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协力创新 共赢云海——英特尔融合云方案

DOIT传媒记者宋家雨(以下简称宋家雨):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英特尔(中国)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总经理朱巍先生以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及云计算业务产品市场总监贺晓东先生共同来谈一谈有关融合云生态环境的问题。


 

宋家雨:首先我想请问朱巍先生,这次我们英特尔推出了融合云解决方案,我知道英特尔还有很多其他生态,那么融合云跟其他生态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提出融合云架构方案主要针对哪些应用领域和哪些应用需求,主要的目标客户都是哪些?

朱巍:今天我们推出融合云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在中国跟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针对中国本地的应用和生态环境做的创新。我们这个解决方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云服务商,和各种向云计算迁移的企业,在迁移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更加安全、更高性价比、更易实施的一个解决方案。我相信我们的基础架构可以让各个应用开发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最终用户,针对性的开发应用。所以,相信将来上面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最终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应用。但不管是哪个应用,都可以享受到英特尔融合云架构的好处。享受高性价比、简便迁移、安全云计算平台。

宋家雨:云确实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很多用户会讨论的话题是IaaS、PaaS、SaaS,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混合云。那么英特尔提出的融合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朱巍:融合云更多指的是一个架构。因为传统数据中心的架构是孤岛型的,比如说一块设备专门做计算,一个设备专门做存储,另一个设备专门做网络,他们互相之间是割裂的。也就是很难根据我Workload的需求来调整,比如说在存储上的投资,今天能不能帮助我做计算,或者我计算上的投资,能不能今天来因为我存储需求的提升来帮助我做存储,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往往意味着我要额外增加投资。我们今天提出的这个融合的架构呢,实际上所谓融合,就是把计算、存储,包括将来把网络都融合在一个架构里。所以一次投资可以根据你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应用需求来灵活的调配你的计算、存储,将来包括网络。所以比如说今天,可能你的存储需求突然有一点上升,这时候你可以把一些计算节点定义成做存储功能。如果到了明天,你的计算需求又上来的话,你又可以把它调回去,所以非常强的灵活性、可扩充性和高弹性。
 
宋家雨:朱巍先生,融合云这样一个架构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而定制的吗?

朱巍:是我们跟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来针对本地的应用和生态环境来定制的。当然这后面我们英特尔主要是提供基础的硬件的架构和很多本地的基于OpenStack的OSV,提供一个OS和管理的这一层的认证。后面再上面一层应用,我们会发展很多的应用合作伙伴,也欢迎更多的应用合作伙伴来基于这个跟我们共建这样的生态环境。
 
宋家雨:这样我们针对Openstack来提供一些支持,提供一些认证服务的功能,我们对全球的云计算市场会产生一些影响和发展吗?
 
朱巍:这个问题我想要不要交给晓东来回答。
 
贺晓东:我稍微做一些补充,刚才探讨了很多融合架构,我可能在这里更想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但是一个比喻大家就比较理解。比如我们都经历过装修房子的过程。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先土木工程,把墙给打了,有一帮施工队。然后再就是水电。然后我们装差不多了,软包装又进来了,有窗帘。实际上对于用户最终的需求,他是需要一个拎包入住的精装房。融合架构是什么概念呢?当然我们现在离拎包入住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想做到,用户买回去以后就可以基础的数据中心的这些,刚才朱总提到的存储、网络、计算,这几点融合。还有一方面在管理层面,实际上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也是非常幸运,为什么说本地化呢?因为我们确实看到国内有很多大量的基于围绕OpenStack做创新的公司。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创新推动了精装房的落地,所以我们是非常非常愿意跟他们一起来配合,一起来合作的。当然国外也有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呢?我想根据中国的IT以及整个的自主创新“互联网+”的思路,实际上我的感觉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创新的氛围和土壤。
 
当然回答宋总刚才的问题,如果国外有没有类似的需求?当然,我们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讲,比如云操作系统这一层,我们的合作伙伴,商业合作伙伴,VMware、OpenStack、RedHat等等这些我们都有广泛的合作。所以我们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在融合这个层面,存储、计算,下一步就是网络。为大家打造这么一个硬平台。但是上面的操作系统我们是希望跟刚才提到OpenStack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把融合架构生态系统给它打造好,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宋家雨:对于英特尔我们都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我们可能知道在处理器这方面的领先技术,我们是处理器的领先厂商,我们谈到融合云的架构,融合云的架构采用了英特尔哪些关键的平台和技术呢?
 
