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风口”上的智能制造

        “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形成整个国家政产学研高度共识的发展蓝图;而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发表了上述看法。

       周济在演讲中说,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是13-15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15北京国际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览会”的同期论坛。展览期间,包括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等相关的论坛也相继召开。

       据报道,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并将于于近期正式公布。该《规划》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发展领域和5项重点工程。其中,10大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等;5项重点工程则包括智能制造。

       根据规划,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将率先在智能工厂流程制造、离散制造、以个性化定制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模式、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6大领域展开试点。为此,工信部详细划定了包括CAD、云制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源管理在内的23个试点子领域。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要用3个10年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三步走中的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其目标是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制造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苗圩表示,多年来工信部部署的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将成为智能制造的基础,这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工具数字化方面普及率已经达到54%,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的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30%,近5年年均增长达4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逾1/3,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2.16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5.7%,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比如,近八成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于进口,2013年进口额达到2313亿美元,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更是超过九成。对此苗圩表示,中国制造业需要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最大的“风口”。但是,我们需要更冷静看待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更客观对待智能制造的基础,才能使“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之路更扎实,少一些浮躁和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