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大家好,我是脉脉的联合创始人,我们希望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帮助用户解决实实在在的,解决职场上遇到的问题。
黄渊普:我感觉你们女性用户远远高于男性,我其实都试用过,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用户的方向呢?
黑羽:其实图片社交从哪个切入点切入并不是我所关注的,女生自拍次数每天十次左右,你再看看男生自拍每天几次?我们做过调查,0-3次。所以我们女性的比例大概90%以上。男人这方面我们没有做过任何的宣传,但是男性用户,男性的在线时间是女性的四倍,大家懂的,他们会干什么。
付小龙:我们的数据,首先从活跃度来说60%是女生,40%是男生,用户的年龄层偏低一些,50%的用户都是18-23岁,还有30%几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以下的,还有一些是23岁以上的。基本上50%是大学生,20%几的高中生,还有20%几的初中生。平均一对情侣会产生七十到八十条对话,这个是很吓人的。
黄渊普:你刚刚说女生60%,男生是40%,这个中间的差距是说有很多单身吗?
付小龙:是说女生更活跃一些,女生记一些东西,男生看一看,但是不回她。
黄渊普:通过用户分析,能发现同性恋爱的量吗?
付小龙:我们应用本身是不鼓励同性的,但是同性的这部分人群还是挺多的,就是同性的她们会更活跃一些。
黄渊普:张总这边呢?
张伟:我们的用户相对来说年龄偏大一些,而且男性偏多一些,大概年龄分布25岁到40岁左右。男女比例大概是六四开的样子,因为我们是职场的应用,相对来说偏严肃的,娱乐化的性质少一些,所以我们的相对来说,月活和,我们其实看的是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的活跃度,因为他需要一段时间,他不是每天打开这个应用,隔一段时间遇到什么事了,会打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特点。
黄渊普:我刚刚在下面的广告带里面翻到一本书,社交2.0。我们知道社交产品一代一代的产生,又老去,以微博为例,以前很重,现在用得很少了。我们做的跟大的社交不一样,从几位从业者自己的感觉来说,我不知道你们感觉来说,我个人觉得微信都很重了。这些老去的原因,比如微博衰落的原因,或者是下一步社交的热点,或者是趋势在哪里,我不知道?
黑羽:这一块我们也是深幽感受,因为所有的社交网络,因为刚才我也讲到了,比如微博、人人,之前都是鼎盛时期,目前来看,活跃程度也没有那么高了,我们做过分析,我们觉得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层次,内因是一个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是不是能得到存在感,或者是自我价值的彰显,要看到在这个上面,虽然一个网络建立起来了,这个网络是不是能彰显你价值存在感。我们认为一些产品并没有对于对用户的信息做好把握,比如用户发现信息并不是自己所要的,会慢慢淡出这个网络。微信是采用的双方都要认可的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来讲,和我们现在看到人的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交模型不一样的。所以中间有很广大的灰色地带,如何探索周边的生活圈,并且形成朋友关系。这一块是新型社交软件要针对的。这个是内因的问题。本身的社交网络信息流,还有网络建设模型,是否能满足新用户在移动时代的需求。第二个外因是移动网络兴起之后,其实信息产生的模式,产生的根本变化,以前说我要去打文字信息,在移动网络,他产生信息成本更低了,他只要拍照就可以了。第二读图时代,一眼看过去,可以看一百张图片,让我看一百条微博很困难。现在的90后95后,大家都喜欢看图来交流生活。这意味着现在是不是有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新型的社交载体出现。从国外来看,种种的图片社交软件可以看出图片为载体的社交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了社交软件的主流了。
付小龙:因为我本身是用人人网的这一代,我进大学的时候是人人网最火的时候,我毕业的时候,人人网就没有人用了。整体感觉到人人网的变化,刚刚开始它内因就是解决大学生认识身边的朋友,认识同一个学校里面的人,但是后来,随着它慢慢的要扩大,慢慢失去了学校里面的这部分人群,它想抓住学校外面的这些人。也就是它产品的核心的关键词产生了变化,微博的话,其实我关注得不是太多,也不太好评价,整体的这些社交产品,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关键词,这个产品解决所有的需求都是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的,如果一旦这个关键词发生变化,或者这个产品包含多个关键词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自己的产品关键词就是情感,我要和我的另一半,之所以需要这样一个私密的空间,也是我们在谈恋爱的过程当中,希望有这样一个更加私密的地方,来解决两个人的情感上的沟通问题。同时我们应用里面有一个应用类的情感社区,这个社区的活跃度非常高,大家不认识的一些人,会在这里谈论一些情感问题。我们的用户,遇到情感问题,或者是想对方了,或着是男朋友不理她了,会到社区里面诉说,相当于她脑海里面给恋爱记订上了一个标签。人人网过去就是获取同学们的信息,上课的时候大家不停的在刷。后来人人网运营策略发生了变化。人人网后来的段子基本上是微博上隔夜抄过来的。那人人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它渐渐的失去了大学的人群,也取消了实名制,渐渐的它就衰落了。这个是我的感觉,谢谢大家。