贺晓东: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也有很多人问,谈到“互联网+”,谈到公有云、私有云,跟英特尔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举几个例子方便大家更加理解。比如说数据中心,当您运营了一个几十台、上百台、上千台、上万台的数据中心的时候,您的第一大运营成本是什么?电费。而电费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在计算上面。在英特尔至强的核心平台这一层面,其实我们有节能这方面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的节电管理器技术,Node Manager 节点管理器技术。这个技术再好,它是需要刚才说的软包装,把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什么呢?我们云操作系统的合作伙伴,比如说OpenStack,刚刚提到业界的这些合作伙伴,我们今天发布合作伙伴,比如说“九九云”,AWCloud,我们跟他们有一个合作,打通节点的功能,让节电在平台这一层面真真正正的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节点管理器,通过Workload的调节,高峰低谷,我们就可以把有限的电的资源和计算,每一个虚机的性能加功耗,达到最佳。所以这样的话,比如一年下来省10%的电,那就是很大的一笔钱,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英特尔可以贡献的。
 
再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安全大家都是很关心的,不管是公有云、私有云,大家对数据安全都是非常关注的。如何在数据安全,建立一个可信的计算云平台这方面,其实我们有很多芯片级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的“TXT”技术,这些其实我们都可以通过跟云操作系统的合作伙伴一起,我们把云安全在管理这一层上进行增强,给它做到真正的可信的计算环境。这都是我们作为芯片厂商的优势。
 
朱巍:我补充一下。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刚才也谈到很多企业在迁移的时候,会面临一些异构环境,会有公有云、私有云,最后也可能会是混合云。所以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英特尔还做了一件事是很重要的,就是在本地的,刚才讲了有很多本地的创新公司提供软件、硬件解决方案,我们在基于我们硬件平台给这些软件的,比如说OpenStack方案,做一个统一的认证,这样的话对企业来讲,不管是来自于哪个公司的OS的管理解决方案,首先经过我们的认证之后,企业可以信任它是安全的、可靠的。另外,随着共同的努力,将来不管是用哪个方案,比如说我采用了这个,拿晓东的比方来讲,我的基础装修是这家的,我出去选软装修的时候,软包装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很多很多,而不是说因为我这个基础架构就得选这家的软包装,因为大家的标准不同。这也是我们来推动的一件事情。我就补充这么多。
 
宋家雨:朱巍先生,我们知道英特尔在推动云计算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主打的,以用户为核心的那个叫“ODCA”的组织,通过用户的应用需求来提出很多云计算的标准化或者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事情,英特尔曾经做了这样多的一些工作,这一次我们又提出“融合云”的架构,特别是针对中国市场来定制,刚才晓东先生讲了,我们怎么样把英特尔处理以及关键技术它的性能发挥出来,我们这一次融合云的架构目前都有哪些合作伙伴参与,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朱巍:我觉得晓东可能一直在做合作伙伴的拓展,这个问题请他来回答。
 
贺晓东:我们在国内先后跟我们的现有商业的合作伙伴,比如说跟VMware、RedHat,包括Microsoft我们都有合作。我们在国内领先的OpenStack的创新公司,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九九云”、AWCloud,还有Unitedstack。这些合作伙伴包括Pactera,我们都有很深入的合作,包括刚才朱总提到的,我们希望把软硬件融合架构真正的融合进去,用户拿回来就是一个虚机,已经配好的,根据它的管理做一些很简单的配置分发就可以了。

这里面还要强调一下,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传统的服务器厂商,比如说今天您看到的像宝德这样的公司,泰格威尔这样的公司,其实呢我们试图打造一个软件、硬件、操作系统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让大家在这样的生态系统真正的通过合作,来把创新快速的去落地。

回答刚才您的“ODCA”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更多是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我们看到用户要什么,我们芯片,我们未来的产品路线图怎么样发展。回到今天的融合云,融合架构,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怎么样把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现在有点像在找路,云的选择方案太多了。哪个是一个最佳路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生态系统,大家在这样的平台上的交流找到这样的最佳路径,然后很快的让大家尝到云的好处。
 
 朱巍:既能够享受到云的好处,又减少转向云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举一个例子,像本地的很多创新基于OpenStack,OpenStack毕竟是一个开源的软件,有很多企业在用开源的时候就有一些顾虑,既然是开源,会不会有一些风险,稳定性、安全性。这就是我们希望英特尔来推动的,包括认证、测试,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使企业,既能够享受到OpenStack的好处,灵活、开放、低成本,但是不管它选哪个公司,只要是我们认证过的,刚才晓东讲到的合作伙伴,都可以放心的使用。
 
宋家雨:谈到云这一方面来讲,特别是在国内大家谈得比较多的,用户也大量采用的是一些公有云的服务。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一些大的云的服务提供商,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今天我们推出融合云的计划,又在OpenStack基于开源软件方面来讲,我们构建了云的一些服务,刚才也提到我们希望给用户提供一个最佳的实现云化的路径,我想问的问题是,从我们融合云,从我们英特尔合作伙伴推动云计算发展的角度来看,最佳的云化或者说最佳云化的路径应该怎么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用户最佳的云的选择。
 
