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会是资本的冬天吗?

11月3日下午,TechCrunch北京2015国际创新峰会在北京五棵松篮球馆继续举行。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就“明年是资本的冬天吗?”展开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演讲实录:
 
        智晓锋:接下来的环节是比较特别的,刚刚过去的这两天,还有今天与徐小平的对话当中,有很多主持人都会问到嘉宾一个问题,就是资本寒冬,资本寒冬该怎么办,不仅要关注到创业者,而且也要问到投资人。这个话题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今天的对话环节我们邀请到了三位重磅的嘉宾,他们可以说是VC界的一线,希望通过和他们三位的对话给我们带来非常精彩的分享。

       有请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先生,接下来有请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先生,因为还有一位嘉宾在路上,我们就先来开始今天的对话。

       其实资本寒冬已经吵了很久了,包括前段时间美团、大众点评、携程等等大公司的合并,种种的迹象告诉大家资本寒冬来了。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资本寒冬从今年的12月份开始会到明年3月份结束,不知道这个时间概念真的有这么准吗?二位怎么看。

       计越:我们两家对于这几个合作项目都是有参与的,红杉也是美团、点评的投资者,我们也是滴滴,还有去哪儿的投资者。背后都是有BAT的名字在里面。百度是去哪儿的大股东,如果旅游这块不需要花那么多子弹的话,对他在糯米这块是有帮助的。

       上周雷总在我们15年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虽然BAT看起来好像实力很大,但是他点出了三个方向,不管是农村互联网也好,还是企业移动的服务也好,甚至于将来生产的自动化,都是跟BAT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机会。

       所以你说寒冬来了吗?我们都经历过2008年,其实寒冬是好的创业者好的创业时机,因为所有的成本都比较低,留住人才的成本比较低。所以还要看创业者本身怎么想。说这个时间是不是真的是12个月,从今年过年后开始其实已经是增长比较缓慢了。所以我们自己认为明年会是一个变化很大的一年,什么时候?不清楚,但应该是明年。

       智晓锋:所以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应该是明年会是资本的寒冬吗?童先生,资本寒冬在您眼中会是什么样的?

       童士豪:首先在这里我先跟大家探讨一下,寒冬应该怎么定义,尤其是资本的寒冬。只要是大家定义不一致的话,那么是否是寒冬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整体来讲,今年的寒冬某种意义上它也不是那么明确。在座的每一位大家都很忙,今年大部分投资公司的速度与去年相比速度都会下降,但是把时间拉长,与过去5年相比还是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看看资本市场新的基金,今年还是不少,而且一些新起来的基金,一些新兴的基金,今年纷纷布局了更大的新的基金。从资本供给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今年资本的供给端流入风投领域的钱其实是没有大的减少的,充沛量还是很多的。人民币往TMT方向的投资迁移还是很明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上还是很充沛的。

       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过去一、两年在一些方向上,比如说O2O集中了太多的项目。过去大家发现O2O有很多细的跑道,但是跑道跟跑道之间的界限未必是非常明晰的。跑了一定的阶段以后,大家会看下一步有什么大的机会。大家都会看的更明白一些,对于创业者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对于跑在路上的创业公司来说也会要求更高一点。新的A轮拿钱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了,融到A轮、B轮的公司,他们关心的是你是不是这个领域的第一、第二,或者你这个领域关注的是什么。比如美团跟点评合并了,大家还是会把O2O变成是一个更大的方向,而不是O2O细分出更多的行业。随着这些定义的变化,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好像拿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领域与过去两年比没有那么活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智晓锋:因为公司跑的太快了,资金太多了,我们需要调整一下步伐,让优秀的企业真正的可以在慢节奏当中生存下来。不知道熊先生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熊伟铭:我们当时总结过,快的公司70年代有苹果,苹果也很快,70年代公司起来,80年代上市,微软的发展也很快。发展快的公司一般都很乱,这是特别正常的。大家经常说因为乱所以你要调整,不一定,关键是看是不是会影响到业务,你所有的决策在变,你的一些细微的方向在变,你的新业务上来可能要裁掉,就像沃尔玛不开新的店你不知道那个地点怎么样,这是你运营过程当中非常正常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创业公司的乱和发展的快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智晓锋:我上午听到一家创业公司提到15年他遇到了一次资本寒冬,这个频率大概是几年一次,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总结或者资本寒冬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发展了几年之后确实应该停下脚步,认认真真的做产品。

