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工业4.0时代的银行产品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着把互联网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设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就是最新的尝试,物联网金融有可能成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银行”的最前沿领域。

物联网金融面世

平安银行于6月份正式发布了物联网金融品牌。该银行的物联网金融目前主要是面向钢材贸易,代表性产品就是钢材仓单质押贷款。此前钢贸融资爆发大量风险,例如虚开仓单、恶意抽逃存货、重复质押等骗贷行为导致行业信用急剧恶化。而该银行就是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仓储货物状态、物权进行高度监控,实现动产存货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从而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及其变化。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平安银行与物联网企业感知集团合作,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在全国钢材交易重点区域进行仓库智能改造升级。仓库改造后,可以通过条形码、重力传感器、视频定位、3D扫描等技术,实时采集货物的重量、型号、价格、厂商、存放仓库位置、货物轮廓等信息,传输至仓单管理平台,进而生成仓单,并对仓单锁定。仓单锁定时,货物进行任何未经许可的操作,监控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推送至移动监管端APP,库管员和银行人员都及时收到报警以采取行动。基于这样一套物联网监管系统,该银行为钢贸商提供仓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

平发银行行长邵平在发布会上称:“物联网能实现对动产无遗漏的监管,极大地降低动产质押的风险,将深刻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物联网金融的升级方向

物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两个方向:

一个是纵向深入发掘金融服务价值。基于物联网技术,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把普通仓单打造成具备标准仓单属性的“准标单”,解决重复质押这一最令银行头疼的问题。这种新型仓单将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特点,同时拥有标准化程度高、流通性强等诸多优势。

首先,物联网技术使得仓单项下的实物被特定化,且仓单与实物之间可建立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对应关系。仓单甚至还可以绑定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使得仓单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从而有效解决现行仓单中存在的虚开仓单或重复开单等问题。

其次,通过推动仓储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成国标仓单,倡导仓单格式和记载要素标准化,并推动仓单编号的生成规则规范化,仓单将成为特定实物的唯一“身份证”。在此基础上,再推动仓单在权威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或认证,将显著提升仓单的信用度,实现仓单高效流通。基于抵质押物的价值和大数据,动产融资将形成“卖仓单”模式,银行无需提供融资,而是提供标准化的仓单,只需提供标准化仓单,吸引各种资金参与。这就相当于仓单证券化,打造出一个仓单交易市场。

另一个是外拓推广物联网金融的覆盖行业。物联网金融既适用于钢贸行业,也同样可以外拓到其他产业,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建材、矿产品、化工、农产品、纸品等。商业银行可以在诸多领域与大型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合作,将物联网金融覆盖至多个行业。

物联网金融:工业4.0时代的银行产品

物联网金融可以说是代表了银行在工业4.0时代的产品升级方向。当前互联网正在对各个传统产业进行深刻改造,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新的生态环境,其中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就是最先的潮流。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相应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

那么银行应该如何应对金融需求的变化?如果是在行业有行政性保护的条件下,银行似乎还可以等条件成熟、客户需求明朗了再研发产品;但是这样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银行牌照放开,银行已经不能再享受到多少管制红利。而新入的竞争者,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银行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并且在搭建交易平台、网络支付、云服务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只要与传统产业合作,帮助传统产业搭建起产业互联网平台,就能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闭环,顺势提供更高层级的金融服务,那么传统银行就会被边缘化。

所以传统银行的最优策略就是跳出金融本身,帮助客户去实现互联网化,包括为传统产业搭建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打造涵盖交易、订单分发、支付结算、物流管理等功能的网络系统或者平台,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物联网金融仍要突破的难题

当然,物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仍存在着各种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落地与市场竞争当中不断突破。

一是重复质押问题。在某家银行主导开展物联网金融业务(下称主导银行)的情况下,如果别的银行没有和物联网系统连接,就不能识别仓单是否已经被质押,那么物流融资企业还是可以在主导银行办理了仓单质押贷款后,再找别的银行套取资金。虽然物联网监控能够在存货发生异常时进行报警,但已经属于事后风险暴露环节,做不到事前防范。只有实现了国标仓单、统一登记,而且整个银行业都参与进来,所有银行在受理申请时都只认可经过统一登记的国标仓单,才能够真正解决重复质押的问题。要实现上述这些目标,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后来者竞争问题。基于上面的分析,主导银行需要引入更多的银行参与,也就是要引入竞争,那么主导银行就不具备成本优势。该银行前期为物联网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资源,需要在后期的金融业务中弥补回来;而新进银行则可以“搭便车”,没有前期投入,在成本上更有优势,可以打价格战。

三是产业联盟的主导地位问题。主导银行所做的工作是用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搭建物联网产业联盟。以钢贸行业为例,整个联盟的主体除了银行以外还有钢厂、钢贸企业、物流企业、物联网企业。虽然当前银行是作为产业升级的推手位居主导地位,但是在升级完成之后,各个主体的地位关系将可能发生变化,在产业链中掌握核心资源的才能持续占据主导地位。金融服务是不是各个传统行业的核心资源?很明显不能得出肯定的答案。主导银行在前期深度投入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持续享有“盟主”红利,才能证明物联网金融模式的成功。主导银行如何避免在未来“大权旁落”?仅靠前期的无私贡献和金融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打造可以实现三“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闭环的物联网平台也许是可选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