朱巍:非常好的问题。其实刚才我在台上也已经讲了,这里面以前可能一直会持续有一个争论,到底是公有云好是私有云好,我们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应该根据每个用户自己应用的情况,企业的规模,包括对自己发展未来的规划,应该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刚才分享了,英特尔自己三年的实践,我们向云计算过去三年迁移的实践,我们发现的确不是百分之百公有云就一定是完美的答案,也不是说守在老路上,永远守在自己私有云上,而是一个很好的平衡。刚才分享了我们初步的分析结果,对我们企业来说,如果三分之一配在公有云上,一些高弹性的通用的应用,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对安全、可控有比较高的要求的应用,三分之二在私有云上面,这样一种组合,这样一种平衡,从成本上是最优的。我想回答你的问题,我相信每个企业都应该能找到自己的,根据自己应用的特点,企业的规模和将来的发展的规划,能找到自己的一个平衡点。我相信应该是一个公有云加私有云这样一种组合的配置,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比较优化的配置。晓东你有什么补充吗?
 
贺晓东:我觉得朱总刚才说得主要是针对像英特尔这样的大企业,我们把过去这些年在摸索云的实践路径上面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但是提到云,大家其实是跟服务连带在一起的。提到服务,什么是最佳呢?是用户自己才知道。我觉得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刚才您提到其实BAT,腾讯、百度、阿里是英特尔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整个生态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提到OpenStack,也是说在企业探寻它的云的路径过程当中,如果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的规模来讲,怎么样是一个最佳呢?我想最终的答案还是在他们自己,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至少做一些典型的落地的案例,大家可以探讨。比有行业特色的,刚才朱总讲的,比有互联网金融、教育等等这样的行业,有行业特定的需求。我们探索一定的路以后,通过我们云创新中心的实际的环境测试以后,我们希望把这样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回馈给业界。让那些正在探索的人有一个更多的选择,而且对他来讲有一个更针对性的路径。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宋家雨:想问一下朱巍先生,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英特尔和合作伙伴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合作模式?
 
朱巍:首先我们生态圈里面,合作伙伴是很丰富的,大概至少有三类,一类是硬件的提供商,刚才讲到宝德、泰格威尔,还有很多这样的,不断会增加的合作伙伴的队伍。还有一块是很重要的,就是OSV这一块,目前主要是基于OpenStack的OSV,包括“九州云”、AWCloud这样本地的创新公司,不仅是提供一个OS操作系统,也提供一个云的管理方案。再下面就是我们可下一步希望能够扩充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行业的需求,定制化的提供一些应用的解决方案,三个层面。跟这些合作伙伴合作是很广泛的,包括技术的合作、产品的合作,市场共同拓展的合作,所以你看到刚才讲到OSV这边的认证、测试,跟我们的平台首先要很好的磨合。第二要安全可信。第三是性能要调到最优。所以我们跟每一家认证过的OSV都有一整套的这些技术上的合作,产品上的合作,包括这些硬件提供商,它的硬件平台怎么样搭建,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他的成本是相对来说低的,但是性能又是更高的,客户的总体应用成本是达到一个最优。这是产品上的合作,我们都会有。

很关键的一条,最后这个东西做出来,不能就停在实验室里还要一起去走向市场。所以说,包括今天这样的活动也是一个开端,我们要跟合作伙伴一起去把我们的解决方案推向市场,我们会有一系列的市场的共同的合作活动。
 
宋家雨:以前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是一些经常说的ISV,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OSV”,就是基于OpenStack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基于硬件云的环境,英特尔处理器,x86的平台为核心基础,我们这样的一个服务形态。现在怎么看待未来云计算服务的市场发展和格局,我们知道对于大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来讲,刚才提到BAT,有人说他们是开放的,但是他们又是一个封闭的,叫开放的封闭系统。未来这样的大的云的服务提供商和我们刚才所讲到的OSV,或者今天融合云的生态环境,未来在市场格局的发展方面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格局,是怎么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呢?能不能给我们预测一下?先请朱先生。
 