张伟:我是用微博的这一代,微博从鼎盛时期到现在开始没落,我认为它是一个社交属性向媒体属性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产生的结果,其实社交本质上是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这个是跟社区最大的一个区别,社区可能关注的内容更多一些,虽然微博是支持关注关系。单向关注,但是微博上的用户,其实是渴望看别人的,他也渴望被别人所关注,别人看到他的动态,其实随着微博越来越媒体化了之后,用户会觉得,我围着一圈大咖们在看,普通用户是没有存在感的。加上另外朋友圈实际上是我真实的关系所在,所以朋友圈的出现,又把很多的需求导入到了另外的一个平台上,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人人,因为我在人人上,基本上跟同学,跟熟人在社交,它倒没有我刚刚所说的问题,但是人人被微信取代了,就是社交。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很多人很多年不联系了,他拉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又开始联系了,就取代了人人,有这么好用的一个工具,我就不需要用人人了。
黄渊普:好的,刚刚三位说了一些社交产品。我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社交的数据玩法。我自己也是做社交的,我们这一代的产品怎么嫁接数据,或者从我们自身来阐述怎么嫁接数据,使我们有独特的价值。从张总这边,能结合例子给我们讲一下吗?
张伟:我觉得脉脉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脉搏走的第二条路,对于数据深入的挖掘,举个简单的例子,外面是商场,擦肩而过的一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不了解一个人,未来可能出现一个科幻的场景,前提是你想知道他,你想知道他,他身边会飘出来很多标签,他是什么年龄,做什么行业的,其实我们在做的事情,不是那么科幻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目标,透过脉脉上,对于你人脉关系的重新的挖掘和建立,帮助你发现一些对于你有用的人。包括他们的资源。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把人的资源共享给大家。我想做的事情,我想找谁能办什么事,我希望这个事情在脉脉上得到解决。
黄渊普:我用脉脉,我有一天转的时候,可以塞红包。
张伟:对的。
黄渊普:这个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使我们把这一块加上?有没有理论依据?
张伟:这个我们有一些数据参考。其实这个更多的考虑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中国人的习惯,我们讲礼尚往来,讲不要空着手,线下是这样,线上也有类似的心理。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红包,去完成第一步破冰的工作,很多时候,大家可能是二度的朋友,你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刚刚加了之后,没有什么可聊的,我今天有什么事想请你帮个忙,先送个小红包,这样可以打开社交冷启动的局面。
黄渊普:我发现我个人用脉脉的时候,最喜欢看的还是八卦报料的那一块,我不知道你们数据发现是不是这样的?
张伟:它大概是在实名动态的1/3的比例,两个数量来比的话,刚刚我讲的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愿景,我还在不断的调整我们的产品,脉脉其实是一个既是社交又工具的产品,这个很特殊,职业社交一定带着目的的,如果我们不带着目的,去做职业社交,这个是不靠谱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你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向上,怎么把社交和工具的属性,拿捏到非常舒服的状态。让你感觉到这个是对于你有用的,又不至于让你觉得被骚扰到。脉脉上线两年,至今还在不断的迭代当中,下一步会有更多的改变。
付小龙:关于数据这一块,我们是一对恋人可以记录两个人的恋爱历程。恋人使用我们的产品的数据就是我们的核心,这一对恋人使用我们的产品,会记录下很多数据。我们在考虑,这些数据如果记录下来,对于用户来说,价值并不是最大的,并且它可能会觉得这些对于我来说没有用,并且很容易流失,所以我们想怎么把这些数据发挥作用,我们于是就说,我们可以帮你把手机上电子数据,可以做成一本实体的书,就像谈恋爱的人他们拍写真,自己做一些相册,是希望把记忆中的东西,做成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会更踏实一些,这个是我们把数据来给他做成一个实体,感受得到。可能他以前用了手机,数据量从一兆变成一百兆,这个数据量的变化他感受不到。但是如果帮他做成一本主,今天是一页,过段时间变成了一百页。告诉他,记录的内容印成一本书,这本书是多厚,这个内容是增加的。这个就是对于内容的应用。另外一个小例子,对于数据的应用。今年五月份,加入了情侣两个人可以聊天,加了之后,情侣使用比较多。一开始他也许可以在QQ里面聊天,为什么要在恋爱记里面聊天呢?一开始我们没有想清楚。我们分析这样一个原因,后来我们分析这个原因,我们想了一个点,是因为对于情侣来说,最重要的是另一半,他在哪里给我发消息,我就在哪里给他回消息,一旦我在那里给他回消息,我们就会形成很多来回,就像很多用户,不是所有都用微信,不是所有的都用QQ,一部分用微信,一部分用QQ,是其中某一个人最开始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所以我们在产品上做了很细节的一个调整,当第一个人把另一半邀请进来之后,另一办进来的那一刻会默认给第一条发一个默认的消息,亲爱的我来了。现在比较真实的数据,现在我们活跃用户里面有50%的用户会用我们的应用类聊天。Iphone会发30条文字,安卓会发50条文字,并且会发大图片。这个对于产品提升是比较大的。也是我们增加或者是细节调整,都是根据用户的使用数据来进行的。如果某项调整功能没有变化,那这个调整没有意义的。