       童士豪:我觉得这个很难来定义,很机械的来定义是几年一次。创业的高峰都是伴随着一个行业巨大的变革的,行业产生巨大的红利,导致一大批创业公司的产生。这一次巨大的红利是来自于智能手机的红利,以及智能手机跟社交这样的一个红利,导致了我们过去这么飞快的智能手机的用户对无线互联网的促进,会有一大批的公司产生。到今天我们看到新的智能手机的用户增长在放缓。

       一个大的趋势从刚开始的爆发到一定的阶段自然增长的速度缓慢下来,跟随这个行业领域的创业公司接下来就会碰到一个问题,你的用户增长就没有那么快了。你的用户增长没有那么快的时候,原来大家疯狂圈地的时候,你不圈你是傻子,用户增长的很快,即使产品很粗糙,但由于用户的选择不是那么多,所以你一定是以最快的速度跑。以最起的速度跑你可以拿到最多的钱,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资本量来说,别人是你10倍的资本,你产品再优秀也没有什么优势。到现在整个行业的增长放缓,第一,你的增长不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第二,投资人也越来越清楚了,这个领域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了。所以拿到大的资金的机会也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要分阶段。

       智晓锋:市场热的时候一定要踩油门,市场冷的时候一定要踩刹车,是这个意思吗?

       童士豪:你能拿到钱当然拿了,肯定是以小的代价能拿到越多的钱是好的,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拿到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你要把你的各个方面做一个提升。

       智晓锋:刚刚讲到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有一种声音说携程和去哪儿合并是因为融资困难了,这种IPO的延迟会导致投资人回报率时间的延迟,也就导致投资人没有过多的钱或者精力放在初创公司上面,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计越:有这种观点的人恐怕对这几家公司还不是那么了解。基本上资本市场对于大的行业领域的领头羊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早期的投资者到一定的时间会卖掉一部分股份,但是也有新的投资者愿意加入。不断是滴滴也好,还是Uber也好,后面的融资会有新的投资者进来,他们看重的是这个行业不仅仅是打车而已,还有其他的服务可以做,上升的空间比较大。我们对在更大的市场的企业就算是晚上市,这不是重点,但是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却是种挑战。如果寒冬真的到了两边打架也不会那么凶了,最重要的是补贴,拿到钱,一直不断的补贴,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共识。

       智晓锋:您刚才说的非常对,包括现在我们看到由于不断的补贴,很多投资人在出现,包括专业的投资人,资深的投资机构,还有一些非专业的投资人也会出现,所以就导致了一种状态,在咖啡馆可以看到很多创业者在选投资人。我们会慢慢的发现现在是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也是比较良性的状态,投资人在选项目的时候,他们会以自己专业的眼光看创业者的项目到底合不合格,适不适合做大。资本寒冬对创业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不知道您怎么看创业者拿到钱之后,在资本寒冬当中怎么可以更平稳的发展。在资本寒冬当中您认为哪些创业公司最容易出现问题。

       熊伟铭:10年前我们去面试一个公司,我们是见不到VC的,VC是谁不知道。现在连一个初期的程序员,拿没拿到融资,好像都是面试的时候需要问到的一个问题。当自己的业务模式还没有打磨的很好的时候,烧了很多钱,子弹又剩的不是很多,再往下又没有办法继续烧钱了,融资又不是很顺利的时候,这是很痛苦的。这些公司现在肯定是比较痛苦的,无论是资方,还是管理团队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就需要狠下心,从现在所谓的大做到小,再重新的开始。