朱巍:我来先讲两句,晓东肯定有很多他的见解。我觉得首先人们一预测,上帝就笑了,更何况在云计算风起云涌,变化如此迅速的地方。最终还是用户来做选择,这是最核心的。就像咱们各种消费品一样,厂家再怎么样讲,最后还是看消费者最终来做选择。那在云计算也是一样,企业最重要考虑的几个因素,TCO,总体的应用成本。所以不能只简单的看Capex,还要看你的Opex,不能简单的只看今天,成熟的企业都要看长期的规划。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肯定要考虑你自己的应用有没有一个分类,到底哪些应用是可以有高弹性的,然后通用的,你可以充分享受到公有云,就是刚才讲的现在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内的BAT这些公有云的服务。你是不是还有一些有个性的应用,弹性也不是那么高,但是对私密要求比较高,对安全要求比较高,是不是考虑用私有云更加合适一些。所以我想这个自己对自己的需求的分类,然后根据需求的不同去选择不同的服务。
 
第三,英特尔今天我们做融合架构和这样的生态环境,我想澄清一下,我们并不是来竞争服务这个市场,我特别希望网友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误解,我们是在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其实是没有边界的,一个公有云的服务商也可以使用我们这个解决方案来搭建他的服务。一个私有云的企业也可以使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混合云,两边都使用也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是哪一种形态,基于我们这个方案,基于我们这个架构,最后搭建出来的服务不管是针对自己企业的内部的服务,还是针对千千万万的企业和个人,你都会享受到我们这个架构的好处,低的TCO,更加安全可靠,更加容易灵活的部署,这些好处都会享受到。
下面交给晓东。
 
贺晓东:我稍微简单的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服务,云既然是服务,那一定是个性化和通用化的一个平衡,无论什么样的服务。我认为如果要预测的话,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各有各的优势,最后用户根据他自己个人的需求,多少是放在公有云,多少仍然放在自己的私有云上,但这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在谈到英特尔要扮演的角色,其实英特尔我们这么多年来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我们搭台,我们希望搭一个无论是技术上把关、测试、认证,还是说市场上的推广,我们搭的都是平台。谁来唱戏呢?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是越多越好,因为更多的合作伙伴意味着更多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也想对网友们分享一下,我也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的云服务推广的阶段过程当中,也是建议大家保持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对一些新的尝试、新的东西呢去尝试一下,比如今天我们可能推出一个新词叫“融合架构”,过几天可能又推出一个新词,大家保持一个好奇心,去尝试一下。英特尔从我们的角色就要把刚才提到的,把风险降低,把创新加速,这是我们要做的。
 
宋家雨:是的。融合中心嘛,刚才两位领导一直在讲,它是一个架构,这些架构的经验分享,像底层技术上的一些优化,还有基于架构打造这样的生态环境,怎么样能提供各种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想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英特尔(中国)有一个云计算创新中心,我想问的是这个创新中心未来在融合云的架构,在生态环境的打造过程之中,它会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重要角色,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贺晓东:谢谢。英特尔云创新中心大概是三年前成立的,而且成立以来,我们跟业界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盟,所以我经常用这样的比喻,我们那儿就是一个赛道,免费的,你甭管是ISV也好、OSV也好,如果你相信我们,愿意在我们这个赛道上在你产品推出来之前做各种路况的测试的话,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网友朋友们,如果您有一些好的想法,我们很愿意你们跟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是开放的,我们的目的还是降低风险,尤其是那些创新的,刚开始的初创公司您的engineer cost就是你在工程测试过程当中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拜托您就不要花太多钱,就到我们那儿去,我们是非常欢迎,只要您的想法是创新的,有独创的精神在里面。我们不光是这样做,而且我们那儿还有一个人力资源,不光是可以提供场地,我们还可以提供人力资源,有一些好的想法,我们那些资深的,在业界比方说数据库、存储、开源、大数据,这些资的深的架构师愿意跟您一起来把这些好的想法快速的推向市场。这是我们要扮演的角色,我们很高兴的也向大家汇报一下,三年以来跟我们合作的创新公司或者是一些在云计算方面的解决方案已经有很多的好的想法,比如说随着将来的物联网,很多创新的概念都会推出来,但是后面支撑的是数据中心,是云计算中心,所以我们要做好这样的角色,来推动业界的创新。谢谢。
 
朱巍:我很快的补充一下,我想强调英特尔不管做很多的事情在中国,一个是支持本地创新,还有就是生态环境的赢是最重要的。今天可能我们并不是专注于说我们的产品,我们想看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基于我们的架构推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重要的成功的指标,所以创新中心是最典型的体现。我就补充这一点。
 
宋家雨:我们特别希望网友和我们的这些观众能够充分利用到英特尔所提供的这些资源,包括我们的创新中心的资源,包括在架构,在处理器核心的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包括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如何进行融合架构,如何进行系统优化,提供更好的性能提高和更高的管理特性,有大量的资源,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到这些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衷心地希望下一步能够看到基于融合云的架构,基于这个架构,这个生态环境能够演绎出更多、更精彩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

非常感谢贺晓东先生,谢谢朱巍先生。谢谢各位网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