黄渊普:刚刚我打开我们的APP,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XO的信息,八万多条,排在第二的是两万多条。我不知道现在我们社交产品里面,我们说爱情来讲是比较高大上的,是不是要回归到本质需求这一块,我不知道怎么理解,因为我看到你们数据是这样的。
付小龙:我们应用类分了九个板块,最活跃的是XO冷知识,第二活跃的是恋爱帮帮忙,还有父母、经济这些话题。因为本身XO冷知识,这个每天都有这样的需求,所以他可能每天都想下来学习一下新东西。我们社区运行得很好,就是内容很好,但是没有黄色消息,吵架等那一些可能不是每天都有的需求。一两个星期吵一下,可能吵架就看那个板块。但是每天都想探寻一下生命的本质问题,所以他每天都会来看。
黄渊普:好的,黑总这边?
黄渊普:IN来讲,每个月会收到六千多万张图片,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清楚了用户生活。其实数据不仅仅只有用户的生活,我们把数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用户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第二是产生浏览行为、社交行为,表明了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块数据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第一种我们认为用户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所沉淀下来的数据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数据。所以我们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场景去触犯安全。而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他觉得这个场景打动他了,她愿意记录下来。比如拿女生来说,有个场景出发特别高的,刚刚做完了手指甲的时候,或者是刚刚起来的时候,觉得自己素颜很漂亮。可能不好意思说,就说阳光很好,拍一下,其实告诉别人我素人也很好看。这样的场景沉淀下来的用户,才是真正让别人知道她是什么。我们怎么知道的呢?用户会在上面打标签,告诉我们她所处的时间、空间,还有文字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联的信息,比如说我们现在用大的数据识别引擎,现在我们有移动端最强的图象识别引擎,我们开发了2.0,我们能把女生生活,其实也包括男生。把用户的生活识别成五大类,23个子类。你发个图片,我知道你在吃饭还是在旅游。用户的社交行为,我们来猜,比如前两周刚刚举办的演唱会,我们知道她是粉丝。如果她也关注了秘密花园这本书,这就代表着一个用户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结合这两样东西,最后应用到用户的生活当中,怎么样应用到用户生活当中,这个是社交平台未来要做的事情。比如我举个新例子,今天比如在上海的所有吃货的话,我就推送今天上海吃货地图,比如今天杭州的用去,可以去杭州某个饭店免费享受大餐,我们把数据与用户的场景进行对接。
黄渊普:刚刚黑总说到了,因为我看到有一些数据很好看。我不知道有这些数据,我们进行商业化探索,我不知道商业化进行得怎么样。不知道我们这边有什么这方面的探索吗?
黑羽:对于所有的移动端来讲,社交商业化是最成熟的,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圈的上一年度的财报。第一最直接的就是流量变现,现在就有很多品牌想买,不过我们现在想把这个做好。现在把所有的资源都留给自己用。还有其他其他的模式,只要你为用户的生活创造价值,比如刚才我能够在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我能让用户得到这个生活场景延伸的服务,比如我想要吃一样东西,可以到哪里吃,这个餐厅最近有哪一些新菜,如果他拿着品牌。现在IN上面,女生最喜欢用的就是一个IN搭。这个品牌在哪里有加盟店,这个衣服在哪里有得卖。这个我们认为是用户在上面自然产生的需求,这部分我们自然会把它商业变现。这些需求都产生在社交平台上。如果产合商业导向,一步之遥而已。现在只有让用户真正的每天用,你后面才有资格谈商业模型的东西。
黄渊普:我大概知道恋爱记,我把最后一个问题问张走这边,因为脉脉我用了很久了,我一直想不通怎么盈利。
张伟:刚刚黑总讲到社交媒体流量变现,第二靠招聘也很容易赚钱的。这两种坦白说是最垫底的商业模式。我们是想做的,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用户本身有付费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更想通过一种,让用户在得到这个帮助的同时,然后自然的去获得收入。我们现在做的尝试,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大概是这样的想法。
黄渊普:感谢三位嘉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讨论到此为止。我相信各位的细分领域,以此作为商业起点,我相信能探索出一条大的有别于社交媒体的道路,请各位把掌声送给三位嘉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