       智晓锋:有的时候需要调整一下方向。

       熊伟铭:刚才问到上不上市的问题,对于好公司来讲,我们的流动性总是好的。比如说小米、滴滴、美团、点评,你想我能不能拿到这个公司的老股,你想获得这样的股票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般的公司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拿到了A轮、B轮,估值跑的很高,但业务还没有出来,竞争者又很多,这个时候就非常尴尬。早期2014年估值拉的很高,回头再融钱,不论是投资经理,还是任何一个VC,都会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投资。这会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一个基金都非常小,投的公司都是比较早期的。另外,我们基本上没有烧钱跑流量的公司。大的O2O里面,过去的两年也是因为这个市场跑的太厉害,所以早期慢慢变得不划算了,2014年投资早期的O2O公司会奇贵无比,不过第二波会有更好的团队和计划来做这件事情。

       智晓锋:计越先生您认为哪些公司比较难挺过这一波的寒冬,手上有没有接触过的案例。

       计越:很多公司都会做一些调整,过去两年在TMT这些大的方向上,拿到了钱的公司是非常多的,甚至在很多跑道上面是很拥挤的。本身同一个跑道上面最后有多少家公司生存下来,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这些跑道他还没有产生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融资的方式。

       我觉得这个跑道的本身就是在往下走,还是需要资金持续提供支持的。往往到了后面投资人都会倾向于投第一名,第二名有可能拿到钱,现在越来越大的趋势是第一名把第二名一起合了,就会碰到越来越多很现实的问题。

       当这个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以后,中国的创业者说实话其实比美国的创业者更激进,甚至你看BAT的这些创始人到现在都很勤奋,美国公司好像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比较守规则。你的路是你的路,我的路是我的路,中国反正觉得哪里挣钱,我不往那个方向走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导致中国很多公司的边界是很模糊的。

       即使你在这个领域做到了第一名,某种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因为一旦看到这个领域很有前途,很多BAT公司,包括大的投资机构顺带也做了。大家往后面走的不安全感还是很强的,像去哪儿做到这么大的规模,发现前面还是有一个携程,携程做到这样的规模,他依然觉得前面有去哪儿,还是会有一个边界的模糊产生竞争。大家都没有一个安全感。

       你刚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公司是有问题的,大家其实都有很强的危机感,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往前跑。感觉跑的速度有一定的限制,应该两家公司合在一起才能发展的更强,那就两家公司合在一起,而且这些公司都是行业内非常强的公司。

       智晓锋:中国的创业者可能比美国的创业者更加的激进。童先生,您观察美国市场也会遇到中国市场这样的状况吗?

       童士豪:在美国也会有这样的状况,但是O2O的公司没有像中国这么的疯狂,所以融到的资金没有中国这么多,大部分的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年轻的创业者都是从非常优秀的大学出来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住在旧金山、洛杉矶等等大城市,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就那么多,所以市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拿那么高的成本去做一个即时服务的项目,其实是很难获利的,所以迟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美国很多创业者都需要有生活跟工作的平衡,所以你一天只想工作6到8个小时,大家都变得很乖,10点上班,晚上6点就去娱乐了。

       中国的公司一般每个星期至少工作6天,所以中国拼的速度比美国公司是更狠的。所以我们在美国投资的一家公司,他们做事的风格也是比较像中国公司的,像Uber也是工作很积极的。像这样的团队我认为也会越来越多,融钱的速度、成长的速度等等,都会比之前进入的公司要快。

       智晓锋:刚刚听您讲,美国的初创公司把产品做到大一点之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原因,规模不会特别大,但是他的产品会很大。

       童士豪:基本上他们服务的人群是比较高端的,但是发展比较快的团队相对来讲全球化的速度也会比较快。

       智晓锋:中国的创业资本的寒冬会波及到美国吗?

       童士豪:太多的创业者是年轻的创业者,做的事情是跟他们类似的人去合作,90后美国的用户不过四、五千万人左右,所以不是很大的市场。所以碰到饱和点是迟早的事。

       智晓锋: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初创公司该如何过冬。现在看到很多出问题的公司,包括之前我们爆料过的一些公司,他们大多是处在烧钱补贴阶段O2O的公司为主,对于这样的公司创业公司应该如何过冬?

