便捷,省去了携带现金、管理现金等不少的麻烦。第二,安全,规避了携带现金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可否认,广大消费者对便捷与安全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这是一种刚性需求。加之通信网络的优化提速、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营销平台的刺激,移动支付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便捷与安全就成了移动支付的标签。

噪点不少

从消费者的需求及市场的发展看,移动支付总是要风生水起一番的。从手机的替代角度看,手机在替代游戏机、替代相机,甚至替代钥匙,并一直在替代钱包的路上发力。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去年规模环比增长了500%。

当然,在移动支付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负面消息也层出不穷。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威胁。有因为密码被盗而引发的资金损失,有因为扫描了二维码等导致信息被盗引发的资金损失等。报告显示,去年1至7月光感染手机支付类病毒的安卓用户就超800万人次,月新增感染用户超百万。

不言自明,移动支付在为大家节约了时间、省去了麻烦、带来了便捷的同时,安全的特性也在下降,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移动支付本来是可以规避安全风险的,但自身却也存在着安全风险。就像相机上的感光度一样,为了提升亮度可以增大感光度,却存在着相片噪点的隐患。不断增加的安全威胁与隐患就成了移动支付的软肋,甚至发展的危机。

“唯一”出路

世事总是如此,既然有危险,那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机遇。在移动支付领域,便捷性毋庸置疑,但是考量技术、鉴别能力、展示实力的关键就落在了安全上。互联网公司、平台商、运营商等都看好移动支付市场,看到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商机与魅力,当然也聚焦于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安全性能。

也正因此,移动支付密码由数字变成数字和字母组合,逐步发展到短信认证,再向绘制图案发展,向指纹与脸谱等迈进。从这个过程来看,移动支付的安全认证方式,由简单的密码设置随机性,逐步向复图案等复杂性转变,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向与人体天生特质紧密相关的指纹、脸面等唯一性特征上发力。

设想就是,随机组合的密码可以揣测可以利用病毒盗取,短信认证和设置的图案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但人的指纹和面相是具有唯一性的,将这些唯一特质与移动支付安全紧密绑在一起,安全系数自然就能够提高。这也是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快的原因之一,而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占比最大。

毋庸置疑,将支付认证手段与人天生的特质紧密相结合,能够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系数,同时也能带动移动支付的便捷指数,增加时尚元素。

移动支付的安全认证靠生物的“唯一性”特质发展一段时间后,未来应当还可以利用各种云和大数据,形成配套的融合认证方式。指纹、面相等先天性唯一性的认证是基础,而后天培养的比如性格、消费习惯、个人喜好等各种轨迹则是可以与之配套的认证条件。前者由消费者自身携带,而后者则有移动支付企业汇聚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