       熊伟铭:最初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上门的时候,挺神奇的,但是当所有人都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你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你的业务是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你必须解决的是商业的问题,如果你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你会陷入以意义的竞争中太久。尤其是到家服务,我们说是电商3.0也好,使得交付变成了新的流量,你就会算交付的成本和你最后得到的价值,这个账你是不是能算得过来。

       如果58比你更有效率,那么你是不是要做这件事情。大公司跟小公司其实差不多,大家都工作到晚上10点、11点,周六也上班,创始人还在一线上盯产品。这样大公司、小公司的狼性,该放就得放,尤其是前一年半的时间已经烧钱烧了很长时间的时候。各种各样已经长出来的平台,无论是打车的公司,还是送餐的公司,送餐有一大堆,食品供应链有一大堆,是不是有一个空间能够做你想象的那个生意,是不是供方和需方都极度分散,你中间可以做一个平台,还是最后是一个行业整合了事情,一千家钢厂最后整合成三百家钢厂,是不是实现资源的整合。这些都要考虑才应该去定自己做什么。

       智晓锋:对于O2O这些公司您有没有好的建议,比如说送餐或者上门洗车服务的公司。

       计越:创业者很多刚开始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早期的确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过一段时间,无论从创业者还是用户,或者投资人来讲,还是会慢慢的知道这样的一个模式或者这样的应用是不是一个痛点特别明晰的需求,或者能不能变成一个更大的服务。我觉得创业者自己也要去想,这条路到底是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是我们要开始做一些调整。

       回过来看,王兴也是第三次创业才成功的,并不是每个创业都会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有一些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这个行业可能长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业务模式。第二,可能是竞争的问题。随着行业的竞争,可能你的确已经很难在前两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有一点,可能还是创业者的问题。有可能创业者做这件事情的时间还没到,有的时候你卡的点是对的,方向也是对的,但是你真的是还没准备好。

       智晓锋:注定当了炮灰。

       计越:没有关系,创业者年轻,你可以作为经验教训,还是有机会的。所以不是一件非常坏的事情,只不过自己要思考清楚。美国的很多公司到了一定的阶段,公司就关门,把钱分给投资人,不是一件坏事情,我觉得挺好的。

       智晓锋:您看好滴滴这种上门服务软件,巨额补贴的模式。有一位投资饿了吗的投资人,他说未来的一、两个星期饿了吗会有大的动作,可能就会朝着刚刚汉斯分享的角度去发展,不知道您怎么看待巨额的补贴?

       计越:我们也是饿了吗最大的投资人,回到根本点就是用户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补贴在早期用户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当一个行业稳定增长的时候补贴是没有意义的。现在这个阶段谁卖汽车还靠补贴,车白送,补贴给你三千块,大家肯定觉得你是傻子,在行业发展早期的时候有可能。

       每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这个结果,但是假如我们回到外卖的例子,校园补贴,去年美团跟饿了吗打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在校园产品中这两个公司已经没有补贴了,因为在校园这个领域大家已经变得非常稳定了,变得稳定的时候没有人去做补贴,再做补贴已经没有意义了。包括滴滴,滴滴专车比较贵,当这个行业相对稳定下来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补贴。

       童士豪:可以忽悠别人,但不要忽悠自己。

       智晓锋:我之前看过您写的一篇文章,创业公司该如何过冬,支了三个招。一个是直接解散团队,另外一个是转型,还有一个是找更懂互联网运营的合伙人。刚刚听了三位的分享,资本寒冬没有那么可怕,它就是家常便饭,它也是创业者、创业公司停下来思考自己到底该走哪条路,可以让投资人更好的帮你的公司出谋划策的时候,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而且这个寒冬非常的短,希望在寒冬过后可以继续看到在场的创业者继续参加明年的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谢谢三位!